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新 ≡ 语 ≡ 丝 ≡≡≡       ※ ※          (NEW THREADS)          ※ ※                                 ※ ※          2015/09(第二六零期)         ※ ※            一九九四年二月创刊            ※ ※                                 ※ ※   《新语丝》为文化性综合刊物,登载文学、艺术、史地、哲学、科 ※ ※ 普等方面稿件,目前设四个固定栏目:【牛肆】(随笔、评论)、【丝 ※ ※ 露集】(诗歌、散文、小说)、【网里乾坤】(文史哲、科普知识小品 ※ ※ )和【网萃】(个人或专题选集)。本刊每月十五日出版,并不定期出 ※ ※ 版专题增刊。                          ※ ※                                 ※ ※   本刊主页国际版:www.xys.org           ※ ※       国内版:xys8.dxiong.com       ※ ※            ◆赞◆助◆单◆位◆            ※ ※   PSI留学生服务公司:www.psiservice.com ※ ※※※※※※※※※※※※※※※※※※※※※※※※※※※※※※※※※※※                  § 【卷首诗】            §   小满                  § 周宏:小满            §  ·周宏·                  § 【网讯】             § 早上一打开门                  § 我看到阳光从西边照过来 【牛肆】             § 就知道今天的气温要飙升                  § 桶里的水该换了 黄力民:冯玮《日本通史》怎样认定 § 还有那些透明或不透明的      日本有条件投降     § 容器,该换了 周俊礼:把“专业知识”放进玻璃  § 在这个细菌都感到幸福的      杯中……        § 季节,我不能病恹恹地 潜心楼:毕达哥拉斯真逗      § 到医院去挂水                  § 我不能给这个季节抹黑 【丝露集】            § 我不能让体内的病毒                  § 跑出来害人 董剑华:运河无声         § 我能做的就是打扫一下 翟青杨:陌生的电话        § 我的一亩三分地 莫诗蕾:我不是特种兵       § 像握住一根如椽大笔                  § 在苍茫的大地上写下 【网里乾坤】           § 我——很——幸——福                  § 方舟子:当美国“办事员”不办事  § 苦丁山:巴斯德(2):酒和牛奶  §                  § 【网萃】             §                  § 何军雄:遥远的故乡(组诗)    § 刘星元:敬畏(组诗)       §                  § 【网讯】∽∽∽∽∽∽∽∽∽∽∽∽∽∽∽∽∽∽∽∽∽∽∽∽∽∽∽∽∽∽∽ ◆ 由于“科学公园”网站站长吴兴川声称“科学公园”对在“科学公园”发表 文章的作者文章拥有版权、新语丝网站“盗用”了“科学公园”作者的文章,虽 然我们不同意该声称,但为了避免版权纠纷,从即日起,新语丝网站不再发表还 继续在“科学公园”发表文章的任何作者的任何文章,请不要投稿。 ◆ 8月24日凤凰大学问举办“传统医学的当代处境”沙龙,参加辩论者包括方 舟子、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程伟、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图娅、中国科学院大 学人文学院教授任定成。辩论视频见: http://dxw.ifeng.com/shalong/chuantongyixuededangdaichujing/1.shtml ◆ 由中国科学与学术诚信基金会(OSAIC)发起的向中国各级图书馆捐赠方舟子 著作第一期工程收到专用捐款近3万美元,目前已经完成300套捐赠,得到捐赠的 图书馆名单请见链接: http://www.osaic.org/?n=OSAIC.第一批得到捐书的图书馆名单 OSAIC决定继续进行该项活动。欲捐款或图书馆索书请联系: osaic2006@gmail.com 【牛肆】∽∽∽∽∽∽∽∽∽∽∽∽∽∽∽∽∽∽∽∽∽∽∽∽∽∽∽∽∽∽∽ ◆ 冯玮《日本通史》怎样认定日本有条件投降   ·黄力民·   1945年7月27日重庆《大公报》头条:“美英中联合声明 令日本无条件投降   [伦敦26日广播]波茨坦讯:邱吉尔首相杜鲁门总统及蒋主席今夜发表声明, 令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否则将致其本土完全毁灭。”   8月15日《大公报》头条:“日本投降矣!   [中央社讯]外交部公布:日本政府已正式无条件投降,投降电文系经由瑞士 政府转达。”   关于日本投降的法理文件,一般人未必会去仔细阅读,但经由媒体发布的日 本无条件投降消息一定是人们难以忘怀的。   不知从何时起有了日本究竟是无条件投降还是有条件投降的争论,网络论坛 上的口水仗与日本右翼的奇谈怪论且不说了,学术界坚称日本“有条件投降”者 也有,如冯玮《日本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   与战后德国认罪态度相比,日本的表现屡遭国际社会诟病,但因此而怀疑或 否定日本无条件投降却是有悖于历史事实。处置日本的基本原则,早在1943年12 月《开罗宣言》即已明示,其最后一句就是“我三大盟国将坚忍进行其重大而长 期之战争,以获得日本之无条件投降(the unconditional surrender of Japan)”。   《日本通史》认为日本非“无条件投降”的理由,是“《波茨坦公告》本身 就是美英中三国为敦促日本尽早投降而提出的‘条件’”(599页)——公告第5 条称“以下为吾人之条件”。   作者大概忘了看一下公告第5条的英文“Following are our terms”, terms当然不是“无条件投降”一词中的“条件/condition”,而是中性的“条 款”。   《波茨坦公告》第6~13条内容确有对日本“给出路”的条件,例如“吾人无 意奴役日本民族或消灭其国家”,“日本将被允许维持其经济所必须及可以偿付 货物赔款之工业”,(同盟国目的达到后)“占领军队当撤退”,日本可保有四 岛领土等。   但公告第6~13条更重要的内容是对日本的惩罚措施,包括盟军占领日本国土、 解除日军武装、销毁武器与军事设施、制裁战犯等项,第13条更是警告日本若不 立即无条件投降“即将迅速完全毁灭”。   认为公告有“以下为吾人之条件”日本就是“有条件投降”,这才是极大的 混淆或误解。   当然,公告毕竟包含对日本有利的内容。为何要有一些“给出路”的条件呢?   战争史上,若是失败一方乞求投降,毫无疑问要提出某些有利于自己的条件。 即使是胜利者逼迫失败者投降,也会在惩罚的前提下网开一面、予以某些许诺, 目的是避免更多损失,顺利拿到胜利果实。世上的投降总是有条件的,“缴枪不 杀”里的“不杀”就是条件,否则就甭管投降不投降,直接杀个片甲不留了。因 此,只要是战胜国试图以对手的投降而不是毁灭来结束战争,其逼降条款就不可 能不含任何“条件”,如果这算有条件投降的话,则“无条件投降”一词都没有 必要使用了。   “无条件投降”并非是一个教科书的定义问题,所谓“无条件投降”可以理 解为、或者事实上就是:投降条款完全由战胜方确定,战败方只能接受、几乎不 能谈价。三大盟国彻底打败日本的决心已明白表示在《开罗宣言》,最终在日本 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的历史过程中得以实现。8月15日日本天皇 《终战诏书》正式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日本的无条件投降永远定格于人类 历史。至于《波茨坦公告》对日本的处罚措施是否不够严、“给出路”条件是否 过宽,以及实际执行是否有偏差的问题将会一直引发争论。   7月26日《波茨坦公告》第13款“吾人通告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装 部队无条件投降”。公告除此以外没有另外的“投降”字样,《日本通史》因此 认为“无条件投降”的是日本武装部队,而不是日本。但《日本通史》忽略了公 告第8款宣称“《开罗宣言》之条件(terms)必将实施”,而这就是日本无条件 投降!   而且《日本通史》所主张的“日本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波茨坦公告》 其实也给了出路:“日本军队在完全解除武装以后,将被允许返其家乡,得有和 平及生产生活之机会”——除极个别战犯外,日军官兵得以归国从业,不会羁留 关押在他国。   毫无疑问,接受《波茨坦公告》即等同于无条件投降。还有人认为天皇8月 15日《终战诏书》中没有“投降”一词表明日本人包藏祸心,也是过甚其辞。诏 书的对象是本国军民,不说“投降”而说接受《波茨坦公告》无非是面子问题。 而且,《终战诏书》只是一个历史名词,当年发布的诏书中连“终战”一词都没 有!   顺便提到,冯玮《日本通史》称“《日俄和约》签署之后……日本开始建设 南满铁路,并成立了南满铁路守备队。这支队伍就是以后挑起九一八事变的对华 侵略急先锋——关东军”[7,464页]亦有常识错误:南满铁路早已由俄国人于 1903年7月建成通车,战争期间日军控制南满铁路运输,将其轨距从1524毫米改 为1067毫米。1905年日军还非法修筑安奉军用轻便铁路,战后安奉铁路、南满铁 路再改为1435毫米标准轨距。文科教授可能搞不清铁路的轨距问题。   《日本通史》所说“南满铁路守备队”实即1909年组建的独立守备队,下辖 6个守备步兵大队,这并不是关东军最早的部队。日军第3军攻克旅顺后,即于 1905年1月9日组建旅顺要塞,第3军参谋长伊地知幸介少将任司令,旅顺要塞才 是日本陆军在中国东北的第一支常驻部队。到1919年关东军成立时,已拥有旅顺 要塞、独立守备队两支建制部队。 ◆ 把“专业知识”放进玻璃杯中……   ·周俊礼·   高手出招,常常是一击制敌,使对手失去招架的勇气。据坊间传言,“专业 知识”现正成为高手们制胜的法宝。为了一证错谬,为了掌握独门“专业知识”, 为了今后的人生大计,无所事事的我做出非常艰难的决定:深入研究,造福人类。   通过多日的苦思冥想,我终于找到简单易行的入门方法:提取若干份“专业 知识”的样本,分别放入玻璃杯中。经仔细观察,这些“专业知识”无色无味, 除了有门类之分,并没有其它区别。那么,这些干干净净、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的“专业知识”,怎么会有传说中的巨大无比的杀伤力的呢?问题的关键在哪呢?   人,一定是人!人是一切的根本嘛!我立即动手,做了许多小泥人,不管你 信不信,这些小泥人都是有灵魂的,这些灵魂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出现质的 变化。这么一说你就懂了,当我把那些“专业知识”倾注在不同的小泥人身上的 时候,我所看到的情形是:有的小泥人变得充实了,有的小泥人繁忙起来了,有 的小泥人大腹便便了,有的小泥人红光满面了,有的小泥人盛气凌人了……最为 糟糕的是,有的小泥人不知为了啥,确实拿起“专业知识”砸向其他小泥人了。   我小心翼翼地对这些小泥人身上的“专业知识”进行了回收,并将它们重新 放回玻璃杯中。令我吃惊的是,收回的这些“专业知识”,有的多出了良心,有 的多出了责任,有的多出了汗水,有的则掺杂了脸皮屑,有的却与黑心混在了一 起。不用说,这个时候,我已明白其中的奥秘了。我把掌握到的“专业知识”悄 悄地分享给了身边的好友,谁知没过几天,找我的人越来越多,有取经的,有巴 结的,有谈合作的,也有前来指责我不务正业、为非作歹的。对于指责,我可不 必再忍了:   “您谁呀?专家?不是您研究的专业领域,您还是闭嘴吧!”   “那啥?工程师?你的脑力不够吧?还是你的知识、思想不够?你有真知灼 见吗?”   这么一反击,嘿,我声名大振!这极大地增强了我对这类专业的研究信心。 接下来,我还要扩大研究范围:文学、艺术、权力等等等等。我更要申请专利, 并且广收门徒。有了这样的“专业知识”,从现在开始,我就可以高枕无忧地做 着白日梦了。 ◆ 毕达哥拉斯真逗   ·潜心楼·   说毕达哥拉斯真逗,是说他对数字的类比和解释十分有趣。   比如他把数“1”说成不是一个数,而是理性,是一种“单位元素”也称为 “单子”。1被认为既是偶数也是奇数,也被称为是奇偶数。同时在几何学上1是 一个无穷小的点,是一切的起源。因为理性只能产生于一个连续的整体;“2” 说成是观点,因为两个点确定一条直线;“4”代表正义,因为它是一个正方形 的4个顶点,只有正方形才能等同于正义,在欧洲这种看法一直保持到今天;“5” 是婚姻的象征,因为它是第一个奇数与偶数结合而成的数,2+3=5。偶数是女性 的象征,因为偶数可以被分解为多个数,而且分解就意味着会导致无穷问题的出 现,那是很可怕的,所以与女性联系起来,呵呵。奇数则被认为是男性的象征。 因为奇数本身无法分解,因此使得偶数免于支离破碎,自然就等同于男性了。那 会儿还没有人倡导同性婚姻;“7”表示健康,因为它不能由其他数字来产生。 “8”表示爱情与友谊,因为8是偶数里最大的结合体;数字9被称为“地平线”, 理由是它是10以下最大的数。   在今天看来,毕达哥拉斯对于数的解释在很大程度上是毫无根据和毫无用处 的,就像中国的阴阳五行是源前最后的一个数字。“10”是一个非常理想、非常 完美的数,因为它是连续4个整数1,2,3,4的和。因为理想,世界上每个物体 都能用10对范畴来描述,例如奇和偶,有限和无限,左和右,一和多,雄和雌, 善和恶等等。亚里士多德称知识定义的范畴要满足10个,就是源自毕达哥拉斯。 这些是源自道学或者玄学的非客观的凭空捏造,但是随着人们对科学认识的深入, 毕达哥拉斯的数字象征已经没有什么市场了,而中国的阴阳五行还有人信以为真 并且奉为“瑰宝”,真逗。 【丝露集】∽∽∽∽∽∽∽∽∽∽∽∽∽∽∽∽∽∽∽∽∽∽∽∽∽∽∽∽∽∽ ◆ 运河无声 ·董剑华·   京杭大运河,从千年前中国皇帝的梦想中孕育而出,绵延千里流进滚滚的历 史长河。如果说当年的隋炀帝是为家天下这一己私利,而大动干戈,兴师动众, 不足为道的话,那么凝聚了先贤智慧,浇铸了古人血汗而建成的这一人间奇迹, 至今仍让每一位到访者惊叹不已。   我有幸来到运河身边,目睹了她古老而又迷人的神韵。   这是杭州一段。我站在一座不起眼甚或连个名字也没刻上去的运河桥中央。   像这样不知名的桥很多,只要运河儿女聚居的地方,都有这么一座。或是古 老的石拱桥,仍在超期返聘使用;或是南国工匠匠心独运,搭建的木板跨河桥。 你可不必担心,它上面照样走人跑车,这好比当年铁路上使用的枕木一样了不起。 或是现代的钢筋混凝土大桥,气派、英武,很具个性。这样的桥如今占了多数, 往往都声名显赫,隔老远就能看到那些镏金大字。它们基本上都是运河沿岸迅速 发展起来的中小型企业投资兴建的。   桥下,河面开阔,足有二三十米。没有多少波澜,只是在两边条石砌成的河 岸上,有一下没一下地拍打拍打。那响声丝毫不会惊扰两岸错落有致的楼房里生 活的人们。水并没有想象中那样澄澈见底,也许是千年的沧桑,让我怎么也看不 透。   古老的运河水就那样凝重的躺在这弯曲的人造河道里。没有山涧小溪地欢呼 跳跃,没有奔涌江河的咆哮激荡,更没有旖旎湖泊的映日花红。就这样,运河像 是睡着了。   忽然,不远处传来一连串清脆高昂的汽笛声。 抬眼望去,就在前方河道拐 弯处,驶来一艘轮船。船顶上迎风猎猎的分明是一面五星红旗。近了,那发动机 的隆隆声低沉、粗重,船桨击水声越发清脆响亮。轮船扑面而来,很快占满了我 的视野。船头涌起一道水坎,仿佛裹了件围裙。这个庞然大物肚子里装满了亮晶 晶的细沙,压得船舷上差一点漫上水来。驾驶舱里一个小小的船舵在主人的手心 来回转动着,调动着这铁甲威龙很快钻过桥洞。扭头再瞧,船尾水花飞舞,像是 蜂蝶逐花。   此时,运河波光闪闪,一片欢腾。激动的水波一阵强似一阵地撞向岸去,绽 放朵朵花儿。   运河醒了。   这时第二艘轮船鸣笛来了,船头立着一位少妇,鲜红的裙衫轻盈地舞动着。 她深情地凝望前方,似座雕像定格在我眼前。船速很快,女神飘然而去。   下来的船只来来往往如穿梭般通过大桥,尤其是那没载货的空船,船头翘起 老高,像位披挂上阵的巨人,乘风破浪,鸣着高亢的汽笛与重船擦肩而过。   时间不知不觉中过去很久。我发现运河上的船只大抵都是运输沙子、石料等 基建用原料的货船。是啊,现代交通工具五花八门,选择余地很大,古老的运河 已不再像当初那样包揽南北客货运输的大任。它是如此淡定地面对现实,默默地 承载所能承载的历史,延续那段属于她的传奇。   只要靠着运河,几乎每家门前或是屋后,都会弄出一些台阶来,通往运河水 里。台阶上苔痕很浓密,里面的砖石被岁月和河水剥蚀的失去棱角,却依然指引 着主人上下河水之间。   这时岸上一栋洋楼里走出一个年轻的姑娘,她手端一盆衣服,轻快的跳下那 几级石阶,蹲下身子,凑近河水,“哗哗哗”地撩水声格外响亮。   船少了,运河渐渐归于平静。我也该走了,就让她好好休息一会儿吧。 ◆ 陌生的电话 ·翟青杨·   能源机构的分配部门。光洁的大理石地面可以溜冰,开阔而庄严的大厅四季 如春。天花板四角雕着典雅的花纹,角落里终年四季摆放着修剪得当的绿植。空 气中弥漫着大提琴的舒缓凝重。人人都步履匆匆、不苟言笑。   但一转过弯,视野就变了,变得和一间间办公室的写字楼走廊没什么两样, 甚至更阴暗一些。   不同的是,能在这里拥有一个位子,意味着财富、地位、身家实力。   第一间开着门的办公室里,一个打着高级斜纹领带、戴金丝眼镜的中年男子 正在接电话,他的表情分明想咬谁一口。如果电话那头的人看到他冷峻的面孔, 一定没有勇气再说下去了。也难怪,他们养成了被人仰视的习惯,出了这幢楼的 外边世界就是一锅大杂烩,叫他们怎么能不谨慎一点?   他是整层楼的处长。如果这里是高尚人士的发源地,那他就是最标准的一个。   上帝如果有道德模具,他一定是第一个造出来的,他就是权威和正人君子的 化身,至少他自己是这样认为的。   “你有什么事?水灵美容院?什么时候?去年几月?你们美容院在哪里?丽 美东路多少号?欠多少钱?九百元?哦,我见她会通知她。”   电话旋即挂掉了,他的话就像连珠炮一样密集,又像程序设定好的一样精简。   他起身,关上办公室厚重的门,敲开相隔几间的第四扇办公室的门,这扇门 没那么厚重。   一忽儿,一个女声激动起来,“这是敲诈,卑鄙的敲诈!对公职人员的敲诈, 我见得多了,报警,立刻报警!”   她的声音因激动而打着颤,如果她面前正好有一只苍蝇,那苍蝇简直可以被 喷怒的声波推上天花板了。“报警,立刻报警”的叫声像警笛一样撕裂着空气, 仿佛不如此就不足以显示她的白璧无瑕,就不足以让她站上道德的制高点。   这下整个走廊都听见了,不过这里的人不屑于围观,只有一只只的耳朵悄悄 地进入了兴奋模式。   第二个房间是一个即将退休的男人,职业生涯里除了夸大报销金额,他真是 一个清白的人,不过也没什么可圈可点的。他的晋升空间和房间的天花板一样没 有余地了,他每天巴不得出点乱子,他等这一天等了很久了。   第三个房间是一个资历尚浅的新人,他是动用了潜规则才在面试中击败竞争 对手的,那场没有硝烟的暗战早已结束,现在他是最爱和平的绅士,因此听到 “警察”二字他多少有点不大舒服。   第五扇门是处长最爱去的房间。打字员的房间。她丰满的青春在制服里蠢蠢 欲动,这对中年女人是一种无声的提醒,提醒她有些尴尬的年龄,所以中年女人 也总是以各种方式提醒着她。此刻她无法不盼望点什么。   中年女人走出来了,她一心一意地等着迎候警察到来。她的姿态有种节制的 倨傲,仿佛她生来就是上流社会的。她是不屑于做鸡毛蒜皮的事的,但这里除了 鸡毛蒜皮的工作,也没什么别的给她做。   中年女人表情像无辜的受难者,她从没去过那家美容院,怎么能说她欠费呢? 简直要毁了她一世的英名,是可忍孰不可忍!   警察先生还没有驾到。   第二通电话却打进来了。“什么?搞错了?是同名同姓的女人?这里还以为 是敲诈,正要报警呢!”金丝眼镜松了口气。刚才他去转达美容院电话时,女人 气愤之余顺势做出的妩媚的动作让他心有余悸。   关上门,第四扇门的女人却仍然耿耿于怀,她觉得没这么简单,一定是有人 要黑她。应该调用中央情报局成立专案组调查此事。中央情报局应该以为她效劳 为荣。她走来走去,站起来又坐下,捋着黑玉般的长发,竟把长发整个扯了下来 ——她的假发可以乱真,那是她在美发店看中的女店员的长发,完整地从女孩头 上剪下来,在美发店当场制成的。只付了一顶假发的价钱。   整层楼里那一只只耳朵刚进入失望模式,第三通电话又打进来了。   “处长你好,其实我们是光线心理研究所的,刚才的两通电话只是我们的一 个心理实验,希望不会打扰到你。我们的课题是,每个人都有阴暗的一面,潜意 识隐藏的越深,受到刺激时反应也越强烈……”   处长没兴趣探讨心理学问题,他在想着今晚他的小情人给他下的最后通牒, 他该怎样应付。   下班时间到了。 ◆ 我不是特种兵   ·莫诗蕾·   “其实我不应该来这里。”   当一个人静静的时候,我常常会这样想。但是,现在,此时此刻,我不能想 这些了,我现在要思考的是我怎么才能活下去,仅仅是活下去。   漫山遍野的杀喊声响彻云霄,你死我活的拼斗声充斥寰宇。   这是一场战争,将军说是为了民族大义而战,战斗前的动员大会上所有士兵 都流下了眼泪,将军说:你们被民族大义感动的落泪,很好,有你们这种精神, 我们一定能赢。   这一刻,我想:原来将军也有说错话的时候,因为我流泪并不是为了民族大 义,我只知道将军的将军因为一时大意,丢了很多地,本来处于二道防线的我们 就成了一线,难道就因为他的大意,我们就要大义?虽然问题的答案我没找到, 但是很明显,我还没有被问题困扰而流泪的习惯,我之所以哭,一方面是因为大 家都哭了,我也不好意思不跟着哭,我也很爱面子;另一方面是因为我是有一些 算术常识的,两千人对一万人,我们两千,对手一万,真刀真枪往身上砍,可能 还没来得及喊一声疼,人就没了,所以我觉得我很有必要哭出来。   所以我觉得,动员大会的真实场景应该是:当得知有一万关外骑兵突破一道 防线逼到我们这个弹丸小城之下的时候,准备出城迎敌的士兵都吓哭了,包括将 军,因为我发现他的脸上也有不曾流下的泪水。   明天我就要走出城去,用手中的刀枪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或许这并不是我的 目的,我这样做也许有目的,也许没有。躺在我身边的人你们在想什么?虽然你 们睡着了,但是睡着了不代表没有想法,虽然我有想法,但有想法不代表没有睡 着。我或许不该有太多的想法,我不该想将军的将军为什么错,我也不该想将军 的想法、做法是对或者是错。我甚至不该想我自己所做的事是对是错,那我该想 什么呢?   我的朝代在历史上被称为“盛唐”,“盛”是个形容词,“唐”是个朝代。 在这个朝代有很多人为“盛”牺牲了自己,但是“唐”并不知道。在许多将军一 声“冲”的命令下,我们义无反顾的往前跑,看见穿着不同服装,举着不同旗帜 的人就冲到他身边,举起手中的刀枪把他们杀掉,当然,也有很多穿我们一样衣 服举着相同旗帜的人被他们杀掉。   为什么会这样?   他们的将军对他们说:杀掉了挡路的人,就可以去杀那些手无寸铁的老百姓, 抢日用品。在他们的眼中只要能拿走的都是日用品,当然也包括女人。女人也是 日用品?这话听上去是有点歧视女性,但是如果你能从汉语语言学生理卫生学的 角度来思考,女人也确实应该算在日用品范围内。   但是我们的将军对我们讲,他们是我们的敌人,不管他们的目的何在,只要 他们来我们就要杀,他们跑我们就追,追到什么地方为止?传说中的玉门关。其 实玉门关到底长什么样,是用玉做的门还是像门那么大的玉,他是开的还是关的, 他为什么叫玉门关,和鬼门关有什么区别?我不知道,我也不想知道。   或许是我想得太多,想了太多我不该想的事,我只是个士兵,注定不可能做 别的事情,当在一次战斗中被杀以后,我们的这个群体会以数字的形式在历史记 录者的著作中出现,如《史记》中的“坑秦卒二十余万人”便是有关我存在过的 证据。如果没有我的话,《史记》中可能会这样记载,“坑秦卒二十万人”,而 这样的记载仅仅是个可能。   真真实实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和战斗过的我为何会成为一个多一个不多少一个 不少的人?李白老师说的“天生我材必有用”难道是错的?虽然李老师经常说出 “飞流直下三千尺”、“危楼高百尺”、“白发三千丈”等等不靠谱的话,但是 很多人还是愿意相信他,他们用一种掩耳盗铃的解释方式让自己相信李老师不但 是正确的,而且是极其正确的,正确到了夸张的地步,所以他用的这种手法就是 夸张;又觉得李老师很有钱,有钱就会浪费,如果你是小浪费就教育你让你为了 让人类走得更远,注意节约,好像是恐龙的灭绝是因为它们太浪费一样。很奇怪 的是,如果你是大的浪费,他们就说你是浪漫了。比如以前我邻居给儿子买了两 个木马就被很多人说他太浪费,一个儿子为什么要买两个木马?而且木马是不分 公母的,你还想让它们下崽不成?最好是能捐一个出来给买不起木马的人家的儿 子玩才好。但是我们的县太爷的儿子买了20匹宝马送给知府老爷的女儿求婚,却 在本地传为美谈,视为浪漫的典范。   李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尽是什么“腰缠十万贯”、“千金散尽”等“浪漫” 一族的话语。他们把这些原因综合起来,李老师说话就变成了什么“浪漫主义的 夸张”了。据说这种说法将会延续几千年。   和我一起的一个战友叫胖子,他曾经是李老师的同学,和李老师有共同的老 师。胖子刚来的时候,数字观念和我们很不相同,他对数字、量词搞得十分不清 楚,借钱的时候一开口就是十万贯,能吓死一片人。后来我们才知道,他大概是 把“万”什么的当语气词用的,他一说到数字就爱在后面加个“千”、“百”、 “万”之类的,这应该是他那不怎么成气候的老师的语病吧。这应该算在方言里 面,是吐字不清、发音不准等等毛病的综合体现。当然了,在遥远而封闭的四川 盆地里面,也没人告诉他这是不对的,毕竟说话的目的是为了能让人听懂,不是 为了学语法的。你知道我说的是什么,我知道你说的是什么,不影响谈情说爱、 借钱还债就可以了。所以老师的这个毛病也是可以原谅的。但是老师不曾想到, 自己教的学生有些人有一天会走出四川盆地,并且这些人中有个人叫姓李,名白, 字太白。李老师的老师是谁?我们不知道,但是他确实存在过,他的这一特殊癖 好改变了中国的诗歌文化史。尽管他自己都没想到。   “天生我材必有用”,李老师的话我信,但是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士兵,之于 强盛的大唐帝国就如同一棵茂盛的大树上一片小小的叶子。树木的长大要经过阳 光的暴晒,狂风的飘摇,大雨的拍打。在这期间很多叶子掉下去了,死了。很多 叶子新长出来做了替补。我来到这队伍,也是做了别人的替补,别人是哪个人? 我不知道,也许他就是个数字,也许连个数字都不是。也许明天,我就会和他一 样,从这个世界上消失,然后来了一个我的替补,他会不会想起我?想起他所替 补的人,我的替补的替补呢?他会是谁?他从哪里来?他将要到哪里去?他这个 “材”有什么用?   一切都是未知,强盛的大唐帝国在其他成长的道路上需要太多的替补,他们 绝大多数和我一样,只是个数字的组成部分。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我们是真真实实 地存在过,在没有成为数字之前我有名字,因为一次生病吃错了药我的头发变得 很少,少到几乎没有,同时又有点斗鸡眼,合起来他们就叫我秃鸡。其实我也有 姓,我姓李,在没有成为秃鸡之前我叫做李子木,自从来到军队后已经没有人叫 我这个名字了。但是我经常在梦里听到父母兄弟及儿时的伙伴叫我这个名字。我 很喜欢这个名字,我不喜欢别人叫我秃鸡,但是别人叫秃鸡我就知道肯定是在叫 我,这时我就比较明确自己要去干什么,比起另外一个让我经常不知道是不是在 叫我的名字,“秃鸡”实在是好得太多了。因为经常有人对说:你们几个去把那 个什么给我什么了。这里的“几个”到底包不包括我?如果加上我是十一个那他 是不是应该说你们“十几个”?我在很多次这种搞不清楚算术关系的事件上慢慢 学会了计算。两千对阵一万,我想到的是鹅卵和鹅卵石。   清晨的朝霞很美,我们都看着她。对很多人来说,这是最后一次看朝霞,尽 管她明天依然会出现在那里。   时间一点一滴地过去,我们吃早饭,胖子依然说他没吃饱,其实不管吃多少 他都说没吃饱,“我若能得十万贯,还须当食三千碗”,这是他常常挂在嘴边的 话,我一直觉得他同学“腰缠十万贯、白发三千丈”等等是从他这里学来的。   吃过了早饭,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我是站在最前排的,这就意味着开始冲 锋的时候我是站在最前排的。我们打开了城门,我走在队伍的最前列,手里拿着 一支枪,腰里挂着一把刀。打扮得和身后的所有人一样。一眼望去,我就是一个 数字。我像身边的人一样,迈着步子,我想,如果就时候停下来,后面的人一定 会撞到我,其实我很想停下来,对面毕竟是一万人,骑兵,铁骑。如果我走过去, 他们走过来,我们相安无事,只是走过去和走过来,该多好。可是我现在却要去 杀死他们,我并不认识他们,我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我不知道他们是否也 有名字,是否也有一个秃脑袋并且有点斗鸡眼的人。或许我冲过去杀死的那个人 叫胖子,或许我将被一个叫胖子的人杀死。   渐渐地,我已经看到了一片黑影:他们举着旗,他们骑着马。我从来没有骑 过马,其实我很想骑马,我并不想当步兵,走路太累,我想骑在马上,这样就是 逃跑也能快得多。但是,从一开始,我就只是一个步兵,并非我没有骑马的天赋, 而是大家都认定了我是个步兵,我变不成骑兵。怎么才能变成骑兵呢?在没有变 成骑兵之前我也不知道怎样才能变成骑兵,那些讲成功经验的人说要想发明造纸 术需先受宫刑。   这时候,我们停了下来,后面的鼓声响起,我知道这是冲锋的信号,站在最 前排的我们没有任何犹豫地喊叫着冲了上去。   我想,我可能很快就要死了。死了之后,我就没有了,因为我没有留下任何 标志着我曾经存在过的证据。当一只利箭从遥远的地方射向我喉咙的一瞬间,我 突然感觉到我是真的存在过的,我并不是一个数字,如果没有我,很多事情都会 改变,真的会改变。   我上山砍过柴,那时的我是一个火头军,我和他们一起在做饭前上山砍柴, 我不是砍得最多的那个,也不是砍得最少的那个。当然,也有那么一两次我砍得 最多,也有那么一两次我砍得最少。可是不管怎么样,每次做饭烧的柴肯定有我 一份,如果没有我,这许多次做出来的饭肯定不够吃,或者饭没做熟,吃了生米 饭是要拉肚子的。一旦拉肚子,打起仗来是肯定要受影响的,那样我们就会打败 仗,就会有很多人被杀,他们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而很多人之所以到今天还能 存在,那是因为我砍了柴。   还有一次,我和他们一起去抓逃兵,被我们抓到一个,后来才知道原来他是 个细作,从他那里他们又抓到好几个细作,后来我们才能保住自己的军队秘密, 而避免了好多人消失的命运。   还有一次……   还有一次……   我已经想不起来了,我只是感到一阵疼,撕心裂肺的疼,这疼痛再次告诉我, 我真的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请你们相信,我和你们一样,是这个世界上真实的 存在,我并不是一个数字,像你一样,不是个数字,你信吗?   几千年以后,我听到有人回答: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信了! 【网里乾坤】∽∽∽∽∽∽∽∽∽∽∽∽∽∽∽∽∽∽∽∽∽∽∽∽∽∽∽∽∽ ◆ 当美国“办事员”不办事   ·方舟子·   当今美国最大的社会争议之一,在中国人看来几乎就是个鸡毛蒜皮的问题, 那就是能不能允许同性结婚。争论多年之后,今年6月26日,美国最高法院判决 同性婚姻应与异性婚姻享有同样的权利,总算在法律上让这一问题尘埃落定。但 争端并没有因此消失,在一些落后地区,对此的争议反而更大。其中闹得最凶的 是肯塔基州罗丸(Rowan)郡办事员金·戴维斯(Kim Davis)。她以宗教信仰为 由拒绝认可同性婚姻,干脆不发任何结婚证。7月1日,四对被拒发结婚证的配偶 (两对同性,两对异性)在美国公民自由联盟的支持下向联邦法庭起诉戴维斯。 法官大卫·班宁(David Bunning)判决戴维斯必须颁发结婚证。戴维斯提起上 诉,一直上诉到最高法院,都败诉。但戴维斯仍然不愿并且禁止其副手颁发结婚 证。9月3日,班宁法官判决戴维斯藐视法庭,将她送去坐牢。之后戴维斯的副手 们开始给同性和异性婚姻颁发结婚证。五天后,班宁法官在命令戴维斯不得禁止 其副手颁发结婚证之后,将她释放。戴维斯在家歇了几天,于9月14日回去上班。 她虽然本人仍然坚持不给同性婚姻发证书,但不禁止其副手这么做,算是满足了 法官的要求。这一闹,让戴维斯成了美国最著名的郡办事员。   有些读者可能觉得奇怪,对一个小小的办事员,为什么要如此大动干戈,既 然她违法不办事,让她的上司将她免职不就完了?在很大程度上,这是由于翻译 引起的误解。郡办事员和公司办事员都用了同一个英语单词clerk,所以被译成 办事员。这个翻译是不妥的。“郡办事员”其实不是办事员,而是一个政府部门 的最高官员,这个部门负责该郡的文书、档案记录,并颁发结婚证之类的证书, 有些像档案局长兼民政局长,或许更恰当的翻译是文书官。总之它是一个官。   要知道这个官有多大,需要先了解郡是怎么回事。郡(county)通常被不准 确地翻译成县,其实它和中国的县完全不是一回事。郡是州的分支。美国由50个 州组成,这些州的土地面积有大有小,最大的州阿拉斯加近150万平方公里,最 小的州罗德岛才2000多平方公里。但是在没有汽车、火车,出行靠两条腿或马车 的年代,即使只有几千平方公里的土地,周边的人要去州政府办事也是不方便的。 因此就要把州划分成若干个地区,在那里设置州政府办事机构。这些地区就是郡。 可见郡类似于中国以前的地区或现在的地级市,而不是县。中国的县类似于美国 的市,美国并非大城市才叫市,小城镇也叫市。一个郡的辖区里可以有几个市, 一个市也可以涵盖几个郡,比如纽约市就涵盖了5个郡。   美国总共有3000多个郡。如果按中国的标准,美国对郡的划分很不规范。有 的郡面积非常大(最大的有3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非常多(最多的有近千万 人),有的郡面积非常小(最小的才5平方公里),人口非常少(最少的只有几 十个人)。因为郡是各个州自己划分的,每个州的情况很不一样,郡最多的得克 萨斯有254个,郡最少的特拉华只有3个。肯塔基州的土地面积在50个州中才排在 第37位,郡的数量却排在第3位,多达120个。在这么小的土地里挤进这么多的郡, 是为了便民:肯塔基的郡几乎都是在十八、十九世纪时划分的,划分时为了保证 辖区内的人去郡政府办事时一天之内就能来回,就不能划得太大。还有的郡是闹 独立的结果。一个郡辖区内某个地方的人对郡政府不满的话,就可以上书州政府 要求成立新的郡。   郡是州自己设置的,各个州的郡政府设置也就不一样。肯塔基州一个郡政府 总共有10种官员,分别是:郡长官(county judge/executive)、治安官 (sheriff)、郡检察官(county attorney)、郡文书官(也就是“郡办事 员”)、典狱长(jailer)、验尸官(coroner)、治安法官(magistrate)、 警官(constable)、郡土地测量员(county surveyor)、财产评估管理员 (property valuation administrator)。可见郡办事员是一个郡的十大官员之 一,非同小可。   现在办事员不办事了,怎么办?如果是公司办事员不办事,很简单,由其上 司将其开除或调换岗位即可。那么对不办事的郡办事员能不能也这么做呢?不能, 因为郡办事员和郡的其他官员一样,都是由选民投票选出来的,而不是任命的, 他们的权力来自于选民,而不是别的官员,也就是说他们只对选民负责,没有上 司,即使是州长乃至总统也没法开除他。刚才说郡类似于中国以前的地区或现在 的地级市,其实有个很大的不同,郡和其辖区内的市没有上下级关系,郡的官员 管不了市的官员,因为市的官员也是民选的,只对选民负责,他们也没有上司, 不听郡、州官员乃至总统的指挥。   所以没有谁能把郡办事员开除或调换岗位。想让一个民选官员离职,只有两 种办法:他自己辞职,或者等下次选举时把他选下去。有时对民选官员可以“召 回”(recall),即搜集到足够数量的选民联署后,提前举行选举投票决定是否 罢免该官员。但不是所有的州都有召回制度,只有19个州能够召回选举,肯塔基 州不在其中。所以戴维斯拒绝辞职的话,只能等下次选举再看能不能把她选下去。 她是今年1月当选郡办事员的,任期到2019年1月结束,在此之前没人能开除她。   那么在这四年内她是不是就可以胡作非为呢?非也。民选官员没有上司,但 是必须守法。戴维斯做为个人,可以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可以不同意最高法院的 判决;但是做为官员,却不能把自己的宗教信仰强加于他人,不能不执行最高法 院的判决。她不执行最高法院的判决,就是违法。对违法的官员,可以由议会进 行弹劾将其罢免。郡官员的弹劾是由州议会负责的,具体的做法是,由州众议院 表决是否对某个官员提出弹劾,如果表决通过,再由州参议院表决弹劾是否成立、 将其罢免。在这个弹劾过程中,众议院的角色类似于检察官,而参议院的角色类 似于陪审团。但是肯塔基州议会现在是休会期间,到明年一月才开会,要等到那 个时候才能启动弹劾程序。也可以由州长召集议员开一次特殊的会议来启动弹劾 程序,但是州长以不愿为这件事浪费纳税人的钱为由拒绝召集特殊议会。戴维斯 至少还可以当四个月郡办事员,等下次议会开会时看会不会启动弹劾她的程序, 即使启动了,也不一定就会成功弹劾她。   看来要弹劾一个违法的官员很不容易。但除了弹劾,还可以走司法途径,对 违法官员提起刑事或民事诉讼。刑事诉讼是公诉案件,由检察官负责,但郡检察 官不愿起诉戴维斯。那么剩下的就是民事诉讼了。这只要有当事人认为自己的权 利受到了伤害,去法院起诉即可。法官受理、做出判决,戴维斯就必须执行。她 不执行判决,法官就可以以藐视法庭罪判她去坐牢。这就是实际发生了的。但是 即使在坐牢,她仍然是郡办事员。如果戴维斯是硬骨头,宁愿一直坐牢也不给同 性婚姻发证而且禁止副手发证(副手是她雇的,必须听她的,不听她可以将其开 除),那么在将其弹劾罢免或下次选举之前,这个郡是发不了同性结婚证的,而 她也将一直坐牢坐到开始发证为止。   民选、法治、地方自治、三权分立,这些观念离中国还很遥远,所以我们往 往理解不了发生在美国的政治、法律、社会事件,即便是一个小小的事件,也有 着几百年的政治历史沉淀。   2015.9.14. ◆ 巴斯德(2):酒和牛奶   ·苦丁山·   巴斯德当年第一次出门求学就因为恋家而弃学。从这表现看,巴斯德应该是 有点宅的性格。   大概他自己也没想到后来他会绕着法国到处跑,每次搬家,少的几十里,多 的七、八百里。   他的出生地,法国东部的阿尔布瓦,是个小地方。说是个镇,可是这镇到如 今也就三千来人。巴斯德出生那年,1822年,估计这地方也就是一条小街,百十 个人。那时候镇里的街道连青石板都没有,就是泥土和各种牲畜的粪便。下雨的 时候满地泥浆裹着粪便在车辙里微微涌动,乡亲们必须穿高帮木靴才好出门。   他毕业之后,先是到了第戎,然后到了四百里地之外的斯特拉斯堡,下一站 更远了,到了八百里之外的里尔。最后在巴黎常住,而巴黎离他家乡多尔也得有 六百里地。   当然这多半也不是说他自己乐意搬家。人吧有能耐了就得找地方使劲。他25 岁上发表论文,证明酒石酸旋光性是因为分子的立体结构在起作用。这让他在法 国化学界有了地位,于是好些个大学纷纷邀请他去任职。   第戎本来是离家最近的地方,不过他在第戎没呆几天。在第戎的工作是在一 个高中教物理。但是巴斯德现在对自己的功力已经找到了感觉,知道自己前途在 化学不在物理,于是很快就转到斯特拉斯堡大学做化学教授。   在斯特拉斯堡有一段插曲很有点传奇。或许是因为出生地处在德法交界之地, 巴斯德这人,虽然是个法国人,个性和作为让人觉得更像是个德国人:高效,务 实,严谨,甚至有些刻板和粗暴。他的科研方法和感悟力是没得质疑的,但说到 浪漫情怀那似乎就不是他的特长。可是他到斯特拉斯堡大学才两个星期就做了一 件惊煞人的壮举:他直接给学校校长写信,要求娶校长的千金。   须知那时候巴斯德只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后生,虽然有教授的名分, 但刚刚参加工作,银行里是没有积蓄的。而且巴斯德以他那种德国式的诚实,跟 校长坦承自己没钱也没地位,能作为优点写在信里的就是“工作努力,身体健康, 而且没有不良嗜好”。就这么个路人甲的简历,他居然真的娶到了校长千金,至 于这个是校长慧眼识珠,还是歪打正着,似乎谁都没有留下故事,咱就不去猜想 了。   1854年,巴斯德跑到里尔去当了两年的里尔大学理科系主任。两年时间在巴 斯德将近50年的职业生涯里不算长,但是在里尔他做了一件事,后来让法国人把 他敬为半仙。   因为他挽救了法国一大重要产业:造酒业。   造酒可能是人类历史最长的化学工业了。七千年前的古埃及文物里就有酒的 残迹。这不算太奇怪。酒的产生是因为糖的酵解。而糖的酵解是地球生命最早的 生命能源。任何生命要能活下来都得不断有能量补充。我们比较熟悉的能量来源 大概就是食物氧化。但是地球上刚刚有生命的时候,有两件事情可以注意一下。 第一,那时候的生命很原始,没有动物,没有植物,只有很多连细胞核都还没长 出来的单细胞生物,就是一些细菌和真菌。第二,那时候没有氧气!   是的。地球上刚有生命的时候是没有氧气的。那得等到几亿年之后,蓝绿菌 大量出现,才因为光合作用而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氧气。   我们现在怎么得到能量?我们是靠吃饭。我们吃的饭里面有碳水化合物,就 是糖。糖可以氧化,氧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三磷酸腺苷,简称ATP。这个就是能量。 汽车烧的是汽油,我们的细胞烧的就是ATP。   可是在没有氧气的岁月里,那些原始细菌和真菌们怎么过日子?   那就是靠糖酵解。酵解的意思就是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也能把糖“发酵”分 解了,然后产生ATP,于是就得到能量。   这些能酵解糖份的古老真菌里面,有一种叫做酵母菌。酵母菌分解糖份产生 能量的时候会有两个副产品,一个是乙醇,另一个是二氧化碳。   第一个副产品让人类得到了酒。第二个副产品让人类得到了面包。   当然这是我们现在知道的。古代的人不知道酒是这么来的。他们知道的就是, 如果果汁放在桶里一直没喝,过了十几天再喝,有一些桶里的果汁就有了一种奇 怪的冲劲,喝下去之后人会疯疯癫癫的,还会觉得自己特别有本事,有时候还能 看到神仙来跟自己说话。古人把这种神奇的变质果汁叫做酒。他们喜欢喝酒产生 的那种迷幻状态,于是就想办法有意的让果汁变成酒。   那时他们不知道酵母是什么东西,就只是凭经验知道要酿好酒,就要控制好 温度、时间,还得把酒桶酒坛子给封口。那时没人知道需要往桶里放酵母。但是 因为酵母菌是地球最早的居民之一,可谓无处不在,所以他们在把葡萄榨成汁的 时候就自然有酵母菌带入果汁里。只不过因为这些酵母菌不是有意选取的,碰上 是哪种就是哪种,所以酒的质量和口味就完全是靠运气。如果说有一点什么能够 控制的,就是寻找不同的地方种葡萄(于是能沾染不同的酵母菌),以及用不同 的水源(水里可能含某种“优质”酵母菌)。   法国人在探索酿酒条件方面做得很成功,所以那时法国的酒能远销欧洲各国。   但是有个问题让法国的酒商们很苦恼:他们的酒,虽然酿出来的时候很不错, 但是如果运到国外订户那里,有时候等酒运到了,味道却变酸了,没法喝了。于 是不但整桶酒都报废,这一路的开销也都打了水漂,人家还不给你付账。我订的 是酒,你拉一桶醋来给我,我干嘛要给钱?   酒商们不知道酒怎么就能变酸了。那时微生物学还没产生。一些化学大牛们, 比如李比希,说果汁能变酒,是因为果汁里面的白蛋白能够振动,能把自己震碎 了,震碎的时候顺便就把果汁里面的糖给震散了,散了之后就变成了酒。   这种理论听起来“言之成理”,就是这白蛋白怎么的就会振起来了,没人能 说明白。就好象老前辈说针灸好使,一根针扎下去就有“气”走到膻中或是神阙 什么的,可是这“气”长啥样,怎么个走法,没人见过,不知道到底是个啥东西。 因为真相不明,也就没法知道这白蛋白的振动为什么会这么即兴,有时候给振出 酒,有时候给振出醋来。   酒商们很愁苦,找不着解决办法。   巴斯德1854年来到里尔大学。这里尔是法国最主要的产酒地区,城里大概一 半人口都跟酒厂有些瓜葛。巴斯德当时手下一个学生的家里就是酿酒的。这学生 回家跟他老爸学说了一下这个新教授的名声,他老爸就说哦,这教授这么厉害? 那咱能不能跟他打听一下这酒怎么的就会变酸了?   巴斯德有很多德国人的品性,但有一点他很像法国人,就是爱国心特别强烈, 当然他的爱国心不是表现在骂别的国家不好,或是要跟谁打仗抢回来一个小岛之 类的。他的爱国就是说看到咱国家的人有啥难处了他着急,想帮着解决问题。   所以那个酿酒大爷来学校找他,问咱的酒为啥会变酸,他没嫌弃老头没念过 书,没说二话就跟老大爷去到他的酿酒厂查看情况。   现场查看看不出啥蹊跷,他说这不行,得用仪器。我实验室有显微镜。你把 好酒和酸酒都给我装几瓶,我带回实验室瞅瞅。   回到实验室,显微镜下这么一看就真有了发现:好酒里面能看到一些小圆球。 这些圆球不是什么能振动粉碎的白蛋白。而是酵母菌,是一种活物。它不但不会 震碎了,反而能繁殖增长,在显微镜下当时就能看到它们在不断增多。   而那些变酸了的酒里却找不到酵母菌,找到的是一种杆状的细菌。   巴斯德有了个猜想:酒的产生跟酵母菌有关系。而酒会变酸就很可能跟那些 杆菌有关系。   当然,做科学研究,有猜想只是第一步。你得有确切的观察结果来证实你的 猜想,才能算是科学结论。   于是巴斯德做了一连串的实验,用不同的成分来尝试酿酒,然后看看有什么 结果,再把所有的结果做个对比,这结论就很明显了。   他做的那些实验,和各种组合产生的结果,简单地列个表,就是这样的:   实验一:白蛋白溶液,在酿制条件下培养。无发酵反应。   实验二:葡萄汁,在酿制条件下培养。无发酵反应。   实验三:葡萄汁加酵母菌,在酿制条件下培养。产生酒和新的酵母菌。   实验四:葡萄汁加酵母菌加杆菌,在酿制条件下培养,产生酸酒。   (说明一下:巴斯德是训练有素的化学家,他在专业的化学实验室里做实验, 所用的原料和试剂都是高度纯化的,所以他的葡萄汁是不会像古埃及人的葡萄汁 那样带有“野生”的酵母菌的。)   根据这一组实验结果,足可以得出结论:酵母菌是产生酒的关键,而那种杆 菌是破坏酒的元凶。   巴斯德还做了其他一些测定,更进一步肯定酵母菌是把果汁变成酒的关键因 素,比如他发现酵母菌繁殖的程度跟产酒程度成正比。用一个简单的比方来说, 假如酒里看到十万个酵母菌,酒的浓度是5%。等到你能看到二十万个酵母菌的时 候,酒的浓度就是10%。   而且,巴斯德还发现,发酵有很多种,比如酒的发酵,面包的发酵,奶酪的 发酵,泡菜的发酵,这些都是酵母菌导致的,但是不是同一种酵母菌。不同的酵 母菌会导致不同的发酵,产生不同的产品。   现在我们知道了酵母菌是果汁变酒的根源,而那些杆菌是让酒变酸的根源, 所以酿制好酒的关键就是寻找合适的酵母菌品种,并且探索最适合这种酵母菌生 长的条件。同时要防止酒里面混入那些杆菌。   那时候巴斯德还不知道怎么能消灭这种杆菌,但是知道了原因,就可以尝试 清洗有这种杆菌的容器,尽量避免让果汁受到污染。而且,要运到国外的酒,上 路之前可以先抽样检查有没有这种杆菌,如果有,那就不能付运了,等运到了肯 定变酸。赶紧换一桶吧。   这当然没有根本解决问题。酒还是有变酸的,但总不至于是酒都运到外国了 才发现是酸的,于是赔了运费还收不到货款。法国酒业这时候还不能说是彻底翻 身,但至少没有继续下滑。   更彻底的解决方法要再等十年,等到巴斯德的微生物致病理论基本成型之后。   1864年,拿破仑三世(不是那个拿破仑·波拿巴,是波拿巴的侄儿)问巴斯 德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酒变酸的问题,让法国的这个支柱产业真正 繁荣起来。巴斯德当时回到家乡度假。对于巴斯德这种人来说,做研究也跟度假 一样好玩,于是他就开始琢磨。   他十年前知道了酒变酸是因为那些杆菌在捣乱,而那个时候欧洲人在跟细菌 周旋多年的经历里也慢慢地积累了不少新发现。比如意大利牧师(没错,是个牧 师。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牧师们对科学研究其实很做了不少贡献。当然他们多 半会在公开演讲里把这些功劳归于上帝)发现把食物煮沸之后立即密封保存的话, 食物就不会变质。巴黎一位大厨也发明了一种食物保存方法,就是把食物装在玻 璃罐里,密封之后再煮熟,这样处理过的食物,在常温下放置几个月都不坏,这 很解决了战场士兵的口粮问题,他也因此获得一份大奖。   这些方法都是用煮沸来杀死食物里的细菌。那么是不是也可以用加热的方法 来杀死酒里面的那些杆菌,于是可以避免酒被它们破坏?   巴斯德跑到家乡的酿酒厂里(法国不光是里尔有酿酒厂。法国哪儿都有酒酿 厂),重新开始做他的那些酿酒实验。他在早先做过的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一 个处理环节:加热。   刚开始他是把整桶原汁(果汁加酵母菌)给煮了,然后就等着果汁变酒。可 是没成功。果汁这么一煮就不产酒了。原因很简单:高温不仅能杀死杆菌,也能 杀死酵母菌。酵母菌杀死了,果汁就不能发酵产酒了。   那就加热之后冷却,然后再加入酵母菌。   这个成功了。果汁能酿成酒,而且因为果汁经过加热,里面的杆菌杀死了, 所以酿出来的酒就不再会变酸。   但是巴斯德是在实验室里做这些实验。实验室里容易保持无菌操作。而在酿 酒厂这种工业化生产环境里,很难保证果汁加热之后,在后来的一系列操作里不 会再次被杆菌污染。   那么调整一下加热的时机,改在酒已经酿出来之后,对酒进行加热?   这也成功了。这样处理过的酒确实也不再变酸。而且可以在加热之后立即封 装,不让杂菌有机会混进去。这样封装的酒就几乎不再有变酸的了。   但是这种方法有个重大缺点:高温加热之后,那些杆菌固然是杀死了,可是 酒的口感也就大打折扣,于是法国名酒就跟隔壁赵大娘家自己酿的米酒没多大区 别了。   巴斯德接着寻找新的变数。   还有什么可以调整的吗?   比如快速加热或是缓慢加热?比如直接烧熟或是隔水加热?比如用不同的温 度加热?   最后的实验结果证明,温度的高低是关键:如果把酒加热到50-60度之间, 只需要很短时间就能杀死那些有害细菌,而酒的口感却不受影响。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巴氏消毒法,就是用低于沸点的温度来杀死食物里的有害 微生物,而不会破坏食物的口味和营养成分。   就用这么一个似乎技术含量不高的处理方法,就彻底解决了酒变酸的问题。 那以后法国酒业就真的是腾飞了。   我们现在提到巴氏消毒法,更多的时候是把它跟牛奶而不是跟酒联系在一起, 这里面有个道理。虽然巴氏消毒法本来是为了酒而发明的,但是后来发现它也能 用来消毒牛奶之后,它的身价就上升了一个数量级。那以后它的功能就不再限于 给酒增加口感,而是具有了防病救人的重大意义。   原因呢是这样:那时候的欧洲人,跟咱现在一些养生大师一样,坚信“天然 的是最好的”,所以他们喝牛奶都不加热。他们认为牛奶一加热就失去了珍贵的 营养要素。   现在我们知道,生牛奶里没有什么一加热就消失的神奇要素,倒是大量存在 各种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包括结核杆菌,大肠杆菌O157:H7型,沙门氏菌,李 斯特菌,伤寒杆菌,白喉杆菌。   生牛奶里有这么多种致病微生物,怎么那些欧洲人还这么傻呼呼的坚持喝生 牛奶?他们喝下去不会拉肚子发高烧吗?   这是因为那时候人们还没学会科学的判断什么原因会导致什么结果,也因为 那时候能活到成年的人,对生牛奶里的大部分致病微生物已经产生了免疫力。   这句话的关键词是“能活到成年”。   这话听起来很轻松,但是您如果真的活在那个时候,您就会发现活下来不是 这么容易的。   不说那时候各种感染疾病和各种疗效可疑的无厘头“药物”,就说牛奶吧。 那时候,如果一个刚生了孩子的母亲,不幸没有乳汁分泌,或者有乳汁不用而决 定用牛奶来喂养自己的孩子,像这样单纯用牛奶喂养的婴儿,头3个月内的死亡 率能高达92%(J. H. Hotchkiss, 2001)。   不夸张地说,那时候让婴儿喝牛奶跟喝毒药没多大区别。   当然,那时候能要人命的不光是生牛奶。以那时的医学知识水平,人只要能 活下来就需要感谢上苍。即使不喝生牛奶,完全母乳喂养,那时新生儿死亡率仍 然有33%。基本上每生三个孩子就必然有一个会夭折。   所以,那些能挺过婴儿期活下来的人,都是命特别大的。当初挺过来了,那 么他们对这些细菌的大部分就有了免疫力。因为这种病魔锤炼之下产生的免疫力, 那些成年人继续喝生牛奶,多数时候不会立刻出现致命的症状——但还是有很多 人会生病,只是那时候的观察和检验技术不高,大家没有意识到疾病是生牛奶引 起的,尤其是一些进程缓慢的疾病,比如结核病。   对于成年人来说,生牛奶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它能传播牛型结核病。   现代医学成熟之前,那时候的人类,除了黑死病那样的大型瘟疫,死亡率最 高的日常疾病就是结核病。因为结核病能传染,而那时候患上结核病就只能等死, 就像现在的艾滋病。实际上,结核病的一个外号就叫“白色瘟疫”(体内的结核 病灶是灰白色团块)。工业革命之前的欧洲,单单在英国,每年就有几千人死于 结核病(那时候全英国总共也只有两千万人)。而结核病的一个重要亚型,牛型 结核病,就是通过生牛奶传播的。   那时还没有发现抗生素,对结核病、肠炎、伤寒、白喉等等感染性疾病,唯 一能做的就是预防。而巴氏消毒法就是一个很有效的预防措施,它能消灭牛奶里 的所有致病微生物。   不过,就跟赛麦尔维斯的医生洗手技术遭到抵制一样,巴氏消毒法刚出现的 时候,也有很多人嗤之以鼻,认为那会破坏牛奶的纯天然。   最早尝试大面积推行巴氏消毒法的人,是一个连锁店老板,美国梅西连锁店 业主之一,名叫内森·斯特劳斯。斯特劳斯的孩子早夭。他的儿科医生告诉他, 孩子死亡的原因就是因为喝了生牛奶,染上了传染病。斯特劳斯于是决心做点什 么,免得别的孩子步自己孩子的后尘。他请教儿科医生有什么办法避免牛奶导致 的疾病,儿科医生告诉他,巴斯德十年前就发明了巴氏消毒法,只不过很多人不 愿意尝试。   斯特劳斯选了纽约蓝道尔岛的一个儿童收容院做试点,自己掏钱让收容院安 装设备,对所有牛奶使用巴氏消毒法灭菌。   那是1897年。那时的美国,疾病防治观念虽然比亚非洲大部分国家要有进步, 但比欧洲还是落后了一大截,卫生防疫措施基本是零。加上那时抗生素还没被发 现,所以人口死亡率还是很高。在那个蓝道尔岛儿童收容院,年度死亡率高达 44%。   斯特劳斯让这个收容院实施了巴氏消毒法之后,下一年全院儿童死亡率下降 到20%。   这期间收容院没有任何其他的技术改革。唯一的变化就是给牛奶做了消毒, 用巴氏消毒法。   仅此一项改变,就让院里的儿童死亡率下降了55%。   根据1997年美国亚特兰大疾病防治中心的报道,现在跟食物有关的疾病里, 由牛奶导致只占0.2%,而且无一例死亡病例。所以现在牛奶被列为最安全的食品 之一。   当然,现在的牛奶消费技术有了改进,使用的是高温短促(2-3秒)消毒法, 这样既能灭菌,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持牛奶原来的口味。   但是巴斯德的贡献仍然是不能低估的。在这个问题上,重要的不是用什么技 术,而是那个概念,牛奶需要灭菌的概念。 【网萃】∽∽∽∽∽∽∽∽∽∽∽∽∽∽∽∽∽∽∽∽∽∽∽∽∽∽∽∽∽∽∽ 遥远的故乡(组诗) ·何军雄· 地图上豆大的地方 却让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故乡遥不可及 思念一日未曾中断 把所有寂寥的往事回味 在每个孤单的黑夜 故乡的影子 时时在脑海上演 遥远的故乡 有我儿时最纯真的梦 一盏灯 走在夜的前头 谁的光芒照亮夜空 一盏灯 鲜活在每一个漆黑的夜晚 没有丝毫的星光 萤火虫的影子荡然无存 一盏灯 在黑暗中彻夜明亮 一盏灯柔情的照在冬日的土地上 让我的内心再一次感到无比的温暖 新年 孩提时泥做的灯笼 在除夕夜次的点亮 爬在墙头的半个脑袋 被鞭炮吓成了缩头乌龟 买火柴的小女孩 梦见自己穿上了新衣服 一顿年夜饭 被提到议事日程 馋嘴的猫等待一条 被岁月风干的鱼 春天的路上 春天的路上 我矫健的步伐 迈开生活的韵章 春天的路上 蝴蝶迷失了方向 和手提灯笼的蚂蚁诉说衷肠 春天的路上 花朵为春风腰折了自己 敬畏(组诗) ·刘星元· 敬畏稻草 从敬畏每一位母亲开始 我责无旁贷地虔诚地 敬畏着细小的粮食 敬畏着柔软的炊烟 敬畏着世人的生命 直至敬畏起托举着他们的稻草 敬畏一副负重累累的脊梁 在肥沃或贫瘠的土地上 划出的,完美的曲线 敬畏稻草,从秋天开始 我们驾着丰收的马车 从即将分娩的土地上穿过 面对每一个憔悴的稻草人 我们都应该停下来 愧疚而感激地轻拍着它的肩 我们背着祖训收割生命 任何一个将稻草留在风中的人 都是可耻的 每一辆满载稻草的马车 都是一座向着村庄 缓缓移动的山丘 山丘之上,站得最高的生命 像一道被鸟翅划开的闪电 在夜空中篡夺着神的权威—— 没错,它就是神 我们都带着甜蜜的疲惫 顺从地低下了头 虚构的芦苇 这群瘦弱的芦苇 咬着河流柔软的脊背上路 把秋日安静的天空 铺向了远方 归来的鸟背上,那丛 如火般跳跃的阳光 在芦苇与芦苇的耳语中时隐时现 它正不断地尝试 躲藏着自己 芦苇们光滑的头颅 被一场过路的风挑在黄昏里 最美好的梦境 纷纷从脑袋里挤出来 向着高处逃窜 事实上,在我走累的时候 我从未遇见过如此美好的芦苇—— 它们就这样不动声色地 拦住了,我的路 随一头牦牛去朝拜 随一头牦牛去朝拜 绕过玛尼堆 绕过风马旗 青稞在背上跳动 像返回来接受神祗的祖宗 分享着我们的虔诚 风被草托起 河被沙托起 悬空的寺庙,被云朵托起 修行的喇嘛,被经卷托起 灵魂,被脚步托起 磕长头的信徒 像十万野花,溯着流水 弯弯曲曲地涌上高处 再往上,就是菩萨的领地 菩萨的侍从叫作春天 多好啊—— 从高处走下来的春天 铺开山川,诵读浩大的经文 我和我的牦牛贴在十万信徒中间 领受和传递着神圣的 安静,澄明 分娩季 那株狗尾草随风探了探头 又急速不由己地坠下去 在散淡的阳光下,它的腰仍然是弯的 它硕大的头颅里储满了疼痛 它用枯黄的细叶,托着自己 病怏怏的身子,它告诉自己 最后的疼痛是甜蜜的 这是分娩季 在西沙窝深秋的辽阔里 蒲公英、芦苇、矢车菊、芨芨草…… 这些有名的、无名的草 这些有姓的、无姓的草 都高贵得被叫作母亲,她们怀揣着 独一无二的生命 暗暗较劲 声势浩大的狂欢已经蹲在了 最后一缕时光背后,等待用力一跃 但现在,这一切都是安静的 安静得如此迷人,勾引得天空 忍不住压了压身子 驱赶着无处躲藏的云朵 贴在了,一团蒲公英的背上 葵花地 十万株葵花紧靠在一起 像天空与大地的切面一样整齐 就连对风的恭维都分毫不差 点头、摇头或者低头 都一定暗含着某种严苛的秩序 但这似乎并未影响 它们像挤青春痘一样 把阳光从贴了金的脸上挤出来 以此涂抹或消弱掉大地上 其它独立的色彩 我差点就被它们擒获了 越靠近它们,我就会越感到 在这样明亮的秋天 如果我身上不背负一点收获 就是一个负罪之人 十万株葵花,像一匹 静悄悄从远方流过来的绸子 你不看,它们也要蒙住你的眼 它们是真美啊,但是 我不喜欢它们金黄的规矩 就像我不喜欢,春天等同于 一场整齐划一的花事 而我却总要一再固执地解释 我的春天,其实就是 有一朵花,开了 ※※※※※※※※※※※※※※※※※※※※※※※※※※※※※※※※※※※ 本期编辑:方舟子 本期校对:古平 审 稿: 笨狸、程鹗、方舟子、古平、克己明德、太蔟、肖毛、应帆、紫弦、自如 技术支持:李晓峰、Yawl、李启明 联系人: 方舟子(smfang@yahoo.com) 投稿邮址:editors@xys.org,xinyusi@yahoo.com 发 行: 新语丝社(New Threads Chinese Cultural Society) 国际刊号:ISSN 1081-9207 刊物版权归新语丝社所有,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欲转载者请与本刊联系。 存 档:http://www.xys.org     http://www.xinyusi.info     http://xys8.dxiong.com 订阅《新语丝》月刊,请寄信到xys_gb-subscribe@yahoogroups.com 订阅新语丝网站新到资料,请寄信到xys-subscribe@yahoogroups.com 订阅“新语丝之友”,请寄信到xys_friends-subscribe@yahoogroup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