※※※※※※※※※※※※※※※※※※※※※※※※※※※※※※※※※※※ ※                                 ※ ※         ≡≡≡ 新 ≡ 语 ≡ 丝 ≡≡≡       ※ ※          (NEW THREADS)          ※ ※                                 ※ ※         2014/01(第二四〇期)          ※ ※            一九九四年二月创刊            ※ ※                                 ※ ※   《新语丝》为文化性综合刊物,登载文学、艺术、史地、哲学、科 ※ ※ 普等方面稿件,目前设四个固定栏目:【牛肆】(随笔、评论)、【丝 ※ ※ 露集】(诗歌、散文、小说)、【网里乾坤】(文史哲、科普知识小品 ※ ※ )和【网萃】(个人或专题选集)。本刊每月十五日出版,并不定期出 ※ ※ 版专题增刊。                          ※ ※                                 ※ ※   本刊主页国际版:www.xys.org           ※ ※       国内版:xys7.dxiong.com       ※ ※            ◆赞◆助◆单◆位◆            ※ ※   PSI留学生服务公司:www.psiservice.com ※ ※※※※※※※※※※※※※※※※※※※※※※※※※※※※※※※※※※※                   §                   §     无题                   § 【卷首诗】             §     ·god·                   § god:无题            § 这里的夜似乎总是冰冷的                   § 浮华的灵魂在四周游走 【网讯】              § 那是无处安生                   § 还是甘愿如此 【牛肆】              § 而你却来不及温暖你的双手                   § 就在那里颤抖 石 质:宇宙的诞生         § 其实在你的心中 大漠孤烟:真理、科学和逻辑     §   还有一团炽热的火焰                       § 就在闭上眼的瞬间会照亮整个世界 【丝露集】             § 是的你还来不及思索                   § 更无法挽留 徐咏春:在路上(外一首)      § 因为一切都来得太快 耳刀陈:斑斓的天空下        § 逝去得太快  科学meme复合体:           §      一个记录本引发的回忆    §                    § 【网里乾坤】            §                    §  张天蓉:原子模型的历史变迁     § 江一平:我见江山多妩媚       §                   § 【网萃】              §                    §  丁不二方舟:言必称希腊还是言必称中国§        (二十五-二十九)   §                    §                    § 【网讯】∽∽∽∽∽∽∽∽∽∽∽∽∽∽∽∽∽∽∽∽∽∽∽∽∽∽∽∽∽∽∽ ◆         新语丝网站2013年十大新闻 一、为支持推广国产转基因作物,对抗妖魔化转基因食品的舆论,各地网友 纷纷举办转基因大米、转基因玉米品尝会,共举办了五十多场,有上千人参与。 二、800多名科学家和其他人士联名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举报郎咸平在 电视节目中散布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一系列谣言。 三、原央视主持人崔永元成为反转基因旗手,声称为了与方舟子斗到底从央 视辞职,论战几个月,从争论转基因问题转而天天对方舟子进行人身攻击和造谣。 四、美籍华人傅苹在美国出版英文自传《弯而不折》,被在美华人揭露关于 其在文革、上大学及美国留学时期的经历多处造假。美国几家媒体出于政治目的, 不顾事实和职业操守力挺傅苹。 五、胶原蛋白保健品遭到系统的揭露,在大陆走红的台湾艺人林志颖因推销 胶原蛋白保健品做虚假广告以及被发现履历造假而名誉扫地。 六、雅安芦山地震,李承鹏率队到灾区送帐篷,其真实性遭到质疑。 七、清华大学朱令铊中毒案又起风波,积极追凶的贝志诚、童宇峰被发现为 构陷孙维而多处说谎,疑点重重。 八、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朱毅的博士论文和期刊论文被发现大面积造假,而 且笑话百出,表明其完全不具有从事科研能力。方舟子向中国科学院举报要求撤 销朱毅在植物研究所获得的博士学位。 九、首届新语丝科学精神奖授予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何 祚庥,以表彰他长期以来在反对伪科学、邪教和伪环保,批评中医,普及和推广 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的贡献。 十、方舟子在拉斯维加斯举行的第24届全球反欺诈大会上获得克里夫·罗伯 森哨兵奖。该奖以揭露好莱坞黑幕的奥斯卡最佳男主角获得者克里夫·罗伯森命 名,每年奖励一个揭露本行业黑幕、“舍己求真”的人。 ◆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饶毅获得2014年新语丝科学精神奖   2014年新语丝科学精神奖授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饶毅,以表彰他长 期以来在反对学术腐败、促进中国科研体制改革、改善中国科研环境、普及现代 生物学知识、澄清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误解等方面的贡献。   颁奖仪式于2014年1月12日上午10点半在北京时尚廊书店举行,饶毅教授在 发表获奖感言后,做了《转基因考验中国媒体》的报告。上届获奖者中国科学院 院士、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何祚庥出席并发言。   新语丝科学精神奖于2013年设立,用于奖励在帮助中国公众理解科学方面做 出突出贡献的人士,每年评选一次,每年一月份颁发,奖给一个人,奖金一万瑞 士法郎。该奖由新语丝编委会评选,奖金由位于瑞士的科学期刊出版公司MDPI公 司(mdpi.com)赞助。   获奖者简介:饶毅,1983年获得江西医学院医学学士学位,1991年获得加州 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科学博士学位,1991-1994年在哈佛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 物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94年至2004年任教于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解剖和神经 生物学系。2004年任西北大学医学院神经内科学Elsa Swanson讲席教授、 Feinberg临床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主任。2007年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教授,2013年9月卸任院长职务。研究方向为神经发育、动物行为的分子机制。 除了学术论文,饶毅还发表科普文章,著有《饶议科学》一书。 ◆ 第三届“PSI-新语丝”网络科普奖评选结果推迟到二月份公布。 【牛肆】∽∽∽∽∽∽∽∽∽∽∽∽∽∽∽∽∽∽∽∽∽∽∽∽∽∽∽∽∽∽∽ ◆              宇宙的诞生                 ·石质·   处于儿童期的孩子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很多是关于事物从哪里来的 这样的问题。比如人是从哪里来的、鱼是从哪里来的、空气是从哪里来的?这些 问题或许一开始你感觉还可以应付,但很快就会发现自己有些力不从心了,因为 这些问题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归宿:宇宙是从哪里来的?   中国古代神话里有一个叫盘古的英雄,相传是他创造了宇宙。宇宙最初是一 个混沌如鸡蛋形状的物体,盘古就孕育其中。一日盘古将这个鸡蛋打破,鸡蛋里 面轻的东西上升为天,重的东西下沉为地。天空每天增高一丈,大地每天增厚一 丈,盘古的身体也随之一同生长。最终盘古死去,化作了世间万物,至此宇宙诞 生。   古希腊神话是这样描述宇宙起源的。最初的宇宙一片混沌,从混沌中最先生 出了大地盖亚,接着在大地底层出现了“黑暗”厄瑞玻斯与“黑夜”尼克特,两 者结合生出“光明”与“白昼”。大地又生出了“天空”。基督教关于宇宙的起 源则更加简单,宇宙只是上帝的作品。上帝在第一天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 七天的时间里,上帝便创造了世界万物。   那么,宇宙到底是从哪里来,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呢?今天科学家们已经给 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即:我们现在所见并存在于其中的宇宙,起源于130多 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这就是由比利时物理学家乔治·勒梅特首先提出的大爆炸 理论。这种理论描述了宇宙是在过去有限的时间之前,由一个密度极大且温度极 高的奇点演变而来的,并经过不断的膨胀形成今天的状态。   支持这种理论的一个重要证据是红移现象的发现。离我们而去的恒星发出的 光线的光谱向红光光谱方向移动,这个现象被称作红移。相应的,如果一个恒星 正在朝我们接近,它发出的光线的光谱会向蓝光光谱方向移动,称作蓝移。   1929年,美国物理学家埃德温·哈勃通过观测发现从地球到达遥远星系 的距离与这些星系的红移成正比,这表明,所有遥远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这一观 察点。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小试验来模拟一下宇宙的膨胀。找一个气球,然后在上 面用笔画上几个小点代表星球,把这个气球吹起来,你就会发现,气球上的各个 点彼此正在远离。   支持大爆炸确实发生过的另外一个证据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196 4年,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在贝尔实验室意外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存在,辐 射被观测到是各向同性的,并且对应的黑体辐射温度为3K。这表明大爆炸发生 之后,宇宙的温度正在慢慢降低。那么,宇宙会一直膨胀下去吗?它的最终命运 会如何呢?科学家认为:宇宙的最终命运取决于宇宙内物质的多少:如果物质密 度超过临界密度,宇宙的膨胀最后会停止,并逆转为收缩,最终形成与大爆炸相 对的一个“大挤压”;如果物质密度等于或低于临界密度,则宇宙会一直膨胀下 去。   知道了科学对于宇宙起源的解释,我们回过头再看一下古代各国的神话,会 惊奇地发现,大爆炸理论和古代中国的神话有很多相似之处。盘古所居的鸡蛋, 可以看作是大爆炸发生之前的那个奇点;盘古的诞生,是宇宙爆炸的开始;天与 地的持续生长,是大爆炸之后宇宙的不断膨胀;盘古的身体化做了世间万物,是 大爆炸之后物质在宇宙空间的散落。这样看来,在宇宙起源的诸多神话里,中国 的古代神话对于宇宙的解释是最接近科学的一个,这也算是一个难得的巧合吧。   大爆炸说虽然得到了主流科学界的认可,但并不代表着它是一个完美的理论, 有些概念还只是一种猜测而缺乏实证,也有人质疑大爆炸是如何在“无”中生出 “有”,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大爆炸的发生等。在大爆炸之前发生了什么,在过去 会被认为是没有意义的一个问题,因为大爆炸之前还没有时间诞生。但现在也有 科学家认为,在大爆炸之前宇宙已经存在了,并且大爆炸可能不止发生一次,宇 宙在不断地进行着膨胀、收缩、膨胀、收缩的循环。看来,人类探索宇宙起源的 道路还远没到终点。 ◆        真理、科学和逻辑               ·大漠孤烟·   真理是个大词具有一种魔力,每当有人说到这两个字,说者就变得俨然庄严, 听者顿觉渺小萎缩脑瓜也变得呆滞甚至停转被俘。上述的“真理”往往是无条件 地适用一切的绝对真理,它适用于并约束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所有一切。那显 然是不可能的,因为宇宙之大,大到人们无法想象,人类所知也就是沧海一粟, 怎么可能凭藉此得到绝对真理?所以,动辄绝对真理的或是吓唬人或是骗子。那 么,这个蓝色星球有没有一个相对的“绝对真理”呢?从天上、地下到人本身, 虽然远谈不上完美,人对地球的了解足够多,发现了无数的自然界的规律,发现 了人和人类社会的众多秘密,但目前看不到有一个类似上帝的“规律”在约束着 这一切的一丝迹象。考虑到人的自由意志,任何总结得出的规律都会有例外。更 何况还有疯子,你如何去确定一个疯子的行为规律?实际上目前研究最深入彻底 的学科也没有丝毫希望会发现一个贯穿的规律,但这并没有妨碍人的认知的进步。 其实,那些把真理挂在嘴边、又语焉不详无法证明的人,都是在欺骗。   真理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头脑中的正确反映。据此,自然科学的每一 门学科都是真理。有人说:科学不是真理,而是用来证明真理的。这显然是装模 做样胡说八道。其实,只要是对自然或人类社会的现象深入观察、实验、理性分 析总结,得出的可以验证的规律就是真理。真理并不高贵,人人都可以拥有。只 要放下痴心妄想的绝对化的包袱,你会发现到处都是真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 真理,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是真理,太阳底下无新事是真理,地球离了谁都转是真 理等等,虽然成立与否都有一定的条件,也不能排除没有例外情况。掌握这样的 “真理”越多——等同科学素养和常识,人就越有质疑精神也就越不容易被骗, 从而知是非有道德,才能人生幸福。   逻辑是人理性思维的规律,是人认知世界、判断是非的思维过程。如果要说 有什么东西比真理还要重要或说是真理的基础,可以确定那就是逻辑。可以尝试 推理一下,假如有一个绝对真理——不是上帝——存在会发生什么?如果它极其 简单人人都能掌握,这意味着人人的智力水平都一样甚至外貌也一样,人将如何 分工?好奇心将不存在,也不再有未知的兴奋,这样的人已不再是人,这样的世 界无法想象;假如它极其复杂只有一个人或少数人掌握,如何才能保证他们的智 力和道德始终保持高水平?万一有一天他私欲膨胀会怎样?人终会衰老死去,没 有一个同样的人来接替会怎样?难道是他死去之前造一个智能机器来统治?无法 想象。看来没有这个绝对真理人才会自在点,才成其为人。 【丝露集】∽∽∽∽∽∽∽∽∽∽∽∽∽∽∽∽∽∽∽∽∽∽∽∽∽∽∽∽∽∽ ◆            在 路 上(外一首)               ·徐咏春·   人,在路上,   他永远走在奔向无极的路上……   那是他的路,他在奔向自己,   负载着上帝一样的使命。   回首望去,开始上路时的路标还在,   那是他获得自己的地方;   展望前方,路的尽头远在天边,   那尽头,是他自己的无极,他自身的边界。   他永不停歇,径直向那无极奔去,   一路上,他收集着鲜花,积淀着智慧的果实,完成着自己,   从而也完成着上帝一样的使命,   他终于长大,成长为一个“人”,真正的“人”。   但是,那无极召唤着他,   他依然在路上,   带着他一路上收集的鲜花和智慧的果实,   永不停歇地走在奔向无极的路上……              天 外   他永不停歇地走在奔向无极的路上,   他能否到达那无极?   到达自身的边界?   不知道,不能吧,不能!   但是这挡不住我们还能思考、想象:   假如、倘若……   我是说假如、倘若;   假如、倘若他真的到达那无极,他自身的边界。   “他”,一个崭新的“他”,将伸向天外,   天外,是崭新的世界,另一番景象……   不过,我们无缘。   2013年10月21日改毕 ◆              斑斓的天空下                ·耳刀陈·   在我的童年里,天空是彩色的,紫色为主,外加一些黄色,红色,黑色,还 有白色。彩色的天空中总有亮晶晶的小颗粒落下来,沾在手上闪闪发光。我说的 是事实,而不是什么矫情的修辞手法。天空的颜色取决于是哪几根大烟囱正在冒 烟,厂区内的大烟囱高耸入云,而且密如森林。机器的轰鸣二十四小时不停,刺 鼻的空气里,亮晶晶的小颗粒落下来,泛着金属的光泽,但是一捻就碎,化作黑 色的粉末。   在这五彩斑斓的天空下面,我从子弟幼儿园毕业了,进入了子弟小学。我的 人生毫无悬念,我将来还要上子弟中学,再上子弟高中。买东西,就去钢城百货。 要看电影,就去工人文化宫。如果生病了,就去职工医院。将来高中毕业,如果 考不上大学,就进工厂当工人。从工厂退休呢,就去老干部活动中心打牌。这座 工厂,就是我的整个世界。   但我和小伙伴们上了小学二年级以后,便不再满足于眼前的一切,开始去探 索这个封闭世界的边缘。从下午放学到父母下班之间,有一段监管空白。我们没 有浪费这无比珍贵的自由,肆无忌惮地攻城略地。很快,大家就突破了父母们严 格规定的那道界限:厂区外缘的一条大坝。   大坝下面是一条河,五颜六色的天空下,河水如石油般乌黑发亮。河对岸是 一片荒野,还有一些隐隐约约的村庄。河水污染严重,毫无生机,没什么可玩的。 但大坝和河水之间,有一段河滩地。这块河滩地在发洪水的时候会被淹没,平时 草木茂盛,我们视之为极乐之地。去了几次之后,小伙伴们发展了新玩法,烧烤。 洪水留下的可燃物十分丰富,小伙伴们从家里带来土豆地瓜,有的还会带苹果, 葡萄,梨,山楂等等水果,说是烤过之后有种罐头的味道。要知道,罐头那可是 昂贵的奢侈品。后来还有人从父母的童年故事里得到的启发,开始烤蚂蚱还有各 种甲虫。我只品尝过烤蚂蚱,很失望,完全没有父母描述的那般美味。   去河边烧烤,几乎是我们每天必做之事。但有一个问题,不管什么样土豆, 只要扔火里一烤,最后都是一团漆黑,难以再区分出它原来的主人。有一天,小 伙伴们正围着火堆为此事争吵不休,土块忽如雨点般从天上落下。我们从惊慌失 措中缓过神来,发现是河对岸一群当地村里的孩子在发动空袭。虽说是土块,但 落在身上头上也很疼,愤怒的小伙伴们立即摒弃了分歧,群情激愤,展开反击。   一时间,河面上土块如蝗虫般乱飞,叫骂声,厮杀声,惨叫声不绝于耳。树 林里的乌鸦被杀气所惊扰,呱呱叫着飞上高空,又成群结队地向远处飞走了。   战况持续升级,很快,土块中间开始掺杂了石头,碎砖等大杀伤力弹头,有 人见血了。我们人数较少,只有十几个,而对方至少有三十余人。敌众我寡,且 对方火力凶猛,好汉不吃眼前亏,小伙伴们且战且退。一直退到大坝跟前,这里 在敌军射程之外。   见我军战略转移,敌军也停止了攻击,随后爆发出一阵胜利的欢呼。我们这 才看清,对方为首的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带领一队参差不齐的娃娃兵。既然暂 时安全,我们喘了口气,仗着有天然屏堑,开始跟对方隔空对骂。我方有一个孟 姓同学,嗓门很大,文采也了得,骂起街来花样繁多完全不带重复。孟同学直把 对方的七大姑八大姨祖宗十八代问候了个遍,博得阵阵喝彩。敌军少年首领初战 告捷,正在踌躇满志中,岂能受得了如此羞辱,立刻带兵掉头向上游进发。上游 水浅处有一座用很多大石头间隔搭成的便桥,眼看着一众敌军跳来跳去,鱼贯过 河,然后恶狠狠地扑将过来,我们顿时目瞪口呆,一片慌乱。关键时刻,还得是 那位孟同学有勇有谋,果断大喝一声:“你们顶住,我去喊人!”   说时迟,那时快,不等我们答应,他转身就往大坝上面跑,瞬间就没影了。 而我们这些剩下的小伙伴们,居然受到了他的鼓舞,士气大振,立刻开始搜集弹 药,准备作战。放心吧,孟同学,我们的好兄弟!人在阵地在!我们一定会坚持 到你回来!   写到这里,作者几近泪流满面,这是多么纯真的年代啊!   敌军大兵沿河岸蜂拥压近,这次没了天堑,将会是短兵相接。如果救兵不到, 我们绝没有一丝一毫的胜算,我们的人生才才刚刚开始,就要面对如此严峻的考 验。黢黑的土豆已经烤熟,静静地躺在那,散发着诱人的香味,正等着我们去享 用。我们不知道哪个土豆是谁的,我们也不知道眼下要为何而战,但我们知道的 是,我们将战斗到底。   眼看杀气腾腾的敌军距离我军射程只有一步之遥,大伙都攥紧了手里的石头, 石头上满是冰凉的汗水。这些汗水马上就要再覆盖上敌人的鲜血,我的心跳到嗓 子眼了,堵得喘不过气来。我拼命咽口水,想把心脏咽回肚子里去,但是嘴里干 得像着火,哪还有口水。妈妈肯定做好了美味的晚餐,正在等着我回家,而且已 经这么晚了,她可能已经开始生气了。可是我的这些兄弟们都站在这呢,面对着 我们从未曾见识过的巨大危险步步逼近,谁也没有后退半步,我又怎么能够离开 呢?   敌军却忽然停下脚步,随后展开了一字长蛇阵。敌将少年站在中间,与手下 副将窃窃私语,迟迟不开战。奇怪,难道是被我军视死如归的气势震慑住了?又 或者是因为没有了天堑,短兵相接的惨烈肉搏战反而令那少年踌躇?两边都不作 声,只是对峙。此时太阳快要落山,余辉染红了沙场,也映红了战士们的脸。天 空更加迅速地变换着颜色,没有风,亮晶晶的小颗粒慢慢地落下来,现场一片寂 静,只有空气在燃烧。   就这么僵持着,忽然敌阵一阵骚动。我扭头一看,大喜过望。大坝上边,来 的正是孟同学!孟同学跟另外一个人居高临下,正在指指点点。哈哈,天助我也, 援军到了!我军一片欢腾,跃跃欲试,只待大批主力援军到场,冲下来会师,然 后一并杀入敌营,定杀得敌军人仰马翻片甲不留。孟同学果然立奇功一件,慢着, 怎么回事?只有孟同学和一个少年两人顺着大坝出溜下来了,身后扬起一阵尘土。 我满心期待的黑压压一大片人头出现在大坝上的景象并没有出现!   大家都有些失望,一时不知所措。不过无论如何,先胜利会个师。来人是子 弟学校大院里赫赫有名的狠角色,人称大军儿。大军儿跟我在子弟幼儿园时期就 认识,当时我完全没想到他日后会成为这么厉害的人物。在痞子横行的子弟学校 大院里,绝对没人敢招惹大军儿,而且痞子们也最好不要当着他的面欺负他的同 班同学。这一点令其他班的同学真是好生羡慕。   孟同学紧跟着大军儿跑过来,抢先一步回到队伍里,眼含热泪地说:“同志 们,我来晚了。”这小子是块当国家总理的料。大军儿先看了看我们,然后严肃 不容辩驳一字一句地说:“一会我自己过去,你们谁也别动。无论发生什么事情, 你们谁也不许过去帮忙,否则别怪我不客气。记住了么?”   我们都不明白这是什么道理,但是既然大军儿这么说了,只好点头称是。于 是大军儿扔下一大帮面面相觑的小伙伴,独自向着敌阵走去,只留下一个背影。   大军儿直奔对方首领,对方首领看着要比大军儿年长几岁,高出半头。但是 大军儿稳稳当当地走向他,带着一股令人毛骨悚然的杀气。鲁迅先生说,他的背 景霎时间变得高大了。   大军儿走到敌军首领面前,站定,一比三十。敌军一下子就把他围在中间, 剑拔弩张。远远地,我们这边也紧张了,个个瞪大了眼睛喘着粗气,如同是自己 被敌人围住一般。对方首领开始跟大军儿说话,因为离得太远,我们完全听不见 他说的是什么。所以以下对话为作者想象:   “你是猴子请来的救兵么?”少年首领问道。   大军儿不作声。   “你是猴子请来的救兵么?”少年首领又问。   敌军少年首领连问三遍,大军儿依然不作声,且面露微笑。于是敌将少年按 捺不住怒火,动起手来了,阵前对话到此结束。   事实也是如此,他们说着说着,忽然就动起手来了。对方开始围攻大军儿, 有人挥舞着棍子,还有个小孩用放羊的鞭子猛抽。大军儿前挡后闪,左冲右突, 好几个敌人应声倒地。但毕竟寡不敌众,有人抓住他的胳膊,有人抱住他的腿, 大军儿眼看要落下风,敌人实在太多了。我们看不下去了,互相问上不上?上不 上?但是因为大军儿有言在先,一时谁也没敢带头往上冲。   就在我们犹豫的这会,他们忽然之间都停手了,不再撕扯对方。而最让我不 解的是,敌军首领还去跟大军儿握手,拍了拍大军儿的肩膀。看到这里,孟同学 疑惑地说:“他们不会是早都认识吧?”另外一个不争气的说:“咱们快跑吧, 一会大军儿跟他们一块打咱们咋办?”军心瞬间涣散。   然而,跟敌军首领说了几句话之后,大军儿便独自转身往回走,还是那么稳 稳当当。若不是亲眼看着,谁会知道他刚刚以一敌三十?我能看到他脸上有一种 奇怪的笑容,一种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诡异笑容。大军儿走回来,说:“没事了, 大家都回家吧。这地方以后少来,咱们厂的人跟他们村子有仇,出过人命。”   天色已晚,大家默默地回到家属院,然后互相道别,那些烤好的土豆就那么 留在河边了。从此,我们不再去那个河滩地玩。   但我会永远记得那个场面:暮色苍茫,一个少年独自走向敌阵,走在天地之 间,他的背影竟是如此的从容,如此的无所畏惧。 ◆           一个记录本引发的回忆               ·科学meme复合体·   在平旦之前的黎明时分,   当你的灵魂在身内酣睡的时间……   一. 读书年代   我珍藏着一个笔记本。在这个70年代中学生常用的32开小本上,记录着到那 时为止我读过的书的名字,其中有些标注了阅读的年代。记录到1975年时截止, 共200余本书名,从这里可以管见当时人们可能看和可能得到的书,以及读书内 容的转移。70年以前读的书阅读价值不大,甚至是误导。随着年龄增长和社会控 制的松动,70年后读的书才逐渐像点样子。这里只把最后的记录抄录下来,遥想 当时读这些书的情景,也对比与现代人读书的差别:   一九七五年:   一月:《水浒全传》《炼》   二月:《父与子》《青年进卫军》《柔石小说集》   三月:《晚清文学从钞》《堂吉诃德》《可爱的中国》《我们的列宁》《战 上海》(电影剧本)《回忆与思考》《静静的顿河》   四月:《海涅诗选》《法朗士短篇小说选》《堂吉诃德二部》《艳阳天》 《回忆与思考二部》   五月:《暴风骤雨》《日本电影剧本“故乡”“忍川”等》《在亚瑟王朝廷 的康涅狄克洲美国人》《散文特写集》   六月:《无边的土地》《无事厌烦》   七月:《威尼斯商人》   八月:《落角》《约翰克利斯朵夫》《西厢记》《诗歌集》《普隆恰托夫经 理的故事》《战争与和平》《高老头》《塞瓦斯托波尔故事》《日出》《双城记》 《哈姆雷特》《礼节性访问》   九月:《奥勃洛摩夫》《基辛格》   ……   1975年属文革后期,长夜将尽,东方发白(那时人们只敢说“东方红”,只 有老毛能说“东方白”),人们的思想,社会的风尚都在悄悄地变化。大家已不 满足天天读报纸,最新最高指示也逐渐稀少。小道消息和“禁书”在传递,思想 在萌动。这一切有如地下工作者做事,但我从小耳濡目染,早已习惯着咬着耳朵 说话,体验着秘密生活,甚至做起来还有一种快感。青少年总是要离经叛道的。   话题回过来,在当时文化全面禁锢的年代,我所记录的那些书是怎么搞到的 呢?书单承载着记忆,给了我追索往事的线索……   (一)   文革之初,我辍学在家,母亲也不再教书,被分去看管无人光顾的校图书室。 我在家没人带,就天天跟着母亲去那个图书室呆着,以后即使复学了也常去。那 里既没有玩具也没有伙伴,只能翻书。当时我刚上两年学,字还没认全,就先捡 着小人书之类的看,内容逐渐深入。读过的多数书都乏陈可述,不过也有启蒙意 义的书。   有一本叫做《音乐家的故事》的书,薄薄的、带画、是给孩子读的。上面描 述四个音乐家的故事,是莫扎特、贝多芬、肖邦和柴可夫斯基。我产生了兴趣, 记住了他们,真正听到他们创作的那些伟大的声音则是多年后的事了。时至今日, 他们一直在我最欣赏的音乐家之列,可见童年时期的印记所起的作用。印记期一 过,放过某些东西,常一生都无法再追回。   另一本名叫《西方经典作家及其作品》的书也引起我的注意。我至今记得目 录的全部内容,是:《荷马史诗》、但丁和《神曲》、拉伯雷的《父子巨人传》、 菲尔丁和《汤姆琼斯》、斯威福特的《格里佛游记》、歌德的《浮世德》;还有 一个档次稍差的“附”,是惠特曼的《草叶集》。当然,那时这些作品没有一本 能找到,但在我心里深深地印上了“经典作家”这个词,知道在当时看的中国 “革命小说”之外,还有一类叫做“经典作品”的书,成了我以后寻找图书的指 南。   (二)   70年代初,父亲从五七干校回京,在原来单位已经没有了“缺”,就分到一 个党校做临时教员。党校设在当时的北京市烟厂内,这个厂占据了中央财政金融 学院(现在的中央财经大学)的校园。当时这所学校被撤销,办成了工厂。虽然 大学停办了,但大量散落的图书还在,堆在库房没人管,不时有人往家拿,我父 亲也干这种事。当时我看的一些书就是父亲“偷”来。不过“偷书不算偷”,这 是读书人的遁辞。到现在一些书,包括几本《莎士比亚戏剧集》、几本《茅盾文 集》、还有《爱因斯坦传》什么的,还在我的书柜里放着。奇怪的是一些书的印 章不是“中央财政金融学院”,而是“中国人民大学”。是不是人大的书转到财 金学院存放了?那时初识爱因斯坦,不知其伟大,另一个“斯坦”,伯恩斯坦, 所谓修正主义的鼻祖,反而印象更深。我在孩提时代,不觉之中,头脑中被灌进 了许多这样的东西。   (三)   我姐姐有幸在1973年以选拔加考试的方式成了工农兵学员,从插队的地方到 太原上学,读中文系。那时虽然全国封闭,但大学图书馆还是相对开放的,能借 到很多社会搞不到的书。当时她的一个有学问的同学开了一个读书参考目录,她 写信抄录给我,列了不到三页纸。这封信我至今保存。粗录内容如下:   古典文学:四大中国古典名著加儒林外史、四大晚清谴责小说、《史记》 《离骚》《孔雀东南飞》……   近现代文学:《艳阳天》《金光大道》《子夜》《保卫延安》《三里湾》, 鲁迅、巴金、邹韬奋、郭沫若等的书……   外国文学:高尔基、巴尔扎克、肖洛霍夫、法捷耶夫、托尔斯泰、契诃夫、 普希金等的书,还有《叶尔绍夫兄弟》《怎么办》《铁流》《真正的人》……   其他:《尼克松其人其事》《田中角荣传》《杜鲁门回忆录》《你到底要什 么》《日本列岛改造论》……   历史:《中国通史》《中国史纲》……   领袖传:《列宁回忆录》……   在文革时,这是个很难得的书目了,它冲破了当时读书的许多禁锢,尽管从 现代的眼光看过于偏颇。在文学上,“老大哥”的比例很高,但不容否认,同样 的专政社会,苏联体现的“人性”还是我们向往的对象。中国人的心田久旱思甘 雨,苏联的小说、歌曲对我们算是一种人性的启蒙(当时“人性论”乃邪恶之 词)。思想专制再久,我们再被洗脑,但人的根本无法抹煞,只要被漏进来一点, 一切苍白的说教就土崩瓦解。   有趣的是,我母亲在将这封信连同书单给我时,有一个书名被墨水抹去了。 我对着灯光认出这是《被开垦的处女地》,看得出肯定是母亲干的,大概怕“处 女”这两个字刺激我的神经,有些搞笑。由此也折出那个年代的神经质。我暗自 发笑,但始终未向母亲说穿这件事。我当时的做法是“只做不说”。   为了让我读到书,姐姐在大学图书馆借到书自己看完后,就不断打包寄给远 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看完后在还期到来前再寄回去,算是另类“飞鸿传书”。就 这样星星点点地读到了书目上的以及其他的一些书。   现在时代变了,以前垂涎的任何书籍都唾手可得,但我发现已经没有精力补 读上面书单中,及后来计划读的书了。当代的年轻人福气透顶,只要想读书,几 乎没有得不到的,但他们的兴趣已经变了。流行的东西里面不包括“古典文学”, 甚至不包括“文学”。曾经刺激我们这一代人神经的“名著”、“经典” 等字 眼已经不具什么广告效应。潮水般的信息对眼球争夺的结果,就是牺牲掉大部头 的书籍,你若向年轻学子们提到上面的一些书名,大概只会得到一片迷惘的,或 不屑的表情。   我算明白了,原来我那时遇到的是最能静心读书的年代。   二. 窥探大学   1975年的暑假是我在技校最后一个暑假,当时也有理由相信这大约是我此生 最后一个暑假。开学后虽然名义上还叫上学,但实际上我们都去车间当学徒,挨 到毕业就是工人阶级了。姐姐也放暑假,但她的假期从不在家多待,总要提前回 去忙些什么,这次也是。家里商定我可以跟她去太原玩几天。我很兴奋,不是向 往太原,主要是向往那所大学,我终于有机会从内部窥探大学生活了。   首先窥探的还是这座城市本身。我从小在北京,生活在一个泛政治化的环境 中。巨大的广场、标志性的政府建筑和街道、游行和夹道欢迎成了生活的常态。 我习惯了这些,小时候搭积木时不是天安门就是北京站,对去过的其他城市也惯 以这种眼光看待。伟大的首都自然是地方城市学习的榜样,其市政标准和建筑模 式均向北京看齐,抹去特色,全国统一模式,中国的城市就只有大和小的区别, 形成了从首都向下到乡镇的层层的套瓷娃娃结构。   太原在向首都学习的过程中算是较为好大喜功的一个。我首先见到外型酷似 北京站的太原火车站,两栋钟楼和站前延伸的开阔广场,只是小一号。据说这是 当时全国第三大火车站;第二大是长沙,主席的故乡。只可惜太原不是交通枢纽, 偌大的车站无法充分利用,冷冷清清。太原最主要的大街叫“迎泽大街”,宽阔 笔直有如长安街;最好的宾馆叫“迎泽宾馆”,据说都是为迎接伟大领袖的视察 而建造的。看来我这毛孩子的泛政治理解,大小领导也见识略同。他们被北京的 阵势惊着了,就运用手中的权力营造自己的想象,这想象力比我一个小孩用积木 搭个天安门或北京站多不了多少,多的那部分或许只是溜须拍马之心、为官之道。   姐姐所在的山西大学坐落城南,其建校史与北大等齐,是中国最古老的大学 之一。解放后地位虽有些没落,但底蕴尚在,有名的学者也不在少数。文革中虽 多了些标语大字报、高音喇叭,偌大的校园还是与门外的市井气氛不同。姐姐在 此两年,政治运动不断,时常下乡,不过在尚存的学府气息之下,总还能学到些 东西。   姐姐在系里算是活跃分子,在男生里有哥们儿,在女生中有姐们儿,因此安 排一个我不难。当时一些同学尚未返校,我就住进一个男生宿舍,洗脸买饭自然 有人帮张罗。校园生活丰富多样,人还未到齐,活动已开始。大学生们上下串联, 在我到的第二天晚上就自办演出,各人出节目,我也混着去看。我姐姐嗓音很好, 这种场合她免不了要独唱。有一个男生诗朗诵,声音富有磁性,是贺敬之描写青 年人奔赴边疆的诗:   “在九曲黄河的上游,在西去列车的窗口……”   我还记得一个女生小合唱,唱了一首知青歌曲,依稀有“在那寂静的夜晚 里……”的歌词,歌声柔软抒情,令人难忘。有了网络以后,我曾经在知青网和 怀旧歌网等寻找此歌,遗憾不知歌名,均无功而返。文革时充满战斗歌曲,但歌 好听不好听,人们自有本能去衡量。虽然“黄歌”还不能公开,但架不住人们的 移情本领,只要歌曲有一点点涉情,人们自然会移入自己所需要的情感。知青一 词在那时已经褪去了战天斗地的革命色彩,更多地揉进了悲切和迷茫。我正是在 文革后期与大我几岁的知青的接触中,初步体会了凄切所具有的美感。   太原当时没有多少可玩的,我只去了两个地方:晋祠和太原烈士陵园。   晋祠位于西南郊外,当时交通不便,尽管是标志性的公园,游人也不多。园 子挺大,依山傍水,殿宇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还有泉水小桥等,使人心闲意适。 能记住的是一些侍女像和几尊凶煞的铁人。晋祠各处来历复杂,内容混乱,记不 住。作为祠堂,起初应是为祭奠某位先人而建,以后又在此建起形形色色的建筑 和神祗,有圣母、关帝、各种道教人物等,成了功能上的混杂体。旧中国常有这 样的场所,儒道佛鬼神各路圣人共聚一处供人祭拜。与其说这是宗教宽容,不如 说是没有宗教。有的只是对生活不同方面给予照顾保佑、驱邪避祸的各路神祗的 需要。这里就差个耶稣受难像了,大概耶稣对世俗生活缺乏具体的帮助,只是要 求人不断检讨自己的罪孽,这等无用的神中国人只能弃之不顾。   烈士陵园是骑车去的,位置也偏僻,一路经过了很多坡陡难骑的路段,七拐 八绕。此处人烟稀少,树木众多,只有长眠者与风相伴;或许还是历史上地下工 作者或情侣为躲避大众目光而至的场所。在1948年到1949年间,解放太原的战役 共打了半年多,数千人牺牲,很多就埋在这里。陵园的旁边是有名的太原双塔, 与陵园相倚,衬出庄重肃穆。两个同样的塔中的一个在太原战役中挨了炮弹,被 炸掉了一块,留下了永久的战争痕迹。   太原市内的街道和北京相似,也是横平竖直,规矩方正,只是路宽车少,显 得安静。有名的太钢位于城市的西边,是主要的空气污染源。向西边望去,整个 天是黄色的,而东边则是蓝色的。一个天有两种截然分明的颜色,也算太原的特 色了。工业污染由来已久,只是现在才算一个大问题了。我们自小学工劳动,所 受的巨大噪音、呛鼻气味、飞冒粉尘,还有这漫天的硫化物,哪一样当初当回事 了?   我更感兴趣的还是姐姐就读的这所大学。在校园里漫步时东瞧西看,指认着 一个个系所,还跟着姐姐到教授家做客。我不满意只看外表,想亲自体验大学课 堂,可是中文系此时还没开课。姐姐找人打听,了解有的系已开始上课,帮我问 好时间地点,我就扮成大学生按时前去听课了。   这是一堂数学课,我第一次走进了传说中的阶梯教室,一切都新鲜而神秘: 黑板延伸巨长,有上下两层,可以写满了下层后拽上去,周围几十位大学生,没 人认识我。我装模做样地也拿出本子听课记录,但实际上基本听不懂。大学的知 识就是深奥,我想。课间时老师径直向我走来,原来他认出了我这个冒牌货。我 只好谎称是外系的,想听听他的课,补习数学。老师听后还挺高兴,没把我轰走。 那年代遇见个爱知识的人不容易。而在我心中,“大学”太神圣了,我就是想找 一下当大学生的感觉。   在太原的9天,大多数的时间是用来看书的。姐姐从同学那儿给我借回一摞 书,这回不必费事地寄到北京了,就在此地消化。上一篇列出的1975年8月所读 的书目,大部分应该就是这时完成的。包括《高老头》、《约翰克利斯朵夫》的 第四册等。这些书多是繁体字竖排版,陈旧发黄。我时间有限,一目十行,半懂 不懂,只是把握故事线条脉络。有的书像《战争与和平》基本没太看明白就过去 了,到现在也没再弥补。在70年代,包括我自己在内的一群不知出路的苦闷青年 都相信“从文学可悟出人生”,名著成了我们重要的精神食粮。   再谈谈学生生活。那里学生们男女共住一楼,不像现在看管得那么严。我第 一次住学生宿舍,有时不懂规矩。一次找姐姐,刚一推门就听见里面的尖叫,原 来是有的女生穿得太少了。自此算明白了男女宿舍入室交往的基本规矩了。当时 大学生生活非常艰苦,伙食完全没有油水。山西吃馍,就着咸菜或菜叶子吃下去。 还有一种主食是“高粱面”做的馒头或饼,可以说是我今生最难以下咽的食物。 那东西在嘴里有像土一样的感觉,没有一点滋味,无论如何也刺激不起吞咽反射, 就在嘴里反复地嚼,直到想呕吐。没想到“高粱”这样富有诗意的北方农作物做 出来的食品这样难吃。中华民族为什么要忍受这样的苦难而茂盛繁衍?   几天后我们彼此都要开学,姐姐留下上课,我则买票一个人返回北京,塞上 几本来不及看完的书准备回京接着读,然后再寄回去。   三. 大寨朝圣   大寨位于山西省昔阳县,作为全国农业的榜样,当时如日中天,在五大革命 圣地之外,也算是个“亚圣地”了,全国的参观团络绎不绝。我对这次山西之行 追求最大效益,希望在回来的路上顺便去趟大寨“朝圣”。姐姐只好在同学中打 探关系,拐弯抹角地找到一位在阳泉市工作的熟人,便托人写了封给此人的求助 信,让我揣着乘火车上路了。   行车几个小时后,傍晚到达阳泉站。我下车先办个中转签字,以便24小时后 能再上同次车回家,然后走向街头。阳泉是一个煤矿城市,可以看到一座座煤山 和采矿机械,城市本身则像盆地一样被矿山环抱。矿渣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使街道发黑。我就踩着这些矿渣寻着地址行走,很快就找到了所介绍的人。   此人好像属于矿务局的,他看了信,就把我留下,自己出门联系车。不久回 来说事已办妥,小地方办事就是利索,没有繁文缛节。他交待完后就回家了,把 我留在空荡的大楼里的一个临时搭的铺上睡觉了。   当时阳泉和大寨之间还没有公共交通。全国来大寨参观学习的人都坐单位的 包车,私人是无法到达大寨的。这些包车不是现在的旅游车,而是阳泉的某些部 门,譬如矿务局,所调拨的货用卡车,大概有些营利。那些参观团到了阳泉首先 就要联系这种车,而我实际走个后门,顺进了某个单位的包车。第二天我带上回 家的行李遵嘱摸到上车地点,和司机对上号,就坐进了卡车前面的驾驶室。同车 的是一个东北来的参观团,都上了后面的无篷车斗,只有一个头儿也挤进了驾驶 室。   到昔阳县一路都是山路,基本是土路,颠颠簸簸,扬起很多尘土。路上要走 几个小时,司机专注开车,不理我们,我就只和那个参观团的头儿聊。这是个四 十来岁的中年人,身材不大,但很精,有世面,健谈,一路乘车、吃饭、参观, 还挺融洽。我以为他很亲切,但后来证明想错了。   中午之前到达大寨,这儿很热闹,街上人头攒动,已经停了好多卡车。接待 参观团对大寨人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有了一套完整流水作业线:专门接待室、 专职讲解员、专设展览、专门线路等。   我们被放进了流水线,先看展览,再依次参观。大寨的村落与路上的那些山 西村镇显然不同。表现在没有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庭院、平房、窑洞;而是盖起 了一排排宿舍式的矮楼,是两层吧,依着山势大概有三排。看来每家的构造相同, 这就是共产主义所提倡的吧。街道被修整一新,没有农村常见的肮脏角落,但有 些缺乏色彩,不够错落,建筑过于单调。在禁赌禁嫖的共产主义生活中,衣食住 无忧是当时人的想象力所及的边界,取消了窑洞,住进了瓦房,已经是很大的成 就,更多的暂时还想不起来。   接着我们登上虎头山,去参观层层梯田。我以为梯田是中国人除长城外在自 然界留下的另一壮观景色,是人类艰辛地向大自然索取的结果,也是资源短缺的 标志。当人口过度密集,以致一些人被挤到山上过活时,梯田就产生了,它的存 在注定意味着贫困。但大寨人不这样想,“人定胜天”是他们的信念,作为一种 精神力量的代表,大寨人是在用过度的支出换取起码的生活标准。在对七沟八梁 一面坡的改造中,最艰难的是水利工程。山上有引水渠道和一个大的蓄水池,历 史记载的是“在军民的帮助下”建成,很多人认为这是大寨业绩中掺水的部分。 有多少工程如此,没人能坦诚说实话。在中国,树立一面红旗就是个系统工程, 是需要投资的。   在大寨的带动下,昔阳县及周边的县涌现出一大群学大寨“先进村”,它们 也是我们参观的对象。离开大寨后,我们又坐车转了几个这样的村。其实情况都 差不多:进村听事迹,入户参观,登山看农田建设和收成,等等。各方面档次比 大寨稍差一点而已。我以为看得差不多了,但我旁边的那个头儿兴致很高,不断 地要求司机再去这去那。   我开始担心我不能及时赶回阳泉,就小心提醒那个头儿我要赶火车,怕时间 不够了,他不理。过了一会我又提这事,这回他突然发威了。他噌地开门跳下车, 横在车前,把脸一翻,指着我骂道:“你给我下来!我们的车凭什么拉你?”我 一下怔住了。此时司机扶着方向盘一声不吭,坐那等着。我知道他是受雇之人, 左右不了谁,何况他和我本来也不认识。经过这多半天的接触,这个头儿早已看 透我的来头,不过是个蹭车的乳臭未干的毛小子,拿捏我没问题。车斗上的那群 人本来在谈笑风生,还唱歌,这时都停了下来,静候事态的发展。我明白,只要 他们的头儿一声令下,他们就会一齐过来把我拽下车,抛弃在荒山野岭。   “你算什么?!”他吼道。   我龟缩在驾驶室静静地瞅着他,一声不吭。他发泄够了,才又钻进了驾驶室。 车子重新启动,朝着他想去的那个村开去。这个头儿不愧是人老姜辣,没过五分 钟他又开始称兄道弟地谈笑风生了,仿佛啥事也没发生,而我早已心情全无。这 个头儿的行为和我以前想人的各种模式都不一样;一方面他充满革命热情,看样 子确实是想来取真经,而不是游山玩水;另一方面又有些老奸巨滑、没有心肝。 那年代也许有很多这种类型的“革命人”,只是我还不知道。这一骂对我也算是 醍醐灌顶,明白了自己其实还什么也不是。“你算什么?”我到现在有时还这样 问自己。这该算是我进入社会后第一个有价值的课。   他们终于参观够了,开始返城。司机的车速加快,在凶险的盘山土道上左拐 右突,让人心惊肉跳。下坡的时候,司机把油门一松,车子就像自由落体一样俯 冲下去,在颠簸的土路上感觉车在不断地蹦起来,司机扶在方向盘上的手也被震 得乱跳。我真担心车会失控,但司机看来常玩这个,并不在乎地操作着。山西司 机开野车是有名的,我算是有亲身体验了。四周碎石四溅、尘土飞扬,我们在前 面坐着还好,后面无篷货斗上的一班人肯定在灰头土脸地受罪呢,恐怕还有被甩 出车外的可能。就这样一路狂奔,在傍晚时进了阳泉市。我等不到返回出发时的 车场,就在半路离火车站最近的一个位置下车了。   此时离开车还有半个小时。我虽然在此呆了不到24小时,且只昨晚在车站附 近走过一次,但情急之下,方位感变得异常好,凭感觉沿着陌生的街道直奔火车 站的方向而去,没走一点弯路。然后径直穿越候车厅,就来到了站台。这是个陈 旧的站台系统,不同站台之间竟没有天桥或地下道相通(也许临时不能用?)。 等车的人群听说列车将停靠在另一个站台,就纷纷跳下站台,一歪一拐地跨越几 条轨道向对面跑去。还没跑到,火车已经呼啸而至,大家就跟着列车跑,就像是 被拖拽着,直到列车停稳,然后拥挤在各车厢门口。车门一开,人们蜂拥而上。 阳泉是个大站,下车的人也很多,上下车的人便在车厢门口肉搏,互不相让,僵 持不下。   下午的那个人刚给我上了一课,使我多少明白了这世道除了书本之外,还有 些别的。我走到了一个车厢的中间,找了个有空座且打开得较大的车窗,将随身 的手提包丢进窗口,然后三下两下,从窗户爬进了车厢。回过头又把跟在我后面 的陌生人也从窗户拉了进来。安置好行李,在座位上歇了5分钟后车厢门口的人 疙瘩才算解开,陆续有人进来,用敏捷的身手抢占剩余的座位。还有大量的“愚 笨”体弱者就只好站着旅行了。   燃烧着煤的蒸汽机车急速地喘着粗气,吐着白烟,在黑暗中穿越着黄土高原 最后的地段,不时有破窑洞烂房子一晃而过。在这片穷山僻壤,连树都长得又小、 又秃、又稀。穿过的娘子关使人联想历史,正太路上的百团大战,和那些为保卫 山西这块不算肥沃的土地而捐躯的烈士。列车穿出太行山脉,进入了华北大平原。 星垂平野阔,我在半睡半醒中,感觉到车厢外的空间在逐渐开拓。   在破晓之前,列车驶进了北京永定门车站,我又回到了首都的怀抱,一切似 乎复归原样,但其实新的生命形式正在酝酿。我已到了上大学的年龄,但暂时还 只能在“我的大学”混迹。   半年后天安门运动爆发;一年后四人帮倒台;两年后全国高考恢复;我成了 真正的大学生。但我姐姐却在我那次离开太原后不久,为了能够留住将来回京的 希望办了病退,又从农村开始了艰难的困退回京之路,直到我上大学前后才告办 成。时运轮转,犹如赌盘上跳动的球,无法把握,惟有坦然处之。命运既难由自 己左右,但经历则归自己保存。特记此二三事,以志自己在这18岁时的成人典礼。 【网里乾坤】∽∽∽∽∽∽∽∽∽∽∽∽∽∽∽∽∽∽∽∽∽∽∽∽∽∽∽∽∽ ◆          原子模型的历史变迁              ·张天蓉·   连小学生也知道,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而原子呢,又是由原子核和和电子 购成的。原子核中有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带着负电荷的电子绕着原子 核层层旋转,永远不息,这是原子结构的经典模型。   事实上,原子结构的理论经过了数次历史的变迁。如同其它的物理理论一样, 可以说,没有一个描述原子的模型是永远完美没有错误的。科学在不断地进步, 本来被认为是正确的东西过一段时间就可能是谬误,原子模型也是如此。每一个 模型在上一个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否定了它的前辈,然后,过不了多久,它 自身又被另一个新的模型所替代、所否定。新的模型总是比上一个更迷人、更接 近真理。这正是推动我们孜孜不倦地去进行科学研究的原动力。   最开始给原子建立科学模型的,是英国的道尔顿,他把原子描述成一个不可 再分的、坚硬的实心小球。尽管这是一个错误的模型,但它首次将原子的研究从 哲学引进到科学。历史地看,仍然功不可没。   约翰·道尔顿(John Dalton,1766年-1844年)是个很有特色,鞠躬尽瘁、 死而后己,为科学献身的科学家。他年轻时从一个名叫高夫的盲人哲学家那里接 受了自然科学知识。又由于道尔顿自己是个色盲,他从自身的体验中总结出色盲 症的特症,给出了对色盲的最早描述,发表了第一篇研究色盲的论文。并且,道 尔顿希望在他死后对他的眼睛进行检验,用科学的方法找出他色盲的原因。道尔 顿的献身精神激励科学家们不断进行探索和研究,一直到1990年,在道尔顿去世 后将近150年,科学家对其保存在皇家学会的一只眼睛进行了DNA检测,发现他的 眼睛中缺少对绿色敏感的色素。   道尔顿只为科学理想而献身、别无它求。他终生未婚、安于穷困,即使是英 国政府给予他的微薄的养老金,道尔顿也把它们积蓄起来,捐献给曼彻斯特大学 的学生作为奖学金。道尔顿是个气象迷,他从1787年21岁开始,连续观测和记录 当地的气象,几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一直到78岁临终前几小时,还为他近20 万字的气象日记,颤抖地写下了最后一页,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观测资料。   1803年,道尔顿基于实验的基础上,将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等的原子猜 想引入到化学中,建立了原子的实心小球模型【1】。道尔顿认为所有物质都由 原子组成,同种物质的所有原子都相同,而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原子。此外,道 尔顿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他还最先从事了测定原子量的工作,提出用相对比 较的办法求取各元素的原子量,并发表了第一张原子量表。   继道尔顿的实心小球原子模型后,英国物理学家汤姆森(Sir Joseph Thomson,1856-1940),在用真空阴极射线管做电学实验时发现:从原子中射 出了体积极小的、带负电的电子,从而打破了“原子不可分”的神话。汤姆森并 因此发现而获得了1906年的诺贝尔物理奖。根据原子中存在电子的事实,汤姆森 1904年提出原子的葡萄干蛋糕模型(或称为西瓜模型)。他将原子想象成好似一 块均匀带正电荷的“蛋糕”,带负电荷的电子则像葡萄干一样镶嵌在蛋糕里面 【2】。   葡萄干蛋糕模型的好景不长,很快就被汤姆森的得意门生卢瑟福否定了。   纽西兰物理学家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对铀盐、钍盐 及居里夫人所发现的镭所放出的射线,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从而发现了α粒 子。通过观察α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表现,卢瑟福弄清楚了这种粒子的性质。 由于研究α衰变对原子研究作出的重要贡献,卢瑟福被授予1908年的诺贝尔化学 奖。   卢瑟福发现α粒子带正电荷,数值是电子电荷数量的两倍。既然α粒子是从 原子中跑出来的带正电荷的东西,卢瑟福自然地联想到了老师的原子模型:α粒 子是不是从那个模型中分裂出来的一小块“蛋糕”呢?看来又不像,因为α粒子 的质量比电子质量大得多,大约是电子质量的7300多倍。均匀分布着正电荷的 “蛋糕”,不可能有如此大的质量密度。   但是,蛋糕模型只是老师提出的假说,对错与否还需要实验的验证。于是, 卢瑟福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何不就利用这种高速而又质量颇大的粒子,来探 测原子的内部结构呢。也就是说,把α粒子当作一个特务,打进原子去进行间谍 活动,看看原子内部到底是怎么回事?   卢瑟福和他的助手汉斯·盖革博士,立即开始了实验。他们利用镭所发射的 α粒子束,轰击一片非常薄的金箔,经过金箔散射后的α粒子间谍,各自带着在 金箔原子中探测到的情报,被设置于各个方向的荧光屏记录下来。   这些α粒子间谍的能量很大,跑得极快,速度约为光速的十二分之一!从原 子旁边只能一晃而过,要想让它们像真正的特务那样,“潜伏”在原子内部是不 可能的。不过,卢瑟福和盖革进行实验的优越条件是能够以多取胜,他们做了一 次又一次的实验,每次都派出了大批大批的奸细,结果,他们发现:   1. 大部分的间谍都能毫无阻碍地通过金箔,沿着原来的方向到达荧光屏;   2. 一小部分间谍穿过金箔到达荧光屏时,稍微受了点儿干扰,方向偏转了 一个小角度;   3. 个别的间谍就惨了,好像挨了当头一棒,找不着北啦,方向被偏离了一 个很大的角度,甚至有时被直接向后反弹回去。   从这些α粒子间谍提供的大量情报,卢瑟福脑海中构造出了一个与老师的葡 萄干蛋糕或西瓜图景不太一样的原子模型(行星模型)【3】。   因为大部分的间谍都能通过金箔而到达荧光屏,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原子中 的大部分地方是空的。此外,少数间谍产生折射,甚至有个别间谍被打回入射方 向,这又说明了什么呢?卢瑟福对间谍返回的情形最感兴趣,幽默地比喻说:海 军用巨炮射击一张纸,却发现有的炮弹被弹射回来打中了自己!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中能将α粒子弹射返回的事实,卢瑟福提出:原子的中心 一定有一个很小很重的带正电荷的实体,姑且称它为“原子核”吧。正是原子核 将α粒子弹射回来的!那么,那些带负电的、比原子核小得多轻得多的电子,一 定是在原子的其余空间中绕核运动,就像行星绕着太阳转一样。   不过,卢瑟福的行星模型,很快就遭遇到经典电磁场理论的当头一棒。电子 毕竟不同于行星,行星在引力场中的运动受到的是万有引力,行星的椭圆轨道被 庞加莱等人证明是稳定的。而当电子绕核运动时,受到的是电磁力。根据麦克斯 韦理论,如果电子是在绕着原子核不停地转圈的话,这个运动电荷应该不停地发 射出携带能量的电磁波。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电子也就会连续不停地损失能量, 其轨道半径将连续地变小又变小,最后,所有电子将会全部奔向原子核。如此一 来,哪里还有什么行星模型呢?换言之,原子的行星模型不稳定!   另外,麦克斯韦的理论加上卢瑟福的模型,也难以解释实验得到的氢原子光 谱为什么不是连续的,而是一条一条分离的、线状的光谱。   在原子行星模型诞生的同时期,诞生了量子力学。1904年,卢瑟福提出行星 模型时,量子理论的思想正处于“小荷才露尖尖角”的萌芽状态。普朗克和爱因 斯坦催生了这颗小芽,但他们俩人却都不怎么喜欢它,都转弯抹角地想把它埋进 泥土里。   不过,玻尔来了,这个年轻人喜欢“量子”这个新鲜玩意儿,他带领一伙青 年,兴致勃勃地迎接这一革命的新理论,物理学家们对此趋之若骛,研究成果层 出不穷。   并且,波尔立刻看出了:在原子模型的尺度上,应该用量子理论来替代经典 的电磁理论,用量子的概念来改造卢瑟福的行星模型。   所谓“量子”的概念就是说,能量的吸收和发射,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 份“量子化”了的。从以上对卢瑟福模型的叙述我们也可以看出,行星模型碰到 的困难都和“连续”有关。第一个困难是:经典的电磁理论预言,原子将“连续” 发射电磁波而塌缩;第二个困难:则是氢原子的光谱不“连续”这个事实。这不 正好吗,量子理论的中心思想就是不“连续”,它就是专门用来对付这些因“连 续”而产生的困难的。   于是,玻尔便用“量子”的思想改进了卢瑟福的行星模型,1913年,经由卢 瑟福推荐,玻尔接连刊载了三篇论文【4】,建立了波尔的原子理论,被称为玻 尔模型的“三部曲”。玻尔保留了卢瑟福模型中的电子轨道,但这些轨道不是任 意的、连续的,而是量子化的。这些电子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各自霸占着一条 一条分离而特别的轨道。电子也不能随便任意地发射或吸收电磁波,而是当且仅 当它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个可能的轨道时,才会“一份一份的、不连续的”辐 射或吸收能量。   无论卢瑟福模型还是玻尔模型,原子的结构总是原子核加电子。如果我们缩 小到微观去观察一个原子的话,发现它有点像个大家庭,原子核比较重,体积大, 好比一栋大房子。父母和女人们留在了家里。电子呢,有的处于束缚态,在家园 附近劳动,有的是自由的,出外打天下,比如在金属或掺杂的半导体中,人们将 这些外出的电子叫做“自由电子”。这些自由电子可以四处游荡,不仅跑到附近 别的原子核边上,到邻居家里作客,还有可能漂流到千里之外,创造出丰功伟绩。   玻尔量子化的原子模型成功地克服了卢瑟福经典模型的两个困难。不过,波 尔虽然对“量子”情有独钟,当时却对它的行为还了解不深。所以,波尔模型还 不是彻底的量子力学。原子模型的真正量子力学描述,是在薛定谔建立了他的波 动方程之后,被物理界所公认的电子云模型【5】。   根据量子力学中最令人迷惑的测不准原理和波动解释,原子的电子云模型摒 弃了行星模型的轨道概念,认为电子并无固定的轨道,而是绕核运动形成一个带 负电荷的云团,故称之为“电子云”。原子的电子云模型一直沿用至今。   在电子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之前,原子是“看不见”的。这种种原子模型, 都是物理学家们根据间接的实验数据,进行逻辑推论及发挥超常想象的结果。不 过,大多数人仍然信奉“眼见为实”,既然无法看见,你怎么知道就一定是你说 的那个样子呢?   在1981年,苏黎世(Zurich)的IBM实验室的科学家盖尔德·宾尼(Gerd Bining)和海因里希·罗雷尔(Heinrich Rohrer)发明了电子扫描隧道显微镜, 他们为此赢得了1986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奖。   1990年,IBM公司的科学家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排列和观察原子,他们的结果 让全世界为之惊叹。那是在金属镍表面用35个惰性气体氙原子组成的“IBM”三 个英文字母。   通过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我们不仅看到了原子,还能操控原子,只不过, 上图中的原子内部结构,显示结果还不是那么清晰。   近年来实验技术的发展,到了堪称神奇的地步。科学家们使用扫描隧道显微 镜技术,不仅直接观察到了原子和电子云【6】,还能操纵和控制原子。2013年5 月,IBM利用铊冰冻一氧化碳,将环境冷到摄氏零下260度。然后,用5000个原子, 拍摄了一个世界上最小的电影:《一个男孩和他的原子》(A Boy And His Atom)。大家从中可以领略到现代实验技术的神奇【7】。   这些实验结果,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原子电子云模型的正确性,也证明了量 子理论的正确性。尽管对如何诠释量子理论,物理学界一直是众说纷纭,但是, 事实表明,量子理论至今仍然有其强大的生命力,电子云模型也仍然是迄今为止 最精确的原子模型。   科学探索无止境,原子的电子云模型,甚至量子理论本身,都一定不会是永 远完美无缺的。人们对原子结构的探索不会停止。事实上,对电子电荷及自旋的 本质的研究,对原子核内部将质子和中子结合在一起的强相互作用的研究,以及 相关的弱相互作用、引力作用等基本粒子的研究,一直都在积极进行中。近二十 年来凝聚态物理研究的发展,纳米技术中奇特性质的新材料的不断涌现,成果斐 然,令人鼓舞。这些研究结果都必将影响对原子结构理论的更深入探索。物理研 究的大门始终敞开着,等待年轻有志者的到来。   参考资料: 【1】Dalton, John (1808). A new system of chemical philosophy. ISBN 1-153-05671-2. Retrieved 8 July 2008. 【2】Thomson, J. J. (1905). "On the emission of negative corpuscles by the alkali metals". Philosophical Magazine, Ser. 6 10 (59): 584–590. 【3】Ernest Rutherford (1911). The scattering of alpha and beta particles by matter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atom. Taylor & Francis. p. 688. 【4】Niels Bohr. On the Constitution of Atoms and Molecules . Phil.Mag. 26(1913)1.; Niels Bohr. Systems Containing Only a Single Nucleus. Phil.Mag. 26 (1913)476.; Niels Bohr. Systems Containing Several Nuclei. Phil.Mag. 26(1913) 857. 【5】Schr?dinger, E. (1926). "An Undulatory Theory of the Mechanics of Atoms and Molecules". Physical Review 28 (6): 1049–1070. 【6】电子云: http://en.dogeno.us/2009/09/first-captured-image-of-electron -clouds-inside-one-atom/ 【7】原子电影:http://www.youtube.com/watch?v=oSCX78-8-q0 ◆           我见青山多妩媚              ·江一平·   一直都喜欢古诗词,每每被那言简意赅寥寥数语烘托出来的意象之美所打动。 迄今最令我共鸣、陶醉不已的是这一句——我见青山多妩媚。常常一想到山,嘴 皮子就会蹦出这句词,一念这句词,心里就洋溢着一脉亲昵。   一   我见青山多妩媚。此句出自辛弃疾[1]的一首《贺新郎》: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 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 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 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 二三子。   马上萧萧笔下滔滔的辛弃疾,一生可谓波澜壮阔璀璨辉煌。文韬武略的雄才 和旷古达今的胸怀使他的诗词意象丰富思想深刻情感豪迈风格独特,令人抚卷沉 思浮想联翩豁然开朗激情澎湃。故此他的很多句子成为流传千秋的警句格言。此 作中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一联,便是其中著名的例子,不 仅被视为英雄气概的代表,而且成为美学理论的表征而广为诠释。   在这一联中,通常人们叹为观止的是后句——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是啊,胆 敢自比青山,并料定青山也认同自己,那需要何等的自信和气魄呵。潇洒狂放傲 古今,俗类凡胎岂能为!   然而,令我怦然心动并强烈共鸣的却是其前句——我见青山多妩媚。   这地球上的山延绵不绝千形百态,有险峻的(如华山)、有雄伟的(如泰 山)、有神圣的(如雪山)、有婀娜的(如桂林)、有多姿的(如黄山)……不 一而足。无论奇杰还是平凡,山总是高大厚重砥柱擎天,人在它面前无不自觉渺 小自惭形秽。所以山成为人类崇敬、膜拜的图腾偶像,是人类获取精神力量的源 泉。因此我们普遍习惯于“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之类的 感叹。但辛弃疾却与众不同,他一反宏音独奏款曲。在他眼里,山(不仅个别某 座山而是大多数的山),不是伟大的而是妩媚的!妩媚者,美丽温情可恋可依的 女子也。   这别开生面的比拟令我醍醐灌顶心花怒放,长期以来胸中朦胧的情感像一支 浸透了香脂的松明子,被一颗火种点亮了。   那时,生长于文化荒芜年代的我,尚不知辛弃疾为何许人,也未能悟透整首 词的深意和菁华。茅塞顿开的兴奋,使我任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单单揣上这一 句便傻乎乎兴冲冲地挥别离去。   呵呵,我见青山多妩媚!   二   我见青山多妩媚。这是荡漾了上千年的微波在我胸中激起的涟漪。   但其实,我曾经很怕山,怕得甚至形成了病态的恐惧。小时候每逢感冒发高 烧,迷迷糊糊中我总是感觉有无数座大山接二连三地迎面扑来,压得我喘不过气 乃至于惊呼骇人。我问奶奶为什么,奶奶也不懂只会忧伤叹气,说俺山里人命苦 啊,山高路险野兽毒蛇……。可不是么,实实在在的佐证就摆在眼前,我有好多 长辈乡亲都在这大山里残了身丢了命;还有那段被重复了无数次的故事,说我还 不满周岁的时候,母亲背着我走夜路,差点就撞到在梯田里饮水的老虎口中,每 次都听得我魂飞魄散。长大后我终于明白,令我担忧害怕的其实不是山而是山区 生存环境的困苦和险恶,山只是它们在我潜意识里的象征。   山就这样噩梦般地伴随我成长。但是长到我能提着砍刀跟着爷爷哼着山歌进 山以后,慢慢地却不怕了。   因为大山是我的摇篮也是我的宿命,你摆脱不了它就只能面对它接受它,尽 管是怀着十分不甘忍着百般无奈。在无数次跋涉跌跤心惊肉跳中,你曾经嫩薄的 足板长出了厚厚的老茧,一般的树根小刺已经伤不了你赤裸的皮肉;你曾经僵硬 羸弱的四肢变得灵活有力,弯腰弓腿躯体平衡爪抠趾钳手脚轻盈,甚至挑着担子 都能攀越悬崖;你曾经懵懂惶惑的心眼变得狡黠聪明,懂得识别哪里的草蓬可能 有蛇,哪样的野果可以充饥。渐渐地,你适应并驾驭了大山,天天与她眉来眼去 耳鬓厮磨。砍柴割草开荒造田,搭寮起屋摘果采药,大山能供你饭吃,大山能供 你房住,大山能让你生存,大山还能为你救命。你原来忧虑恐惧的那些缺点渐渐 远去,美丽温馨的一面缓缓展开。当你挥汗如雨地拔光一片席草,直起腰来引吭 欢呼,四面青山此起彼伏地陪你和声;当你卸下一路沉荷,捧起一抔山泉解渴, 那汨汨作响的流音,是青山在对你倾诉衷情;待到天高气爽的深秋,挑着沉甸甸 金灿灿的一担稻谷从高山梯田牵着金色的晚霞回家,你仿佛听到满山的枫叶和野 菊都在为你祝贺歌唱,你会自然而然地觉得夕阳下起伏的山峦就是一个个可爱的 姑娘。   原来山是美丽的,不仅那些外形看起来就美丽的山是美丽的,所有的山其实 都是美丽的。山的美丽隐藏在伟岸和敬畏的深处,需要你去融入去体验才能发现。   美丽和食物一样是人的本能需求,人一旦对事物产生了美感,便会忽视它的 某些恶劣甚至转而视为可爱的亮点,从而喜欢上她,过程的辛劳和苦痛也因而化 成了兴奋和快乐。山于我就是这样,从恐惧而忍受、而适应、而和谐、而受惠、 而亲切、而依恋,我对她有了深深的理解,便对她有了深深的情感。此后我再见 她,看到的就不是可忧可怕也不是可敬可佩,恰恰是辛弃疾笔下那个传神的比拟 -妩媚。   呵呵,我见青山多妩媚!   三   我见青山多妩媚。这个“山”不但在我们眼前的世界上,也在我们内心的世 界里。   我们从小到大都要不断学习、锻炼,越是深入就越是感到困难,这些困难时 常宛如大山一样压在我们心头,就像我小时候高烧的梦魇,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这对于我们这些从事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学子体会尤深。记得当年大一,第一 堂专业基础课是人体解剖学。带着憧憬与激动的我们,前脚刚一踏进解剖室的门, 便被迎面呛人的福尔马林气味熏得头晕眼花。待老师掀开蒙在尸体上的罩布时, 被誉为班花的小妹立即花容失色,“啊”地一声就晕倒在解剖台前(这样的故事, 估计在所有的医学院都不新鲜)。从这天开始,沉重的打击如长江波涛接踵而至。 该学的知识体系无比庞大,除了垫底的英语和数理化,专业基础学科有——生物 学、解剖学、细胞学、组织学、胚胎学、遗传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 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药理学;临床学科有-检验学、影像学、放射 学、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五官科学、精神病学。这20几门学 科,除了理论课程还分别有各自配套的实验或见习课程。此外还有哲学、党史、 政治经济学等人文学科。大几十门课程,哪一本教科书都像砖头一样沉重,除了 人文学科,哪一门知识都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健康,马虎不得。一个人身上,肉眼 看得见的就有几十个器官、数百块肌肉、骨头和密如蛛网星罗棋布的神经血管, 骨头上还有隆起、凹陷、孔洞、切迹;还有肉眼看不见的无数组织、结构、细胞、 亚细胞结构、分子,以及由它们组建起来的各种管、层、叶、膜、腔、室、结节、 小管、亚层、小叶、小结、小体、复合体、核团、屏障、系统……。数以万计的 概念术语需要理解记忆,如星似麻的知识点需要重组架构……。每天超过15小 时的面壁伏案也不见得能完成当天的功课。更要命的是,这浩如烟海的知识点绝 大部分是枯燥晦涩的,常常读到一段话,数百个字里没有一个生词,可你就是翻 来覆去地听不懂。你逐句逐字拆开了仔细琢磨,才发现原来一个概念套一个概念, 为了读懂这一段话,你可能要翻好几本至十几本不同的书才能最终理解。接下来, 要记住这些好不容易搞懂了的知识,又是极大的困难……学问,学问,就是我们 心里令人敬畏的大山。   就这样累月成年的日子,不觉疲累痛苦那肯定不是人的神经。因此,不久之 后我们宿舍楼就多了一道风景线——垃圾桶里堆满了号称能调理神经镇静安眠的 中药渣(过去年代中医中药在年轻人中也流行),其中就包括我的重大贡献。再 往后,补考、挂科、留级、退学的屡见不鲜,而他们,绝大多数都并非不认真不 刻苦,原因其实就是公认的一组词——学医真难真苦!   但是再难再苦你也得熬,你的身后没有退路。因此同学们的床头案角贴满了 鼓气励志的字条,常见的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2]、“宝 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都少不了一个苦字。牛气一点的贴“千磨万 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钢铁就是这样炼 成的”。最苦逼得发狠的,就干脆咬牙切齿地在床沿上镌刻“卧薪尝胆破釜沉 舟”。虽然这些壮怀激烈的座右铭丝毫也减弱不了学习难度,但是它能帮助你提 高勇气坚定意志,支持你坚持更久。   慢慢地情况发生了变化。当你苦熬、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说不清从哪一天开 始,你的脑海会时不时地显现出那些原来看不见摸不着的生命过程。比如咳嗽吐 痰的时候,你会想起,你的气管-支气管的腔面长着密密麻麻的纤毛,纤毛细胞 之间隔三差五地间插着一些会分泌粘液的杯状细胞。这些细胞分泌的粘液扩散到 纤毛的表面帮助它们粘住随吸气进来的灰尘微粒。那些纤毛会从支气管的最深处 有节奏地向喉咙的方向摆动,从而把粘着灰尘的粘液小团,象倾倒多米诺骨牌般 地驱赶到喉咙,刺激喉头神经做咳嗽运动把痰液吐出气管。这是以前你未学生命 科学知识时所想象不到的。现在,借助科学的眼睛,你清晰地看到了这个生动的 过程,并联想你故乡田野里的水稻、山坡上的竹林或海滩上的芦苇荡,你会看到 风吹植被千重浪,还“惊起一滩鸥鹭”。你恍然大悟——原来生命过程这么美丽! 科学方法这么美好!学问知识这么亲切!   从此,学习就不再那么困难与痛苦了,因为你有了美感,你感到了愉悦。从 此,我就主动去寻找知识点中的美,只要找,就总能找到。而且,随着学习的深 入,知识积累越来越详尽越来越系统,美感的产生也会越来越快越来越多,越来 越令人震撼和兴奋,学问的过程也越来越快乐。从刻苦学习到快乐学习,一词只 差渊壑之隔,这里的桥梁叫做美。通过刻苦找到桥梁,你便能实现跨越。知识学 习是这样,科学研究更是这样。这也是那些终身研究的学者,之所以能够“衣带 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真正动力。   知识这座山,与自然界的山一样,在雄伟险峻的表象深处隐藏着的,是无处 不在的美。只要你主动培训一双辛弃疾般的眼睛,有朝一日你就会像他一样引吭 高歌——呵呵,我见青山多妩媚! (一平,写于2013中秋节假日,福州博美诗邦) 后记:此文赠给正在刻苦学习生命科学与医学的孩子们。   备注: [1] 辛弃疾(公元1140—1207年),字幼安,自号稼轩,山东历城 人。南宋著名军事家、抗金将领,著名诗人。与苏东坡齐名的豪放派宋词代表人 物,史称苏辛之一。 [2] 此联是流传的原文,据说为唐朝韩愈所作。近年来有人撰文提出该联上 句“书山有路勤为径”中“路”、“径”重复,认为是讹传,正确的当为“书山 有尽勤为路,学海无涯苦作舟”(见百度百科词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 苦作舟》)。此说似有一定道理,姑为参照。 【网萃】∽∽∽∽∽∽∽∽∽∽∽∽∽∽∽∽∽∽∽∽∽∽∽∽∽∽∽∽∽∽∽ ◆       言必称希腊还是言必称中国(二十五—二十九)              ·丁不二方舟·          (二十五)农业与商业的轻重选择   2008年7月辽宁省博物馆精选了几件文物参加奥运文物展。其中一件是 鸭型玻璃注水器,长20厘米左右,体量很小,以现在的眼光看,非常一般。但 它不仅与唐代名画《簪花仕女图》同为辽博的镇馆之宝,而且身居中国首批禁止 出境展览文物的名单,所以其身世肯定不一般。此物1965年出土于辽宁北票 附近的墓葬,墓主人是五胡十六国之一北燕(407-436年)的贵族。它造 型奇特,工艺复杂,是该类型早期玻璃制品中全世界仅存的一件。更为珍贵的是, 对于中国而言还有一层特殊的意义,因为它来自遥远的罗马帝国。   玻璃在中国古代也称琉璃。琉璃是一个宽泛的概念,玻璃只是其中一种。玻 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中国人发现较早,但烧制技术不高,曾经长期从欧洲、 西亚进口,属于高端奢侈品。唐朝时,外来玻璃制品的地位非同一般,陕西法门 寺地宫的出土文物能证明这一点。清朝小说《红楼梦》中,玻璃器皿还是王侯贵 族看重的珍稀物品。直至清末,寻常百姓家依然难得一见。   现存最早的玻璃制品是约公元前2500年埃及的玻璃串珠。托勒密王朝时 期的腓尼基工匠发明了玻璃吹制技术,逐渐在东地中海沿岸传开。玻璃制品以其 透明的质地、多样的造型、广泛的用途,深受上层喜爱,成为奢侈品,而陶器开 始衰落。罗马帝国建立后,在贵族的需求下,玻璃制造水平进一步提高,兴起了 多处制造中心。成品不仅本国用,也是重要的贸易商品。辽宁省博物馆的鸭型玻 璃器经考证出自罗马帝国,不知经历多少年长途跋涉,转过多少商人之手,最后 来到中国北方。其价值几何不好计算,反正人们不会为一只活鸭子如此大费周折。   除玻璃外,罗马帝国时期的青铜器、金银器、纺织品等多项生产技术都有提 高。还有一样是羊皮纸,也包括牛犊皮纸。在此之前,该地区主要使用埃及的纸 莎草纸。羊皮纸最早出现在希腊化时期的帕加马王国,在罗马帝国得到推广。尽 管产量有限,不过耐磨损易携带,作为高级书写材料,对于保存历史信息起到过 重要作用。同时期中国东汉宦官龙亭侯蔡伦(63-121)改进造纸术,大大 降低造纸成本,人称“蔡侯纸”,替代了竹木绢帛。这是人类历史中的重要发明 之一,后来传遍欧亚,功德无量。但是与木质建筑相似,植物纤维纸长久保存有 难度,令很多古籍佚失。幸亏中国还有碑刻,弥补了一些缺憾。   古希腊地区在罗马帝国中的地位呈下降趋势,产品优势逐渐丧失。随着其它 商路的开通,地理优势也不再显著,毕竟爱琴海太小了。这一变化对于古希腊地 区来说是致命的,难以扳回。但罗马帝国却继承了古希腊的商业传统,贸易非常 发达。不过由于地中海变成了帝国的内海,所以从前很多的国际贸易都变成了国 内贸易。   古罗马直接的国际贸易伙伴中只有东边的帕提亚王朝够一定级别,两国经常 打打和和。帕提亚王朝(前247-224)从塞琉古王朝中分立出来,前期追 随古希腊文化,后期又反对希腊化,回归波斯传统,所以更像是波斯帝国的继承 者。帕提亚在地理上处于东西要冲,商业利益丰厚。开国君主叫阿尔撒息,中国 史书音译为“安息”,作为国名使用。帕提亚王朝后来被本地区兴起的萨珊王朝 取代。   罗马帝国富有四海,经济上对外依存度较低,除了少量原料外,主要是购买 奢侈品,包括印度的香料、帕提亚的地毯等等。尤其是中国的丝绸,观感飘逸、 手感柔滑,令富裕阶层为之疯狂。丝绸在希腊化时期已被贩卖到地中海地区,据 传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就对丝绸情有独钟。罗马帝国时期,丝绸需求大增。各 路商人不辞劳苦,层层接力,使丝绸成为东西商路中的重要商品,因此能被后世 冠名。其实从中国的角度来选择,称为“玻璃之路”并无不可。北方外族与古罗 马也有经济往来,但地位很低,被视为蛮族和穷鬼,得不到尊重。这种恶劣态度 产生的后果非常严重。   罗马帝国重视商业不言而喻,同时对农业也非常重视。埃及的谷物生产具有 战略意义,一直被牢牢掌控。同时古罗马加速对地中海西部的开发,包括今天的 法国、西班牙和部分北非地区。油橄榄和葡萄等经济作物被广泛种植,粮食作物 也得到推广。古罗马商农并重的奴隶制经济,比古希腊的经济结构更为稳固,可 以减少对外依赖,增强经济的独立性。从整体看,之后一千多年,欧洲的经济状 况都是如此。从而保证该地区在与东方或伊斯兰世界的对抗中有时虽落下风,却 不至于灭亡。俗话常说大有大的难处,其实大也有大的好处,至少罗马帝国没有 重复古希腊被吞并的老路。   但是罗马帝国的农业总体上还是以粮食作物为辅,经济作物为主。这样的结 构导致的结果,本质上是轻农重商,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硬伤。轻是比例轻,并 非有意轻视,而是受现实条件制约,比例上不去。因为帝国疆域内缺少广阔的平 原地带,粮食作物无法大面积种植,也造成与汉朝相比,人口增长与规模不在同 一个量级。对于罗马帝国来说,家有余粮不常有,断顿倒是常发生。所以哪怕是 一个小地方出现粮荒,都可能引发一次大面积动荡。   罗马帝国在轻农重商中缓步慢行,而汉帝国则在重农抑商中高歌猛进。由于 在农业上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中国历代从上到下,对农业的重视近乎于天 职和本能,更多的犹豫和摇摆是如何对待商业。继秦国的商鞅之后,在汉朝,又 出现了的一位关键人物桑弘羊(前152-前80)。   汉武帝曾经招募一群年轻人跟随左右,希望从中选拔可靠能干的人才。桑弘 羊出身商人家庭,自幼聪慧,13岁入宫,经过多年历练,逐渐得到武帝赏识。 三十多岁,被委以重任,管理国家财政达40年之久。桑弘羊的经济政策核心是 中央要全面掌控经济,重要商品事关国家安全必须官营,商业利润主要归于中央, 才能保证国家高效运转,利于长治久安。桑弘羊的出身让他深知商人的获利方式, 一旦当政,出手极为精准。具体措施包括垄断铸币权,严禁私铸,盐铁官营,调 配各地不同物资(均输),平抑市场物价(平准),对工商业者收取重税(算缗 告缗)等。这些措施为政府积累了大量财富,基本保证了武帝一朝各种巨额支出, 尤其是北伐匈奴。桑弘羊经济政策出台的前因是西汉前期,包括文景之治,国家 财权分散,地方势力容易坐大,叛乱威胁中央。后果是长期与民争利,抑制工商 业发展,国强民苦,为社会动荡埋下伏笔。   桑弘羊的政策在汉昭帝前期引发异议,辅政大臣霍光召集全国几十位儒生与 桑弘羊辩论。这场舌战群儒被记录在《盐铁论》一书中,以供后人评说。其后桑 弘羊死于政治斗争,部分措施被废除。桑弘羊是对中国历史经济政策影响深远的 人物,历来颇受争议。不过以后各位皇帝,即使不能做到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基 本都钟爱桑弘羊的经济政策。   对桑弘羊的褒奖有时不能明说,同理对另一个人的贬低也不能明说,而是要 变着花样说。他就是中国最短命的新朝皇帝王莽(前45-23),历代王朝都 不承认他的正统地位。王莽成长于当时的官宦豪门王氏集团,以品德高尚著称于 世,一路平步青云。面对世间乱象,王莽深受各界尤其是儒生期待,被誉为“周 公再世”。皇帝年幼无能,王莽摄政,全国劝进之声不断,希望再现尧舜禅让盛 举。公元8年,王莽正式登基,建新朝,延续摄政时期的改革,结果民怨沸腾, 边境不宁,随即天下大乱。公元23年,起义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 最后汉宗室刘秀结束乱局,建立东汉,迎来光武中兴。   能人借机登顶,篡位当皇帝,只要施展才华将各方利益摆平,本也无可厚非, 更何况王莽当时人气极旺。西汉末年的社会状况算不上危殆,远不如秦末和东汉 年,问题出在王莽改革上,硬生生把国家推进火坑。王莽改制不关乎平衡农业商 业、政府百姓、计划市场、地方中央、武力和平这些改革中常遇到的问题,也与 激进保守、强硬温和的改革手段无关。作为儒家门生,王莽对夏商周三代推崇备 至,改革时,政策措施必依据《周礼》,生搬硬套到食古不化的地步。王莽改制 是历史的乌龙手,居然无一项成功,其中币制改革最为混乱,不仅停用五铢,甚 至把早已废弃的贝壳也拿来当钱用。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五物六名二十八品、 货布、货泉、布泉、国宝金匮直万等,新货币层出不穷,兑换价朝令夕改,商民 官吏无所适从,国家经济一塌糊涂。后世儒家多强调王莽是篡位的伪君子,很少 提他有崇古的真性情。作为最恶劣的反面教材,王莽被钉在历史中,暗地里警示 后人,过时的方法思想在某些层面还可以永远正确地浑水摸鱼,但对于日新月异 的经世济民来说,在技术层面一无是处。   评价经济政策的优劣经常莫衷一是,如果想纵观罗马帝国和汉朝的经济兴衰, 通过货币变化却可以一览无遗。   罗马帝国初期,延续古希腊传统,黄金是战略储备,主要用银币。但是由于 中央集权的有效控制和国内贸易额比重超大,接近中国的自给自足状态,造成黄 金内部使用率极低,银币的商业信誉也体现不出来,经过减重和降低成色的银币 足以应对经济流通。结果黄金和白银被大量用于制造工艺品和对外购买奢侈品, 而银币越来越轻、成色越来越差。同时,铜币地位上升,使用量加大,一度成为 主要货币。虽然不能与中国的铜钱地位相比,但这在西方历史中算是一个比较特 殊的阶段。形成惯性后,当经济不好或有战事时,政府通过大量铸造铜币来抵消 开支。帝国后期曾试图恢复金银币的主导地位,但为时过晚,随即又是更迅速的 减重、掺假,对经济进一步造成伤害。   汉朝初期沿袭秦半两,铸汉半两,地方私铸较多。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得到 巩固,改革币制,铸五铢钱。同时,西汉曾短期铸造过大型金饼,不过只用于大 额支付,不适于民间一般流通。五铢钱初期铸造精良,是经济繁荣的重要帮手。 但是铸钱获利巨大,铜矿资源广泛,技术又不复杂,所以一旦中央集权的力量减 弱,各方都有铸钱的冲动和行动,减重、掺假是必要手段,劣质小钱层出不穷。 更恶者,连铸钱过程都省略。东汉晚期,个别地方曾将五铢钱凿成里外两部分, 把一个钱当两个钱用。历史中,分割高值货币的例子屡见不鲜,但最小面值的货 币一般没有分割的意义。所以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比喻节俭,却鲜有其事。不过 在汉朝,一个五铢凿成两个五铢用,就真实发生过,后果是经济走向崩溃。   罗马帝国和汉帝国相隔万里,农业、农民、商业、商人的社会作用程度均有 差异。但以货币为标志,不论是轻农重商,还是重农抑商,当两大帝国锈迹斑 斑,在货币政策上黔驴技穷时,表明帝国都已经陷入深渊。所不同的是,后来西 方由于逐渐重归贵金属货币传统,因此罗马帝国货币的故事较少发生。与此相反, 这一病症在中国此后的王朝中经常发作。不过换了一种方式,改成增加币值,铸 造大额铜钱,所以极端的凿钱事件好像没有再出现过。 (二十六)混合融合间难以跨越的障碍   罗马共和广场的边缘地带建有几座凯旋门。凯旋门源自罗马共和时期,是一 种大型拱券建筑,为纪念某位重要人物或重大事件而建造,通常横跨在一条主干 道上,举行盛大仪式时可以游行通过,有一点类似中国的牌楼或牌坊。法国巴黎 的凯旋门世界知名,因1805年拿破仑在奥斯特利茨战役获胜而建。二战中纳 粹德国军队也曾胜利通过,将法国的光荣变成耻辱。世界上最大的凯旋门在朝鲜 平壤,用以纪念金日成分别战胜日本和美国入侵,在东亚地区显得很另类。罗马 最大的凯旋门是君士坦丁凯旋门,三个拱门,装饰有各种浮雕图案,为纪念31 2年君士坦丁平定内乱、打败政敌而建。罗马帝国虽然统一,但是战事不断,经 常用兵,所以凯旋门建了不少。   在共和时代早期,古罗马的士兵和古希腊相似,主要是公民兵,武器和装备 自备,战时打仗,平时经商或种地,所以都是有钱人才能参军。后来战事增多, 而且战果丰厚,需要增加士兵数量。古罗马做出军事改革,学习马其顿,召募贫 苦公民服役,提高军饷,后来干脆脱离生产,转为职业军人。在战斗力提高的同 时,也成为内部争权夺利的重要力量。   古罗马的步兵早期效仿马其顿的长矛方阵,后因战争的形式和战术发生变化, 机动性要求提高,笨拙的长矛方阵威力大减。士兵的武器随即发生变化,选择了 投枪、短剑和盾牌作为主要装备。为配合攻城战,古罗马人还发明出移动攻城塔、 抛石机等特殊武器。海军方面古罗马人承袭古希腊技术,没有重大改进,不过足 以控制地中海。古罗马的战斗力主要是同迦太基争夺地中海霸权的过程中得到锤 炼和提高。布匿战争是综合性战争,有海战、海陆协同作战、陆军协同作战、攻 城战、防御战等等。古罗马人付出重大代价赢得胜利,等到再转向东征时,几乎 是连战连捷。   对于尚武精神,古罗马人向来很推崇。即使在和平时期,也要贯穿于游戏之 中。不过贵族已经抬高身段,多由奴隶来进行,所以比古希腊奥运会更激烈、血 腥。四马赛车很吸引人,罗马城就建有多个赛车场,最大的能容纳15万以上观 众。赌博下注必不可少,部分奴隶也因成绩优秀获得自由。帝国初期战争的减少, 让嗜血的古罗马人对于欣赏战争近乎疯狂。角斗场的表演还不过瘾,奴隶们曾经 受命重现多个战争场面,真刀真枪地拼杀。其中包括在人工湖上,几千名奴隶划 着战船,上演希波战争中的萨拉米斯湾海战。   不过古罗马也不是战无不胜,东面的扩张最终受阻于帕提亚。公元前53年 古罗马的克拉苏率军东征帕提亚,兵败身亡。帕提亚取胜的原因除了熟悉地形、 以逸待劳外,它的骑兵弓箭手也是当时一绝,攻击罗马军团非常有效。后来双方 签订合约,古罗马停止向东方扩张。从帕提亚王朝起,西亚地区的军事战斗力不 再逊于欧洲,甚至形成反超。此后摆脱古希腊、古罗马的影响,地区发展的独立 性逐渐恢复,强大时反而要西征欧洲。   罗马共和时期的权力设置是以贵族寡头组成的元老院为主,由元老院选出执 政官。为照顾下层公民利益,也设有公民大会。二者就是近现代参议院和众议院 (或者上议院和下议院)的雏形。在共和后期,通过战争取得军权的强人势力越 来越大,无论是前三巨头凯撒、庞培、克拉苏,还是后三巨头安东尼、屋大维、 李必达都是如此。他们和元老院的矛盾也越来越大,还造成凯撒被刺身亡。屋大 维消灭政敌后,从元老院获得终身保民官和终身最高统帅的职权,可以随意调动 军队、任免官员、征兵征税、动用国库、决定战争和外交,与集权帝王已经毫无 区别,所以后人称之为罗马帝国时期。而在当时,名义上的政治制度并未改变, 但实质上元老院已经沦为附庸,退化为一个咨询机构,公民大会的权力更是无从 谈起。   随着敌对政治势力的消亡,军权归入皇帝手中,外省总督全由亲信担任,并 有一定的制约机制。罗马帝国暂时摆脱了亚历山大帝国的许多硬伤,中央的命令 可以有效传至各地,因此获得了一段高效统一的稳定期,不过统一的质量还是不 能与汉朝相比。中国由于中央集权的强大,为避免局部因一己之私破坏整体利益, 在地方管理上可以长期做到非本地人的文官任最高职位,并且定期轮换,这在世 界历史中非常罕见。西方到现在,即使可以做到文官任地方最高职位,也很难接 受外省人来当家。两种情况的综合利弊难下定论,出现差异是一种因地制宜的选 择。因此称赞西方的人,不要忽视今日世界最乱的地区也是如此。   罗马帝国的帝位继承制度比较混乱,前后差别很大。早期正常情况下,是在 一定的家族范围内寻找一位年轻人,认为养子,然后重点培养,继承帝位。这种 现象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古罗马人沿袭氏族社会传统,最高统治者必须将大家 族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而小家庭的观念相对淡薄。同时在婚姻制度上,当时主 要是一夫一妻制。由于战争和疾病,子嗣经常夭折或年龄太小,所以有时将权力 传给自己的直系亲属就很危险,而在大家族或利益集团内寻找有能力的年轻人是 一种较好的选择。帝国后期,帝位传子现象增多,同时通过武力夺位的事件也不 少,还有两位以上皇帝并存的局面。乱世时,到底谁是真正的皇帝,史学家历来 争议极大。如果按照中国的标准,罗马帝国已经更换了很多朝代。   与罗马帝国相比,中国由于在婚姻上采取妻妾制,儿孙多多,能够保证子承 父位的传统得以延续。商朝传弟的次数还较多,从周朝开始,主要是传子,各诸 侯国也是如此,哪怕是未成年的的男孩。最多是找一帮老臣托孤,还能成为测试 臣子忠奸的标准。兄死弟及偶有发生,都有篡位之嫌。如果直系无人,可在同姓 本家里面找。正常传位异姓的纪录也有,不过非常少见。比如五代后周(951 -960)郭威传位给柴皇后的侄儿柴荣,也是认作义子,与罗马帝国早期的传 位相似。在世界史中,帝位、王位传承方式曾经多种多样,但最后大都与中国的 长子继位相同,西方后来也是长期如此。如无男丁,偶尔还会出现女王。其实大 家都明白,最高领导责任重大,应该举贤使能,但贤人、能人不容易找,好人、 坏人的判断更是事后诸葛亮。总为争夺权力打得天翻地覆,结局可能还不如庸人、 蠢人来当家过度。农业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不能支撑这项高额成本支出,所以除 了古希腊的个别城邦在个别时段,两权相害取其轻,长子继承渐渐显得天经地义。 至于圣主明君,则要靠运气,结果占星算命大有用武之地。   古罗马对后世的另一项重要遗产是罗马法。立法的原则基于理性而非习俗, 首部法典是《十二铜表法》。在共和初期,古罗马多采用习惯法。由于没有固定 的成文形式,因此在执行中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而贵族元老院为了维 护自身利益,经常将法律的天平偏向自己。平民为改变不平等的地位,要求编纂 成文法。古罗马成立立法委员会,于公元前450年制定法律,因各表由青铜铸 成,所以称为《十二铜表法》。范围包括审判程序、赔偿、财产所有、宗教等诸 多方面,编成明确的条文,量刑定罪,一切都以条文为准。该法的实施有助于缓 解社会矛盾,为罗马帝国崛起立下功劳。   罗马法的出现有一个长期借鉴、博采众长的过程,但它所确立的概念和术语 定义确切,条文结构严谨,立论清晰,存续时间长达近千年,形成了较为完备的 民法典体系。对人、对物以及诉讼程序都规定得很详细,立法技术达到相当高的 水平。后虽在名义上,被6世纪拜占庭帝国颁布的《查士丁尼法典》取代,但实 际上,罗马法早已不是一部法律的概念。及至今日,世界主要的立法精神及原则 都承袭罗马法,可谓影响深远,惠及全球。反观中国,古代法律长期缺少民法内 容,主要以刑法为主,随意性较大。   古罗马还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辗转发明出罗马字母,也称拉丁字母(拉丁 是希腊对西欧的一种称谓)。由于字体简单清楚,便于认读书写,流传极广,成 为后世最通行的字母。各地的拉丁语方言演变成今天许多种语言,有意大利语、 法语、西班牙语等。不过英语虽然也使用罗马字母,却不属于拉丁语。   古罗马的早期宗教也是认为万物有灵,有自己的多神体系。后来在发展过程 中,受古希腊影响,几乎复制了奥林匹斯诸神为自己所用,只是换了一套罗马名 字。比如宙斯改为朱庇特,阿佛洛狄忒改为维纳斯。尽管古罗马的神仙在慢慢去 除世俗化,加强神性,但还是没能跟上时代的脚步,最终被基督教一网打尽。   在地域上罗马帝国占有古希腊、古埃及的全部和两河文明的部分地区;在农 业生产上,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共同发展;在手工业生产上,门类齐全,人尽其 才,物尽其用;在分配上既有商品交换,也有以权力为后盾的强制调配;在军事 上,海军陆军并重;在权力设置上,混合了古希腊、古埃及、波斯、马其顿的各 种经验,形成不成熟的帝制。在此期间,原始血腥的奴隶制开始消退,农奴制渐 渐取而代之。同时欧洲人的活动版图慢慢向西、向北扩张,为后世发展打下基础。   古罗马是继古希腊之后,欧洲又一个辉煌时期,二者有时也被合并成一个整 体看待,尤其是在艺术、学术方面,二者衔接完美。但如果据此认为古罗马是古 希腊的全面继承者,未免有些片面。事实上几大古文明地区对古罗马都有影响, 视为综合继承者更为恰当。古罗马与古希腊最大的不同是罗马帝国曾经出现稳固 的中央集权,在统一的局面下,社会发展大步向前。所以后来欧洲很多王朝和强 人都有浓厚的罗马帝国情结,甚至达到言必称罗马的地步,相反对古希腊并不看 重。   罗马帝国由于存续时间长,是欧洲历史中的异数。它也有西方所有强大帝国 的通病,就是稳定期相对短暂。除了五贤帝(涅尔瓦、图拉真、哈德良、安东尼、 奥勒留)时期(96-161),获得过近100年的内部安定外,其它时段内 战连连,少有宁日。罗马帝国只有通过强权才能维持统一,最终还是重复了亚历 山大帝国的老路。   西方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指达到同一目的可以有多种方法和途径,反 过来可以理解成,中央对地方有很强的控制力和亲和力。不过与“条条大路通长 安”相比,罗马帝国实际上是条条大路都不通罗马。如果以消除文化差异、促进 民族融合的目标看,罗马帝国的种种努力可谓失败之极。最终罗马人还是罗马人, 希腊人还是希腊人,埃及人还是埃及人。可以完成车同轨,不能做到书同文,更 不要说把帝国的子民全部融合成罗马民族。而同期的汉帝国则是游刃有余地完成 了这一目标,南北两面大量的少数民族都变身为汉族。汉朝共历四百余年,中间 虽有王莽乱政,但并未解体,汉族、汉语等称谓就从汉朝引申而来。在一个面积 广阔的区域,只有一个数量上绝对占优的主要民族,中国的数据傲视全球。主要 过程从春秋战国到秦汉完成,并且不断扩张,直到地理极限。时至今日,汉族包 括华人,作为一个具有文化和政治意义的民族概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一民 族。由此也不难理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能够轻易实现。而罗马帝 国想推行一套适用于整个国家的世俗理论体系,却比登天还难。   在某一特定区域,多民族好还是单一民族好,恐怕至今也说不清楚。但是在 结束内乱这一点上,单一民族具有绝对优势。外部入侵的安全隐患另说,对于内 部来说,内乱起因主要有贫富矛盾(奴隶起义、农民起义)、中央地方矛盾两种。 罗马帝国展示矛盾时总要有一个民族矛盾的外衣,为统一和稳定多设置一道障碍。 古罗马的辉煌源于混合而激发的创造力,不过一旦各种优势耗尽,崩溃后的结局 是难以复原,而在中国汉文化核心区则没有这个问题。同秦亡汉替一样,东汉亡 于黄巾起义和诸侯割据,经过短暂的三国鼎立,于280年由西晋再次完成统一。 能够迅速恢复,结束乱象,单一民族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罗马帝国和新建立的晋朝,虽然疆域广阔,毕竟没有占领全球,难以避 免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对内管理的各种政策并不适用于四方,不论是混合失败, 还是融合成功,当有外人来到时,很多事项还得重新来过。 (二十七)当北方外族成为主人翁   来到意大利,除了罗马,我最想游览庞贝古城,可惜时间不够,只能抱憾。 古罗马的遗存多为建筑废墟,各种其它文物较少,不如古埃及和中国。庞贝古城 因为特殊的遭遇,全景保留了古罗马时期的风貌,弥补了很多历史缺憾,是一个 奇迹。当然对于庞贝来说,这个奇迹过于残酷,连人们临死前的状态都一览无遗。   庞贝位于罗马东南方向200公里左右,借助罗马帝国的兴起,从一个小渔 村迅速成长为一座繁华的城市,变身为帝国的经济、宗教中心之一,并以前三巨 头中的庞培命名。公元79年的一天,北面的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巨量的火山 灰、碎石、泥浆短时间将城市吞噬。庞贝从此凝固,成为化石,直到18世纪慢 慢重见天日。   对于一座城市,或者一个王朝、一个帝国的消亡,后世总爱寻找各种原因。 庞贝给出的答案最简单,而且唯一。相比之下,罗马帝国的灭亡复杂许多,至今 众说纷纭。   帝国的乱局在3世纪初显现,武装精良的禁卫军掌握了控制帝位的权力,随 意废立。从235年至284年间,接连出现二十多位皇帝,平均只在位二至三 年。284年戴克里先(245-312)登上宝座,收回大权,为自己添加神 性,用君主代替元首,放弃共和制外衣,正式进入君主制时代。戴克里先阻止北 方外族侵略,制止新兴的波斯萨珊王朝对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地区进犯,并击败国 内政敌,使其成功稳住帝位。面对国势衰落,戴克里先锐意改革,取得一些成绩, 历史地位类似于中国东汉的“光武中兴”。但是总成效不大,国家越来越难管理。 他破天荒的让自己的副手也当皇帝,几年后,又任命另外两人当皇帝。把帝国分 成四个部分,由四位统治者共同管理,史称“四帝共治”。初衷是适当分权,分 而治之,结果是争权夺利,内乱加剧,最高峰时竟然同时存在六个皇帝。君士坦 丁大帝(272-337)作为其中一员,凭借武力战胜对手,将权力再次统一。 此时帝国西部连年内乱,而东部相对稳定富裕。于是君士坦丁决定迁都,在古希 腊时期的一处殖民地旧址拜占庭大兴土木,修建一座新都,命名为君士坦丁堡, 即现在的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与罗马之间不仅隔海,还有巴尔干半岛,统一 管理已不可能,从此帝国形成了两个独立的政治中心。   与君士坦丁堡的诞生有些相似,离长安以东三百多公里的洛阳早已具有政治 中心的潜质。洛阳也是中国著名的古都之一,与长安相比,商业地理条件更为优 越。东部地区运往长安的物资,一般要先汇集于洛阳,再走水路,运抵长安。王 莽之乱,长安被毁,东汉索性建都洛阳。从此长安和洛阳的交替互补作用一直延 续到唐朝末年,后一起被汴梁(开封)取代。长安、洛阳双星都很耀眼,一般是 一明一暗。隋唐时期曾定洛阳为东都,是因为长安耗费极大,今天黄河三门峡一 段,礁石林立,运输成本太高。政府出于节省开支的考虑,曾来洛阳办公。不过 两都并存,却只有一套人马,并未因此形成两个独立的政治中心。   对于统一的帝国来说,出现两个同级别的政治中心是致命的。395年罗马 皇帝狄奥多西临终前,干脆将帝国沿地中海中部南北一线,以亚平宁半岛和巴尔 干半岛为界一分为二,交给两个儿子治理,分别称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 476年,西罗马帝国在苟延残喘多年后,最后一位皇帝罗穆路斯·奥古斯都, 尽管有一个很有气势的名字,还是被军方废黜,宣示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帝 国后来的发展趋向东方化,为示区别,史称“拜占庭帝国”。其国运绵长,直到 1453年才正式亡于兴起的奥斯曼帝国。一般将西罗马帝国灭亡视为罗马帝国 灭亡,而将东罗马帝国作为另一个单元处理。   因为罗马帝国在西方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所以对其灭亡原因的讨论经久不 衰,与中国讨论各王朝覆灭一样热闹,结果也可以看到一些有趣的结论。例如 “罗马帝国亡于地下输水管道铅中毒”、“购买中国丝绸,黄金储备缺失”等等, 就像清朝灭亡是因为进口鸦片一样,如果不如此,似乎就能免于灭顶之灾。其实 结论可以简单一些,实力弱小,容易衰亡。至于实力为什么变得弱小,只要把当 初变强大的原因,反其道再梳理一遍,换些内容即可。而导致衰亡不外乎两方面, 内乱和外侵,对应的前兆是内忧和外患。大至国家王朝,小至公司家庭,皆是如 此。   一些弱小的国家,外侵是衰亡的主因。一个曾经强大的国家,也不能摆脱衰 亡的宿命,时间一久,内忧滋生,外患必至。表面看是内乱和外侵通常混合交替 进行,国家一步步如遭受凌迟酷刑般走向死亡。导致内乱的原因很多,疆域广阔, 地貌多样,人口增长,生产下降,民族众多,贫富差异,苛捐杂税,商业凋敝, 穷兵黩武,军力不济,频繁天灾,底层起义,上层奢华荒政,财政入不敷出,技 术创新减退,管理成本高企,还有等等。以上原因罗马帝国后期几乎全有。如此 众多的原因,要理出一个简单的关系,不妨将国家看成一个公司。如果收入长期 小于支出,公司就要破产。国家不能申请破产保护,所以只能衰亡。   罗马帝国遭受的外侵主要来自北方,仿佛一座活火山持续喷发,累积的破坏 力极大。帝国无力抵挡,最终像庞贝城一样被埋葬。   以阿尔卑斯山脉为界,欧洲大陆在自然地理上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主要包 括三大半岛地区,称为南欧,是当时罗马帝国在欧洲的主要领土(还有一部分是 现在的法国和英国)。山脉以北地区发展长期落后,随着先进生产技术的北传, 生产力得到提高,与罗马帝国开始各种交流,不过整体水平很低。3世纪末期, 北方外族人口增加,食物不足时,只能依靠南侵进入罗马帝国,抢劫财富,反正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抢劫的行为逐渐变成一种常态,外族的胃口也越来越大,连 罗马城都被侵入抢掠多次。而且他们发现,古罗马人变得愈加猥琐懦弱,反抗越 来越无力,早期的尚武精神已经消失不见。如此循环往复,外族开始移民,部分 人融入古罗马社会,甚至进入军界、政界。这些外族被古罗马人统称为“蛮族”, 成分很复杂。来自北方的主要是日耳曼人,包括汪达尔人、哥特人、法兰克人、 勃艮第人、盎格鲁人等等,另外还有从东方几经辗转来到这里的匈奴后裔。期间 以不同民族为基础,各地陆续建立了汪达尔王国、西哥特王国、法兰克王国、勃 艮第王国、东哥特王国等新的王国。西罗马帝国被逐渐肢解,最终灭亡。这是欧 洲大陆各民族间的一次南北大交流,结果文明向北传播至莱茵河、多瑙河一线, 并在随后几百年,逐渐扩展至整个欧洲,包括北欧、东欧。欧洲人扩大了地理生 存空间,迎来了漫长的中世纪。   东西方此刻出现了惊人的步伐一致,相似的一幕也在中国上演。正如小说 《三国演义》开篇所云:“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东汉(25 -220)末年,群雄割据,魏蜀吴三分天下,西晋(265-316)获得短 时统一,随即陷入八王之乱和连年天灾。北方外族加速南侵,311年(晋怀帝 永嘉五年)攻陷都城洛阳,掳走皇帝,迫使大批汉族向南迁徙,在建康(今南京) 建立东晋(317-420),史称“永嘉南渡”。汉人对北方外族统称“胡 人”,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称为五胡。他们在黄河流域和其他地区, 先后或同期建立过16个小王朝(严格来说不止16个),史称“五胡十六国”。   在南方,东晋之后,历宋齐梁陈四朝,称为南朝(420-589)。加上 之前的三国东吴,南京因此被称为“六朝古都”,成为后来中国南方的政治中心。 在北方,北魏(386-534)建立后,趋向统一,乱象减缓,又历东魏、西 魏、北齐、北周,和称为北朝(386-581)。经过三国、两晋、五胡十六 国、南北朝长期动荡之后,北周的继任者隋朝(581-618)于589年再 次统一中国。不过隋朝短寿,又上演一次秦汉式的交替,迎来唐朝。四百年的乱 局带来无数灾难,但到最后,多数外族都掌握了农耕种地,顺带学习君臣父子、 礼义廉耻,融入汉族,例如隋唐皇室就有外族血统。同时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也促 进社会发展,尤其是对长江流域的深度开发,拓展了中国人的生存空间。   农业社会,渔猎和游牧地区由于获取食物的稳定性较差,经常侵入农耕地区。 相反农耕地区很少反向操作,最多是借助技术进步,改造原本属于渔猎和游牧却 适于农耕的地区。欧洲和中国同时发生的大动荡都源自北方外族的南侵,新动力 带来新景象,摧毁了行将朽木的政权。此后由于地理差异,双方主要的发展方向 不同。从整体看,欧洲向南已无空间,只能选择北上,而中国南北都有空间,却 选择南下。不过相似的过程并没有产生相似的结果,从此欧洲再无罗马帝国,中 国隋唐宋元明清亦步亦趋,紧随秦汉,连缀成广义的大帝国。        (二十八)如果早期基督教和佛教的传播范围对调   从罗马的万神庙出来,在寻找特维列喷泉的路上,见到圣依纳爵教堂,顺道 进去参观。教堂规模不小,天顶画色彩艳丽,内容是宗教故事。突然管风琴声响 起,抬眼望去,才发现前方灯烛通明,一位身披绿色外套的老年神父缓步走到一 个讲台前,口中念念有词。前排的信众人数不多,早已起立,也跟随低头默念。 看表是下午五点整,可能是基督教的某次祈祷时间。我不便再移动脚步,于是静 静地站在原地观察感受。专门来参加祈祷的信众不多,只有十几个,多为老年人, 部分背包游客也加入其中。神父低沉的祈祷词在悠扬的管风琴声陪伴下飘荡在教 堂的上空,天顶及四壁画作中的人物似乎动了起来。阳光、烛光、穹顶、壁画、 祈祷词、管风琴、神父、信众、游客,在这样一种特定的氛围中,上帝也许真要 呼之欲出了。虽然一天内参观了很多教堂,包括圣彼得大教堂,但是此时此刻, 我才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这里是一个基督教世界。   早期基督教的事迹已经被后人编织得非常完整。相传创始人耶稣在公元元年 生于巴勒斯坦的伯利恒,公历纪年由此而来。耶稣长大后在巴勒斯坦一带传教, 他的教训和神迹在民众中广为流传,因此得罪了当时罗马帝国统治该地的总督和 犹太教势力,传说被钉在十字架上处死。   耶稣死后,门徒之一彼得离开耶路撒冷,来到罗马,从事传教事业。64年 罗马城烧了一场大火(这是史实),暴君尼禄迁怒于基督教徒,将首领彼得处死。 彼得被后来的罗马教廷追认为第一任教皇。传说彼得认为自己不配和耶稣用同样 的方法受死,所以请行刑人员将其倒转,被倒钉在十字架上。此后的神奇故事依 然很多,直到三世纪以后慢慢与现实和上节拍。对于这些故事的真实性不必太在 意,但是对于宗教和历史而言,它们都很重要,以致后来更多的故事要在这些故 事的基础上发生。   更接近史实的情况是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的犹太人长期反抗罗马帝国的统 治,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一些秘密教派,基督教是其中一只。基督教不是原生宗 教,而是从犹太教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派别,所以沿用犹太教的教义《圣经·旧 约》。当时与之类似的小宗教有很多,都不自觉地从埃及、波斯、古希腊、古罗 马的传统中汲取营养。后来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疆域内慢慢流传,先是希腊语地 区,后扩至拉丁语地区。基督教通过吸收、重组其他宗教,逐渐脱颖而出,并形 成了独立的希腊文教义《圣经·新约》。   基督教的影响对罗马帝国原有的多神崇拜宗教体系产生威胁,引起当局的注 意,招致时断时续的镇压。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开始走下坡路,社会矛盾加剧, 底层民众的生活状况恶化。基督教能起到减缓生存恐惧、评判道德善恶的作用, 加上它所宣扬的平等思想,使其传播加速。313年君士坦丁大帝为缓解社会矛 盾,颁布《米兰敕令》,宣布基督教合法,基督教会可以拥有财产,并且自己接 受洗礼,皈依基督教,成为首位基督徒君主。392年狄奥多西一世颁布法律, 禁止其他所有异教,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圣经》的拉丁文译本也得 以完善和流传。从此包括古希腊、古罗马诸神在内的其他宗教都被封杀,或转入 地下活动,基督教以一种全新的面貌登上历史舞台。   基督教的产生与犹太教关系密切,但后来的壮大不是因为换了上帝,而是因 为换了地域。非生于斯,却长于斯,就要遵循此地的规矩。从传统看,此地通常 排斥绝对的唯一。罗马帝国在后期形成两个政治中心,并且东部的实力已经超过 西部,所以君士坦丁堡的宗教势力也很强大,由此形成了两个基督教中心。以罗 马为中心的称天主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称东正教,分裂不可避免。其实造 成分裂的主要原因并非宗教,而是利益冲突和文化差异。罗马帝国西部主要使用 拉丁语,东部主要使用希腊语。这等于存在两套《圣经》,或者说是两个上帝。 再加上地理位置隔阂,因此矛盾长期存在。耶稣是人还是神?是否需要圣像崇拜? 这些有关宗教的讨论,根本无法达成一致,再加上世俗政权从中搅局,两教越走 越远。5世纪两教已经部分决裂,1054年罗马教皇利奥九世和君士坦丁堡牧 首米恰尔互相开除对方教籍,两教正式决裂,从此互不承认,直至1965年才 告和解,撤销了1054年的决议。   每种宗教分成诸多派别的表象是对教义理解的分歧,辩论后不能统一,造成 分裂,实际背后的原因就是因地域差异导致利益冲突而产生的政治分歧。世界其 他宗教多是教中有派,基督教在称谓上却是教中有教。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分裂还 不是全部,后来新教从天主教中再分出去,引发的故事更多。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对天主教没有造成负面影响,相反是一个更大的历史机遇。 随着外族建立的新王国纷纷接受天主教,罗马教廷的势力也逐渐增大,成为欧洲 一只新生的重要政治力量。   基督教在欧洲传播的同时,佛教在中国也呈现燎原之势。佛教出自印度,相 传创始人是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太子乔达摩·悉达多,刹帝利种姓, 大约生活于公元前6世纪。佛教也不是原生宗教,只是当时兴起的沙门思潮中反 对婆罗门教的众多宗教之一,另外还有耆那教等。这些宗教都对婆罗门教有所借 鉴,面对社会矛盾,提出了各自的宗教思想和主张。佛教因主张众生平等,在孔 雀王朝的阿育王时代曾被大力倡导,立为国教,并开始向外传播。   佛教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演变,形成两个重要派别,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小 乘佛教主要在南亚、东南亚巴利语地区传播,也称南传佛教。大乘佛教也称北传 佛教,一支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汉文化地区传播,称为汉传佛教。另有一 支传入中国藏族地区,称为藏传佛教,后来也传至蒙古族地区。在印度本土,婆 罗门教于9世纪重获垄断地位,佛教式微,逐渐绝迹,19世纪才又小规模复兴。   佛教可能在秦末就已经进入中国,正式传入一般认为是在1世纪的东汉时期。 佛教起初被视为神仙方术的一种,但因著述丰富,体系完备,逐渐展现出魅力。 顺着丝绸之路,外国僧人和佛经、佛像、寺庙步步向中国内地推进。随着汉译佛 经的出现,佛教在中国传播加速,同时迅速本土化。在乱世的四百年间,呈现爆 发态势,建造佛教寺院,开凿佛造像石窟,竭尽所能翻译所有的梵文佛经,其中 也不乏直接用汉文编写的伪托之作。唐朝杜牧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其实北 朝亦是如此。当时征战的号角长鸣,狼烟四起,人们的心里总是惴惴不安,伴随 着祈祷的钟声回荡,香烟缭绕,佛教至少能许诺下一个美好的轮回。出于不同的 目的和原因,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出现过多位虔诚的佛教徒皇帝。最甚者,梁 武帝萧衍多次舍身出家,大臣们用国帑为其赎身,闹剧收场的结果是寺庙大发横 财。   期间部分中国僧人曾经掀起一波西行求法活动,寻求经典、拜访名师、参观 圣地、异域传教。东晋时高僧法显(334-420)等一行人去印度取经,历 尽艰辛,期间其他人或死或留。14年后,只有法显一人顺海路乘船回国,留下 《佛国记》一书,又称《法显传》。法显有完整的域外经历记载,是对外交流史 中的重要人物。但在中国,法显的名气远不及玄奘,除了时代背景不同,小说 《西游记》功不可没。   佛教在唐朝达到鼎盛,形成许多宗派,此后绵延不绝。至今从信众人数来看, 佛教依然是中国的第一大宗教。佛教传入是中国历史中首次深度接受外来思想, 影响长远,第二次出现在近现代。虽然佛教传入中国是重大文化事件,但是无法 与基督教传入欧洲相比。因为基督教是颠覆式的取代,而佛教只是填充式的补缺, 所以佛教只成为汉文化中的一部分,没能成为主导力量。偶尔得势,占地过多, 纳众逃役,毁钱铸像,扰乱社会安定,就要受到压制。历史中三武一宗(北魏太 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的灭佛运动,佛教徒称为法难,就是对佛 教负面作用矫枉过正式的否定。   欧亚北非地区早期的原始宗教除印度的婆罗门教以外,都没有成为后世的主 要宗教,可能和早期宗教严格的等级制度有关。而佛教、基督教及后来的伊斯兰 教经过吸收改造后,至少在教义上都宣扬人人平等的朴素思想,是建立平等社会 的一种尝试。佛教更近一步,甚至把动物都包括在内。这最符合底层民众的追求, 尤其世道越乱,具有平等思想的宗教传播速度越快。欧洲和中国同时经历乱局, 异曲同工,确立了基督教和佛教的主流宗教地位,而且都是墙里开花墙外香,相 反在发源地表现一般。   要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基督教不仅香,而且强,在欧洲形成过政教合一的 神权统治。佛教在中国汉文化地区,没有获此待遇,甚至立为国教的机会都很少。 产生差异的原因不是宗教本身,而是取决于宗教势力在社会中所发挥的政治作用, 反过来在宗教上呈现出差异。比如基督教强调一神论,佛教并不推崇以一神为中 心。假如由于历史的原因,早期二者的传播范围对调,如要发扬光大,估计结果 也将对调。佛教在欧洲会演变成佛祖独大的一神论,而基督教在东方会弱化一神 论,让耶稣的门徒地位高升。如果固执己见,不做调整,只能沦为小众或被淘汰。   基督教和佛教逐渐演化为成熟宗教,早期的悲惨故事都是后来显赫地位的铺 垫,与某些成功人士给自己早期的奋斗史添油加醋并无二致,只是因为摆脱了肉 体凡胎的叙事束缚,所以生命力更为持久。经过日积月累,宗教作为一项事业和 产业也就愈发庞大复杂。宗教可分为宗教思想和宗教势力两部分,对应的社会定 位是知 识体系和社会组织。其中教义是宗教思想的核心,教团是宗教势力的核 心。宗教思想是一种被神化的知识体系,逻辑是自说自话,实证要靠神迹,但在 无知和愚昧的 时代有其生存发展的沃土。宗教势力拥有管理权,是一种被神化 的政治势力,最高表现为神权,也可称为教权,具备一切世俗政治势力的特征, 而且因为宗教思想的 局限,更倾向于专制。宗教势力并不比世俗势力更慈悲, 对于异教,从来都是消灭为上,内部斗争也同样惨烈。宗教思想和宗教势力本是 内外一体,难分彼此,但在现实中经常要区别对待,这个尺度是很难把握的。   在今天看来,宗教是在人类对生存、道德等各种目标的期盼下一步步发展壮 大的,没有什么神秘可言,也谈不上神圣,只是社会中的一元。因为是人发明了 神,而不是神创造了人。 (二十九)后来居上的伊斯兰教   近些年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中国的穆斯林自费赴麦加朝觐的 人次越来越多。据伊斯兰教规定,凡具有条件的穆斯林,毕生至少要去麦加朝觐 一次才算完成天命。中国约有二千多万穆斯林,现在也加入到这股洪流当中。   伊斯兰教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的麦地那和麦加一带,创始人是先知穆罕默德 (约570-632)。但是按照伊斯兰教的观点,穆罕默德不是伊斯兰教的创 始人,只是正道的复兴者。   阿拉伯半岛位于西亚,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区,是非洲撒哈拉沙漠的东延。地 貌主要以沙漠和山地为主,全年降水稀少,缺少大河和湖泊,饮水多靠干涸河和 水井。半岛早有人类活动,但生产力发展极慢,主要是游牧,还有少量的绿洲农 业,伴有初级的商业。虽然比邻古埃及和两河文明,可是受制于地理条件,并未 造就出另一个古希腊文明。不仅如此,所有早期兴起的帝国都不愿意光顾阿拉伯 半岛,最多是附属关系。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这块土地既无利益,又无威胁。   6世纪末,半岛上已经形成众多部落。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受某个时段降水 增多的小周期影响,生产发展,人口增加。但是继续提升的空间有限,所以随即 各种社会矛盾凸显,乱象丛生,部落战乱频繁,底层民众生活困苦。在这种情况 下,阿拉伯半岛迎来了统一的契机。   穆罕默德(约570-632)出身于麦加的没落贵族,受一神论思想影响, 创立伊斯兰教,号召人们信仰唯一的神真主安拉,反对多神和偶像崇拜,宣称自 己是安拉的使者、最后的先知,并主张废除世俗的等级观念,将平等思想融于伊 斯兰教。   在麦加传教过程中,伊斯兰教遭到信仰其他宗教的贵族反对。622年穆罕 默德率部分信众迁往麦地那,继续传教,还组建了自己的军队。其后,穆罕默德 通过一文一武两方面的努力,势力渐强。630年重回麦加,捣毁天房中之前供 奉的偶像。到631年阿拉伯半岛基本实现统一,大多数部落接受伊斯兰教,并 且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   相比世界其他主要宗教,伊斯兰教诞生最晚,所以在创建初期,自然受到其 他宗教的影响,除了阿拉伯半岛的原始宗教,还包括琐罗亚斯德教、犹太教、摩 尼教、基督教。这样的诞生过程与基督教脱胎于犹太教一样,只是更为庞杂和成 熟。   穆罕默德不仅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也是一位政治家,在这点上与传说色彩 浓厚的释迦牟尼、耶稣有重要区别。他所建立的宗教团体,同时还是经济、军事、 政治团体。《古兰经》对世俗社会的多项内容都有指导和规范,造成伊斯兰教在 创立之初,就形成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并且取得强势地位。真主一出世,比上帝 和佛祖的创业阶段既有权威,也更阔绰,所以伊斯兰教缺少悲惨的前世,只有灿 烂的今生。而且这一传统非常稳固,基督教、佛教的政教合一都无法与之相比, 某些地区甚至延续至今。这种登台即为主角的经历在宗教史中非常罕见,是天时、 地利、人和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穆罕默德去世后,继任者称为哈里发,掌管宗教和军政大权,其宗教地位和 基督教中的教皇相似,不过该制度没有能保持到现在。当时的阿拉伯人已经不满 足于半岛的贫瘠土地,他们将目光投向了北方富饶的波斯萨珊王朝和西北方的拜 占庭帝国。   萨珊王朝(226-651)是帕提亚王朝的继任者,彻底清除希腊化影响, 恢复波斯传统,并确立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该教曾传入中国,称为拜火教或祆 教。萨珊王朝在崛起之初,首先击败东面的贵霜王朝(约1世纪中叶-425, 由大夏后裔建立,主要疆域在今阿富汗及印度河流域),在与罗马帝国的长期对 峙中不落下风,逐渐壮大,于6世纪中叶达到鼎盛。此后萨珊王朝与东面的厌哒 王朝(大月氏后裔,也称白匈奴)和西面的拜占庭帝国对抗,国力逐渐削弱,最 后遭受到阿拉伯人的致命一击。   新兴的伊斯兰军队似乎是无敌的,步步为营,层层推进。他们把对异教徒的 战斗称为“圣战”,在强大的精神感召下,军事占领和宗教传播同时进行。到第 四任哈里发阿里时期,萨珊王朝已经灭亡,末代国王的儿子辗转逃至中国,还受 到唐高宗的善待。拜占庭帝国在北非的领土尽失,亚洲部分仅剩小亚细亚。 661年阿拉伯人中的倭马亚家族经过一番内斗,取得政权,不再遵从哈里发的 选举制度,改为世袭,建立倭马亚王朝(661-750,中国称白衣大食), 定都大马士革,一个强大的阿拉伯帝国出现了。   在阿拉伯人东征西讨的初期,综合实力并不比对手强,在军事上也并未掌握 什么新技术,稍微有些特色的是骆驼骑兵,在沙漠地带有极强的实用性和机动性。 不过对手此时都陷于内乱困境,露出衰败之象。而用伊斯兰教武装的军队在战斗 力上略胜一筹,仅此一项足以形成以战养战的良性循环。丰厚的战果激励着将士, 勇猛的将士取得胜利,再获得更丰厚的战果。   只有战斗力的军事帝国往往是昙花一现,但是阿拉伯帝国并非一介武夫,军 事上的胜利没有造成文化上的专横。阿拉伯人勤奋学习各种先进的技术、知识、 制度,进行各种文化交流,同时不断雇佣、吸纳、提拔其他民族的优秀人才。另 外比较重要的一点是没有强迫信仰其他宗教的人一定皈依伊斯兰教,而是比较宽 容地对待他们,尽管有时候也未遵守。这一传统由先知穆罕默德确立,一直延续 到奥斯曼帝国。当然各种宗教不可能完全平等,信仰其他宗教的人至少要缴纳一 项特殊的人丁税,另外在不同历史时期也会受到各种不公平的待遇。   倭马亚王朝后期,帝国的疆域已经非常广阔。西部全部拥有北非,甚至越过 直布罗陀海峡,占领了伊比利亚半岛。中部地区和拜占庭帝国对峙于小亚细亚, 同时扩展至高加索山脉。东部的势力范围到达印度河、帕米尔高原和天山一线, 与千年以前的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比较相似,而且质量更高。出现这样一个 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又能存续时间较长,实属不易。随后大帝国的通病准时爆 发,王朝内部出现斗争,教派、民族以及贵族之间的冲突同时发作。   在帝国创立初期,精诚团结是取胜的法宝。但是随着利益的增多,内部矛盾 也逐渐增多。由于穆罕默德在去世时没有指定继承人,也没有给信徒们留下推选 接班人办法的遗嘱,因此围绕这一问题,各方争论不断,直到现在依然困扰伊斯 兰世界。   早期的四大哈里发都是穆罕默德的战友和至亲,尚能服众。第四任哈里发阿 里是穆罕默德的堂弟和女婿,娶了先知的女儿法蒂玛。他们的后代具有先知的血 统,被尊为圣裔。主张拥戴阿里后代为哈里发的集团后来演变成什叶派,他们当 时反对倭马亚王朝。   波斯人皈依伊斯兰教后,所受待遇低于阿拉伯人。而波斯人认为自己拥有上 溯至波斯帝国的古老文化,不愿久居人下,因此也不满倭马亚王朝的统治。后来 在16世纪萨非王朝时期,波斯人主要接受了什叶派教义,一直特立独行于伊斯 兰世界。   另外一支反对倭马亚王朝的力量是阿拔斯家族,他们是穆罕默德的叔父阿拔 斯的后代,与先知也有血缘关系。以阿拔斯人为主,集合了什叶派和波斯人,三 股势力结成联盟,终于在750年推翻倭马亚王朝,建立阿拔斯王朝(750- 1258中国称黑衣大食),定都库法,762年迁至巴格达,将阿拉伯帝国引 向极盛时代。而倭马亚家族的一名后裔逃至西班牙,于756年成立后倭马亚王 朝,脱离了阿拔斯王朝的管辖。   阿拔斯王朝遏制了阿拉伯帝国过早分裂的局面,迎来了最为辉煌的一段时期, 与中国的唐王朝双星闪耀,而同时期的拜占庭帝国则逊色许多。王朝确立以逊尼 派教义为主的伊斯兰教为国教,哈里发集政教大权于一身,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 展,促进民族大融合,首都巴格达的富丽堂皇让南来北往的人惊叹不已。国家富 强,文化繁荣,各路学者集聚一堂,大量翻译古希腊、古罗马的学术遗产,并且 有所发展和创新。不过时间一长,政权的管理能力下降。从8世纪末期开始,各 地纷纷建立自己的小王朝,只是依然承认哈里发至高无上的神权地位,所以没有 出现大的动荡,直到11世纪东面的突厥塞尔柱人到来。   由于什叶派坚持圣裔的最高地位,所以不能得到大多数伊斯兰权贵的支持。 10世纪圣裔在突尼斯、埃及建立法蒂玛王朝(909-1171,中国称绿衣 大食),自立哈里发,奉什叶派为国教,对抗阿拔斯王朝,但是没能坐大,后来 被逊尼派王朝取代。逊尼派普遍受到官方扶持并广泛流传,也被此后的大多数伊 斯兰王朝定为主体,故称“正统派”,而什叶派逐渐萎缩成少数派。后来逊尼派 和什叶派、阿拉伯和伊朗的矛盾皆源于此。其实伊斯兰世界的矛盾远不止这些, 各种小教派多如牛毛,逊尼派、什叶派的内部也经常打得不可开交。自先知去世 后,从教义到教派,再到宗教势力和政治势力,各种争论和斗争就从未平息,直 到今日,依然如此。   伊斯兰教的诞生伴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出现,增强了中亚、西亚及北非的综合 实力,同时促进了伊斯兰教的传播,除了依靠武力和政府行为,也借助商业和商 人的活动,并且成效非凡。想成为穆斯林,过程并不复杂,只要不断重复念诵一 句话即可:“我作证,除安拉外再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这句话很 简单,内中却似乎具有无穷的力量。伊斯兰在该地区教取代了之前许多更悠久年 长的宗教,甚至后来居上,压制和清除已经有些成绩的基督教和佛教。从此伊斯 兰教与佛教、基督教、印度教并立,基本确定了欧亚和北非这片古老文明大地上 的宗教版图。 ※※※※※※※※※※※※※※※※※※※※※※※※※※※※※※※※※※※ 本期编辑:紫弦 本期校对:自如 审 稿: 笨狸、方舟子、古平、克己明德、太蔟、肖毛、应帆、紫弦、自如 技术支持:李晓峰、Yawl、李启明 联系人: 方舟子(smfang@yahoo.com) 投稿邮址:editors@xys.org,xinyusi@yahoo.com 发 行: 新语丝社( New Threads Chinese Cultural Society) 国际刊号:ISSN 1081-9207 刊物版权归新语丝社所有,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欲转载者请与本刊联系。 存 档: http://www.xys.org     http://www.xinyusi.info     http://xys7.dxiong.com     http://xys2.dropin.org 订阅《新语丝》月刊,请寄信到xys_gb-subscribe@yahoogroups.com 订阅新语丝网站新到资料,请寄信到xys-subscribe@yahoogroups.com 订阅“新语丝之友”,请寄信到xys_friends-subscribe@yahoogroup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