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新 ≡ 语 ≡ 丝 ≡≡≡       ※ ※          (NEW THREADS)          ※ ※                                 ※ ※          2017/10(第二八五期)         ※ ※            一九九四年二月创刊            ※ ※                                 ※ ※   《新语丝》为文化性综合刊物,登载文学、艺术、史地、哲学、科 ※ ※ 普等方面稿件,目前设四个固定栏目:【牛肆】(随笔、评论)、【丝 ※ ※ 露集】(诗歌、散文、小说)、【网里乾坤】(文史哲、科普知识小品 ※ ※ )和【网萃】(个人或专题选集)。本刊每月十五日出版,并不定期出 ※ ※ 版专题增刊。                          ※ ※                                 ※ ※   本刊主页国际版:www.xys.org           ※ ※       国内版:xys10.dxiong.com      ※ ※            ◆赞◆助◆单◆位◆            ※ ※   PSI留学生服务公司:www.psiservice.com ※ ※※※※※※※※※※※※※※※※※※※※※※※※※※※※※※※※※※※                  §                  §    忘却                  §                  §   ·訾非·                  §   【卷首诗】            §  下了雨就撑开伞                  §  我和你 訾 非:忘却           §  都是过客                  §   【网讯】             §  走在九月的边上,这一秒,                  §  你自天堂落下 【牛肆】             §  下一秒,我在桥上渡河                  §   自 然:英雄为什么不会被吓尿?  §  渡, 一 思:中医,西医        §  那条上辈子也渡过的——河                  §  在那边,你和我                  §  都爱过没有鲜花的黑暗 【丝露集】            §                    §  夏天教我忘却 真 妮:六爷之死         §  秋天催我断舍 qt1:一个弱势孩子的四地经历  §  可我牢记雨点儿 池沫树:诗八首          §  穿过掌心的感觉                  §   【网里乾坤】           §  下了雨就不屑奔跑                  §  在——万有引力捉不到的地方 商 周:王安石故里考       §  你拥有天空, Goodhelper:郑筱萸的  §  拥有你看不见的星尘             十年祭  §                    §  下了雨就用一杯酒的浓度 【网萃】             §  守住热血的颜色                  §  再用伞的倔强 郭为: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点燃了  §  迎上被忘穿的秋水、     巴尔扎克至死不渝的爱情  §  被高估的夜。                  §                    §   【网讯】∽∽∽∽∽∽∽∽∽∽∽∽∽∽∽∽∽∽∽∽∽∽∽∽∽∽∽∽∽∽∽ 【牛肆】∽∽∽∽∽∽∽∽∽∽∽∽∽∽∽∽∽∽∽∽∽∽∽∽∽∽∽∽∽∽∽ ◆            英雄为什么不会被吓尿                     ·自然·   我们这一代人越来越羞于启齿表达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了,因为在生活和工作 中谈论人格和尊严会被视为脑子不正常,因为在公开场合要求人格和尊严会遭人 耻笑,甚至会丢掉饭碗。质疑人格和尊严的实存纯属正常,因为我们连人格到底 是什么、人格到底怎样去定义都不是很清楚。我们为什么会活成如今这般浑浑噩 噩?我们的脑子里为什么都是浆糊?人格在我们眼中为何如此的下流下贱可笑? 这是个被知识分子和专家反复论及的荒诞现象,造成这种社会现象的外在原因不 是我要论述的范畴,在此我只谈论内在的原因——人格本身的概念内涵,康德在 《实践理性批判》中对人格性的概念是有论证逻辑链的,下面我将尝试借助康德 给出的线索对人格性做出分析。   真英雄一般是这样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然而假英雄也是存在的:   据说杀人如麻的冷血杀戮机器格瓦拉,在得知自己要被枪毙时,吓得脸色苍 白;   传说曾经有一位伟大的领袖在斯大林面前被吓得大哭。   Why?真英雄与假英雄的差别为啥就这样大呢?   这就是脑中有无人格的问题了,且让我慢慢逐条道来。   1、人格性是脱离了自然的机械作用之后,自由而独立存在的人性本质。人 性的本质是人为自己立法,人性为自己颁布的最高法则是道德法则,道德法则具 有必然性和绝对有效性(只对精神不正常的人不起作用)。人格性的本质是遵守 道德法则。人既是立法者,也是服法者。   2、人格性是一种无比高贵无比神圣的东西,与人格性相比较而言其他什么 都是不重要的。与人格性相比较其他东西都只会沦落为其次,沦落为追逐人格性 价值的手段。   3、人格性理念是有标准有要求的,因为道德法则是有标准的。只要是普通 的有理性的人,就能够很自然很容易地辨别出人格性理念的标准性和崇高性。比 方“说谎是道德的”就与人格性理念不相符,因为它不能够成为普遍有效的法则, 它不是放之四海后还能够成立的道德法则。   4、人格性就像一座桥梁,横跨着两个世界:一边是受知性所控制的直观的 有秩序的感性现象界——此岸世界;另一边是受理性所控制的抽象的超验的理性 目的王国——彼岸世界。从低级走向高级,从凡胎肉身走向仙风道骨是理智人格 不懈追求的终极目标。   5、作为生命时间有限的理性存在者,我们永远都无法达到我们为自己设立 的神圣的道德理想。我们永远奋斗在不断接近这个完美理想的无限进程中,我们 永远努力在接近人格完善性的道途中。   6、人格性价值与道德价值本质上是同一种价值,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体现在 我们对人格性价值的坚守上,即我们对道德律的敬重上。   7、人格性是义务概念的来源,人格性是义务概念的根茎。拔除人格,我们 将变回野兽,化为僵尸。   8、与道德法则和人格性概念一致,义务概念也排除了一切爱好的基因。义 务也是一种强迫,一种责任,是无条件接受的绝对命令。   9、义务概念要求我们的行动念头必须出自对道德法则的敬重,义务要求我 们的行动意念必须纯粹干净,不携带其他任何感性的爱好类情感(同情、喜爱、 爱、正义、愉快),为义务而义务才是道德的,为道德而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   10、道德律、人格性、义务,这三个东西在概念上是相通的,它们是人类所 追求的终极目的和终极意义。   从以上10条定义得出以下7条结论,同时也揭开真英雄为什么不被吓尿的谜 底:   11、为了不遭受自我道德审判的折磨,为了不遭受自我良心的谴责,人们一 般都不愿说谎。   12、一个陷入了巨大不幸的正直的人,只要他放弃他的义务,他便可以避免 这种不幸。但他为了不使自己陷入羞愧和自我拷问,他为了保持和尊重他人格中 的人性尊严,他决不会抛弃义务和责任之包袱。在具备健康人格的他看来,与道 德良心相对照,吃喝拉撒什么都不是。   13、对于含笑赴死的真英雄来说,与他坚守自己高贵人格的宁死不屈相比较 而言,放弃尊严当牛做马的活着毫无价值和意义可言。所以真英雄往往宁可不活 命,也会坚信自己的人格性价值。在他们心目中人格和德性高于一切,他们的精 神和意志与道德律达到了完美的协调一致,所以他们不畏惧死亡,不会被吓尿。   14、而那些怕死的假英雄,他们一生都生活在算计之中。他们大脑里的道德 律搅合着各种利益稀泥,不够纯粹,人格性在他们看来一文不值。他们挂在嘴上 的义务和责任都只是谎言,他们的意志被浸泡在无聊和虚妄当中,缺乏坚实的精 神支柱,所以面对死亡之时,他们会被吓尿。   15、人格的尊严与生活的享受没有任何关系,很多时候英雄只是出于义务才 活着,而不是因为他对生活怀有丝毫的留恋。   16、所以司马迁惨遭宫刑受尽侮辱之后,还不立刻自杀的原因是上边第15条。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人本来就有一死, 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的却比鸿毛还轻,前者死的有意义,后者死 的无意义,两者的层次和境界不同。)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 不表于后世也。(我之所以忍受屈辱苟活于世,身陷恶臭牢狱之中却不肯结束自 己的生命,是因为我着急自己的志愿尚未达到,平平庸庸地死去,什么思想理念 都还没总结出来,没有一点精神遗产留给后世,太遗憾了。)   17、义务!你这崇高伟大的威名!(这两个感叹号挺突然的,但它们的确是 刻板冷静的康德吼出来的,如果译者邓晓芒先生没有翻译出错的话。) ◆              中医,西医                 ·一思·   中医是经验,医学是科学。经验当然有用,有时也符合科学,但常常会出错, 常常会误导人。经验告诉我们,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科学告诉我们, 地球围绕太阳转。靠经验,人类永远不能造出航天飞机,不能造出智能手机。一 样的道理,靠经验,永远也不能正确地诊断一种病,不能可靠地治好一种病,也 永远不能做一台成功的手术。都得靠科学,我们才能实现这些。   医学是严格的科学。像搞航天的,不会忽视物理学规律,不会忽视数学定律。 现代医学是建立在物理、化学和数学基础之上的。事关身体健康,就不可忽视生 理规律,生物化学规律。   在医学还不发达的年代,很多人,例如肖邦和莫扎特,三十几岁就死了。现 代人类,人均寿命愈来愈长(现在预期寿命(life expectancy),日本人是 83.7岁,中国人是76.1,排世界第53),是因为近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不是因为 中医中药的普及。   义和团练义和拳,说是刀枪不入。关云长、赵云当然也武功盖世,有万夫不 当之勇。但是遇到持枪的、飞机大炮的现代化武装部队,都会一败涂地。为什么? 因为武术是经验,枪炮基于科学。没有物理学、化学和数学,是做不出枪炮和战 机的,更不要说导弹了。没有科学,经验走不了多远。   最近网上和微信上传一个叫刘为民的西医说要取消西医。这就等于说,军队 把军舰,战机,导弹都取消,组建义和团保卫祖国一样荒谬。   现代医学,民间习惯上也称为西医,与传统医学(中国传统医学称为中医) 相对。大家都知道,西医医院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皮肤科、眼科等等。 可是西医学院学生却没有分这些科的。内科、外科、妇产科、耳鼻喉科、皮肤科 医生上医学院的时候,都是读的临床医学,全科。医学院学生不管他将来当哪科 的医生,都要学全身的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学全部 的内科、外科、妇产科、眼科、皮肤科、麻醉科还有放射科等等。为什么?因为 西医教育强调的一个基本原则:人体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为什么皮肤科医生要学妇产科?因为妊娠妇女有一些皮肤的症状。妊娠妇女 找皮肤科医生看病,皮肤科医生不但要懂皮肤的症状,而且要懂女性的解剖学、 女性周期内分泌学、妊娠生理和病理学,才会分辨这些。皮肤的症状是否与妊娠 有关?如果有关,怎么治疗。为什么脚科(足科,podiatrist)医生读医学院时 要学内科?糖尿病的一个重要症状是脚痛,脚皮肤损伤后很难愈合(俗称烂脚)。 脚科医生必须懂得糖代谢的生物化学,懂得血糖调节的生理学,糖尿病的病理学, 才会抓住关键去治疗糖尿病引起的烂脚。这里的关键,就是控制血糖。   还有一种病,叫脉管炎,会引起脚痛,脚皮肤损伤后很难愈合,烂脚。脚科 医生必须懂得心血管血流动力学、心血管调节的生理学、脉管炎的病理学诊断学, 才可以分辩病人的烂脚是糖尿病引起的还是脉管炎引起的,才会根据病因去治疗 烂脚。脉管炎引起的烂脚怎么治?扩张血管、戒烟。为甚么戒烟?因为很多研究 已经表明,抽烟引起血管内皮损伤,是导致脉管炎的重要原因。这就是西医脚科 医生如何治疗脚痛的。   “有机联系的整体”是一个哲学命题, 哲学不能用来治病。具体到医学,西 医不但主张,而且不断深入研究人体各个器官各种细胞是如何相互联系的。神经 系统,内分泌系统就是控制全身各个器官,联系全身各个器官的整体系统。还有 免疫系统、血液系统等等。各个器官系统相互联系的机制,信号传导的细胞和分 子机制,西医都有系统深入的研究。这些系统机制的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硕果 累累。结果是如上所述的,人均寿命愈来愈长。   刘为民说要取消西医,理由是西医为病人看病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注 重局部,忽略整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其实这只能代表他个人,说明刘某是 一个庸医,医学院没学好。他可能是文化大革命时上的医学院,上学时只顾批判 教授、批判形而上学机械唯物论了。因此现在还鹦哥学舌,搞大批判,没有正确 的医学科学思维,无法为病人好好治病。   前面我们已经看到,正规的西医脚科医生是如何抓住关键,精准治疗脚痛和 烂脚的。所以,要打假医生其实不难。为病人看病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注重 局部,忽略整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一定是假西医。   举个例子,高血压。一般人从表面看,高血压,医生就给吃降压药。头痛医 头,脚痛医脚,谁都可以当医生。其实高血压是有很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的。高 血压病常常没有症状,但是它增加心脏的负担。心脏将全身活动所需要的血液泵 出去的阻力就大,心脏本身需要的血液和氧就更多。这是基于物理学的血流动力 学,有成千上万的研究论文,研究血流动力学。高血压病人心脏的负担长期下去, 造成心肌损害、心血管损害、肾脏损害,进一步导致心肌梗塞、心脏功能衰竭、 肾功能衰竭。这是高血压的病理生理,同样有成千上万的研究者发表研究论文和 医书论述它。人的心血管有很复杂的调节系统,包括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使 得血液供应满足全身各种活动的需要。例如运动、去高原地区,睡眠等等。血压 是如何调节的,有成千上万的科学家研究它,发表研究论文。于是又有药理学家 研究如何用药物帮助血压调节,降低高血压病人的血压。例如正常人体内有一种 激素,叫血管紧张素,调节血管张力。于是药理学家就发明了一类药物,抑制产 生血管紧张素的酶。又发明了一类药物,阻断血管紧张素受体,用于降低血压。 因为抑制一种酶或阻断一种受体的药特异性很高,就是说单对降低血压有效,副 作用少。这就是科学。   还有很多科学家研究怎样测量血压,多高才是高血压病,多高就需要用药物 治疗,用了药是不是血压降低了,吃药降低了血压是不是就降低了心血管损害, 降低心肌梗塞,心脏功能衰竭。血压降到多低才能最有效地降低心血管损害,降 低心肌梗塞,心脏功能衰竭最后导致死亡的危险。这一切都有从基础医学原理的 研究到严格的临床双盲试验,证据明确充分,因果链环环相扣,证据相互印证。 这就是科学。说西医不懂人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实在只是刘 为民自己鼠目寸光,坐井观天而已。   受过医学科学训练的医生看高血压的病人,首先要搞清楚正确的诊断。自己 用正确的方法为病人量血压。为病人做各种检查看看是否有其他原因引起的高血 压,例如肾脏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确定是原发性高血压病,才开始吃降压 药治疗。过一段时间检查一次血压,看看是否把血压稳定在能最有效地降低心血 管损害,降低心肌梗塞,心脏功能衰竭的目标血压。如果没有控制好血压,就要 增加剂量,或者改药,配伍用药。目前常用的降压药有五类。医学对每一类的作 用原理和靶点都有很深入的研究。每一类如何有效,有什么副作用都是教科书或 药物手册上写得很明确的。上面提到,抑制合成血管紧张素的酶,阻断血管紧张 素受体的药就是其中两类。医生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调节用药,达到最好的治 疗效果而又副作用最少。谁说西医不根据病情调节用药来着?这个刘为民真是很 无知。   给高血压病人吃降压药,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抓住关键,精准治 疗,既治标又治本。有效地预防心肌梗塞、心脏功能衰竭、肾脏功能衰竭导致的 死亡。   一个合格的西医生,不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根据自己师傅或祖上的经验治 病,也不使用未经过严格检验的祖传秘方治病,而是根据建立在基础科学例如物 理化学数学之上的医学科学例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和临床医学例如诊断 学内科学外科学皮肤科学等等成千上万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加上自己的经验治 病。   过去中国人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很多人得了高血压,不知道,没有正确的 诊断,没有做控制血压的治疗。六十多岁就心肌梗塞,心脏功能衰竭而死亡。现 代人如果五十来岁被诊断高血压病,在医生的诊治下,控制血压,活到九十多岁。 这就是区别。虽然现在中医和西医都没有药可以根治原发性高血压病,长期吃降 压药有些不方便,可是这些人可以活得像健康人一样,可以有效地防止心肌梗塞、 心脏功能衰竭、肾脏功能衰竭,活到八十多甚至一百多岁。这就是科学,这就是 事实。刘为民口口声声说一切科学都以尊重事实为基础。可是,偏见比无知离真 理更远。刘为民是双料的,既无知又偏见。刘的提议,取消西医,中国卫生部一 定不予考虑。相反,会考虑吊销刘为民的行医执照。因为这个西医不打自招,只 见树木,不见森林;注重局部,忽略整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患同一种病的 病人不考虑病人病情和具体条件,全部用同一种药同一个剂量。他上医学院时没 学好,缺乏医学的基本知识。医生和病人们都会支持医疗监管机构吊销刘为民的 行医执照。   人最终总是会死的。中西医都没有发明长生不老药。除了一些从来不看医生, 或者只看传统中医的人,大多数人都是看了西医之后死的或者干脆就是死在西医 医院的。于是就说这些人都是西医西药害死的。可是,三十几岁死和八九十岁再 死,一样吗?越长命的人,看医生住医院的次数就越多。多少次治愈疾病,健康 快乐出院,刘视而不见。总有那么最后一次,活着进医院,不能活着出院的。这 个刘为民就说,病人一次次进医院,病却越来越重,医院赚够钱了,病人也害死 了。刘某真是很无赖。这就是这个史上最牛的西医刘为民的史上最牛的神逻辑。 怪不得中国这么多医闹,都是刘为民逻辑闹的。   这个刘为民说是德国留学,得过一些医学研究的奖。可能根本就是假的。很 可能是某些人写了这文章,随便安一个常见的名字,说是西医博士,还德国留学, 就更有些权威性。但是让你还查不到,无法打假,因为名为刘为民的人,中国有 成千上万。   笔者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其实不是为了打假刘为民,而是为了医学科普。为 了增进民众对现代医学,特别是医学与基础科学的关系的了解。不要被反科学、 反理性、无知加偏见的言论所误导。健康对于每一个人都是无价之宝。如果有人 相信不去看医生自己就没有病, 相信练习义和拳就可以刀枪不入,到头来害了自 己。医生和医学科学家进行科普,任重而道远。 【丝露集】∽∽∽∽∽∽∽∽∽∽∽∽∽∽∽∽∽∽∽∽∽∽∽∽∽∽∽∽∽∽ ◆             六爷之死               ·真妮·   趁着暑假的尾巴,我回了趟老家。历经十多个小时,终于到达了市区。慌里 慌张地赶到出站口,一眼便看到了佝偻着身子焦急地往里张望的父亲。父亲费力 地拖着我的行李箱,带我去找在站外等候多时的六爷。   为了接我,父亲和六爷没有来得及吃晚饭便火急火燎地出发了。从市区回村 子的道路年久失修,一路尽是坑坑洼洼。尽管六爷是开车的老手,一路上车子却 依旧颠簸得厉害,我只好一只手将身体撑起略微离开座位,另一只手则小心地托 着小腹以保护腹中刚满一月的宝宝。回家的道路,一片漆黑,少有光亮。到镇上 时已近夜里十一点,还好有家羊蹄店还亮着灯。父亲、六爷和我走进去,父亲点 了一份羊蹄和三份面条,我却一口也吃不下。我坐在一旁呆呆地看着父亲和六爷 津津有味地吃着肥腻的羊蹄,脑子里不停地纠结着父亲和六爷这些年居高不下的 血压,嘴上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终于到村子里了,已在村口等候多时的母亲一 把接过行李箱,熟练地跨过泥泞的小路带我们回家,六爷也径直大步流星地回家 了。   第二天下午,父亲和母亲去六爷家唠嗑,我也跟着去了。六爷和六奶送宝儿 上学去了,还没回来,只有六爷家的大儿媳在家。我们四个人围成一桌,有一搭 没一搭地瞎唠着。正聊着,二叔慌慌张张地跑了进来,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六 爷出事了,出车祸了,人没了。”大婶子、母亲和我一下子愣在那里不知所措。 我的心扑通扑通跳得厉害,脑瓜里似乎有几只苍蝇在嗡嗡嗡嗡转个不停。父亲眉 头紧锁,盯着二叔的眼睛,问道:“死了?确定死了?有没有送医院?”二叔答 道说:“救护车上的医生确定六爷没了呼吸,直接盖上了白布。六奶严重骨折, 已经给救护车拉走了。”我们也慢慢回过神来,父亲继续问道:“谁的责任?肇 事者跑了没?”二叔缓缓地坐在椅子上,深深地叹了口气道:“哎,一老头子给 孙子把尿,把老年代步车停在了路边,六爷开着电动三轮直接撞到人家车上,人 家一点责任都没有啊。”大婶子在一旁叹了口气,“哎,老大和老二刚走,去北 京打工了,估计现在刚到北京。”“赶紧让他们俩都回来吧,也给老三打个电话, 让老三也赶过来吧。”父亲有气无力地说道。   才一个下午,村子里就炸开了锅。街头巷尾,老老少少,家家都在议论着六 爷没了的事情。有人说,前些日子,六爷在县城也出过一次车祸,刚了结掉,现 在又出车祸了,两次都是硬生生地往人家车上撞,一定是鬼上身了。有人说,本 来是大儿媳送宝儿上学的,可宝儿今儿个偏要六爷送,你说邪乎不邪乎,这都是 命啊。还有人说,两次撞到的都是没钱的主儿,一毛钱也捞不着,要是撞到有钱 的主儿,好歹也能赚回殡葬钱,六爷死得太不值当了。   刚回到家里,父亲的手机便叽里呱啦地叫起来了。刚挂掉一个电话,另一个 电话又打了进来,没完没了。原来是镇上的几家饭馆和殡仪店听到消息后赶着争 抢生意。按照村里的风俗,家家户户都会为死者家属送去红包。作为回馈,死者 家属会在饭馆里摆上几桌宴席,请村里的男女老少大吃一顿。虽然国家明令禁止 土葬以保护耕地,这些年村子里去世的人却依旧实行土葬。俗话说,天高皇帝远。 因为地处偏僻的小山沟,村里去世的人个个都是光明正大、风风光光、热热闹闹 地土葬。六爷也不例外,所以宴请宾客、棺材和哭灵都是必不可少的。父亲夹在 几家饭馆和殡仪店中间左右为难,只好将事情暂且搁置下来,等六爷家的两个儿 子和一个女儿回来后再商量。   后来,听父亲讲,六爷家也乱成了一锅粥。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为六爷丧葬 的事情,吵得不可开交。大儿子主张风光大办,请上戏班子大唱三天,再买上一 堆烟花爆竹崩掉霉运。二儿子手头拮据,主张一切从简,烟花爆竹和戏班子都不 要,嚷嚷着谁愿意办谁拿钱,反正自己一毛不出。小女儿则没有主意,呆在一旁 看着两个哥哥吵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最后,二叔实在看不下去了,撂下一句 话愤愤地离开了:死人的事情是做给活人看的,究竟是做给谁看,究竟要怎么做 给人家看,只有你们自己心里最清楚了,你们自己好好掂量掂量吧。   再后来,丧事如期举办,村里哭声震天。母亲说,去看看吧。我不大情愿地 跟在后面,心里叨叨着:人死不是应该火葬然后默默怀念么,何必如此大动干戈、 多花冤枉钱呢。来到六爷家,两个金黄色的大充气狮子飘在门两侧,火红的棺材 赫然停在门口的马路上,一个戏子模样的女人在棺材前带着哭腔唱着六爷生前的 辛酸悲苦,棺材两边跪着披麻戴孝、哭作一团的儿女子孙,棺材一旁还设置了加 高的看台供村里及邻村的人看热闹。回想着六爷生前的是是非非,我的眼泪也开 始在眼眶里转悠。回头看母亲,眼泪已经开始在她满是皱纹的脸上肆意纵横了。   转过身,看到发小在自家门口坐着,我便径直走到她家去,借此缓解心中的 难受。刚坐下,就听到二叔以洪亮的声音开始念悼词:“……六爷的一生是幸福 的一生,是潇洒的一生……”发小的母亲,也就是我的四奶奶,在一旁带着哭腔 感叹:“你六爷一生确实潇洒,他为人豁达,很少与人红脸,酷爱打牌看戏,每 天都乐呵呵的,可惜去得太早了。”我在一旁默默点头。再后来依旧是声声震天 的哭灵,四奶奶大概是听烦了,跟发小和我叨叨道:“听着真难受,你六爷也就 再在外面嘚瑟一个半天,晚上就进到老坟头里再也出不来了。”我呆在一旁默不 作声,眼泪却开始噼里啪啦地往外掉。 ◆           一个弱势孩子的四地经历                ·qt1·   我家老二出生在英国,一周岁时回到中国。他随我在泰安呆了几年,其中又 随爷爷奶奶在我老家招远住过几个月,最后一起来到挪威。在中国期间,老二体 弱多病。大概弱者眼中更能见到人情冷暖。以下是从我这个大人眼里看他曾经待 过的这几个地方的感受。   爱丁堡   领导怀上老二本来是一个意外。那时候臭名昭著的计划生育在国内仍然搞得 昏天黑地,尤其在山东。我那时还在英国,觉得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然而这事把 我的岳父岳母大人吓得不轻,坚持要把孩子做掉。他们知道和我说不上什么话, 于是给女儿很大的压力。压力自然而然传递到我这里,让我一度也产生了动摇。   在欧洲有过生产经历的都知道此间对孕妇各种无微不至的照顾,比如midwife 的制度性家访,各种产前检查。第一次产前检查,当我看到小家伙扑腾跳动的心 脏,我便下了决心,无论如何要将这个孩子生下来。而今这个决定在我家显得越 来越正确,老大有了玩伴,家里面也平添很多美好的回忆。   这里还有个小插曲,生了老二后一年,我还在英国工作。那时我是否回国工 作还不一定呢。然而我的岳父母为我们四处打听这个“超生”的孩子回国怎么办。 我有心不理,但是抵挡不住他们通过领导传递过来的焦虑。最后联系到一位山东 省计划生育办的一位,他暗示我可以帮我活动。从此我便断绝了一切与他们的互 动。   在英国关于我家老二有两个经验还留着不少印象。第一个是在医院第一次产 前检查,我随口问了一句是男是女。这在英国似乎也不是什么禁忌。我家老大是 男孩,我自然也希望下一个是个女孩。结果检查的那位闭口不语。我想不告诉便 不告诉吧,后面留个惊喜也好。   然而随后我无意瞟见检查报告上有这样一句:The father is eager to know the child's sex。我当时感觉很不舒服,觉得这是一种歧视。后来同样有 英国经历的网友提示,问性别在英国的确不是大问题。写完这篇文章的第二天, 我问过领导,医院在怀孕六个月的时候就告诉了我们是男孩。老婆非常失望,所 以印象深刻。我早把这事情忘得一干二净,可见我根本不那么在乎性别。所以这 个应该不算不好的经验。至于我当时感觉不好,大约是弱势群体思维作祟。   第二个是生老二那天碰上的两个助产士是俩生手,两个小时中老婆遭了好大 的罪。这也导致了领导对英国的医生整体有了偏见。   不过整体来说,英国的全民保健系统在世界上仍然独树一帜,是成功的典范 之一。从业医生的平均素质很高。挪威的系统与英国的几乎一样。我在英国的时 候和医生打交道很少,现在我在挪威每年都要访问一两次医生,受益很多。   老二在英国的这一年白白胖胖,很是健康活泼。然而在产后的检查中,医生 怀疑他眼睛有问题。先后在家庭医生和儿童医院检查了几次,为此我还在爱丁堡 市中心吃了一张停车罚单。最后也没有什么结论。一年后我们全家回国,也就忘 了这事儿。事后看这是我们做父母的失误之一。   泰安·之一   刚回国的那一年,老二可把我们给累惨了。他每两周就发一次烧。我们于是 经常奔波于医院。开始我们将这个归罪于国内环境的脏乱差,后来才知道这是由 于过敏引起的。过敏导致鼻塞,迫使孩子用嘴喘气,脏东西进入气管和肺,引发 了肺炎和发烧症状。我们的无知最终导致孩子的哮喘发作。之后对症治疗后孩子 发烧的次数便越来越少了。   其实过敏这种生理缺陷只要对待正确也不是那么大的问题,大多数人每年只 需要几十块钱的药或者药水就可以解决问题。而过敏体质的人在中国人群中比例 恐怕也很大。很遗憾的是,大部分中国人的过敏被当作感冒来治了。由此可见大 部分的中国医生的素质并不是那么高。   类似的,若哪位在公共场合出现急症碰到掐人中的,不论施救的是医生还是 个人,患者自求多福吧。类似的还有癫痫发作被往嘴里塞手指头的。在挪威,每 个中小学生都受过很多遍 CPR 等急救训练。国民素质的提高其实在很多方面。   过敏这一关算是大致过去,然而关坎不止这一座。三岁时,老二进了幼儿园。 我的孩子脑子自然是够用的,然而不知为什么幼儿园的老师似乎并不待见他。据 老师说是老二在课堂上不好好听讲,喜欢自己玩自己的。老师当时没说那时老二 下了课之后会自己跑到黑板跟前看。   等我们意识过来孩子的眼睛真有问题至少在一年以后。原来孩子那时候根本 看不清黑板上写的是什么,他那时的小脑袋瓜里面大约一直在奇怪别人究竟在讨 论什么。老师则因为她说的问题老二没反应就以为他笨而嫌弃他,诠释了忝为人 师。据说在西方常有报道的诵读困难症在中国很罕见,大约这样的中国人大都被 当作笨蛋给忽略了。   最初给我家老二配的眼镜很是笨重,我们还担心他不愿意戴。然而他戴上后 就不肯摘下来。他眼中的世界从此不同。   招远   在国内时,老二还在招远同爷爷奶奶住过一段时间。泰安离招远其实很远, 或者具体说来,招远,顾名思义就是离哪里都远。这样我爸妈见孙子就不那么方 便。于是我和领导就把老二送回去了几个月。先前老大也曾经和爷爷奶奶住过一 段时间的。   那时老二已经戴上了眼镜,我父母也把他送到了附近比较好的幼儿园。然而 之后老二经常哭着回来。原来中国虽然近视眼多,但是幼儿园里面戴眼镜的毕竟 罕见。孩子们觉得好玩,经常把老二的眼镜抢去,互相丢着玩。从这里看,中国 的地方越是偏远便越弱肉强食得厉害。这样的事情给我家老二的心理造成阴影, 很长时间都不愿跟人说话。   这几个月说来不长,对我家老二或许是相当艰难的一段。   奥斯陆   我们在挪威住过两个地方。最先一个是奥斯,也是我工作的地方。可惜我的 住址差了一条街道。孩子们在街道这边,按片划要到这个郡最小的小学去。由于 人少,这个小学很夸张地把一至四年级放在一个班。挪威的教育在欧洲排名其实 很靠后,这个学校感觉要更落后一些。另外我家领导的业务通常也在城里,综合 起来,我牺牲了一下自己,举家搬到了奥斯陆。奥斯陆的小学明显好多了。   我家老大向来强势,到哪里总能影响一批人。老二大约是因经历的缘故,总 是自己一个人玩,虽然从后来的表现来看,他也是渴望交朋友。由于表现不合群, 以至于老师们往往要格外花些精力来注意他。直到老二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参加 了一次学校的才艺比赛,他的一首钢琴曲把他的老师都弹哭了。这倒不完全是因 为他琴弹得是那么的好,还是因为他与平时老师对他的印象的不同。我们做父母 的也很高兴。我们是因为一个本地老师真正为一个来自遥远国度的孩子的进步高 兴而高兴。   来挪威前老大刚上四年级,然而他经常每天做作业到晚上十点。挪威的课业 相对轻松很多。我自己喜欢打羽毛球,我就带他们一起打。平时我们晚上在俱乐 部训练,周末时但凡有能参加的比赛,我们爷仨就一起去。挪威严禁给十三岁以 下的孩子们排名。但体育运动不管是否排名都很直接。运动不仅强健了他们的体 魄,在羽毛球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对他们个人也是历练。至少拿羽毛球运动做对比, 很多道理很容易跟他们讲明白。孩子们也比我进步快,老大现在让我十分我都打 不过,而老二已经在较他哥更早的年龄段打败我了。   泰安·之二   我初来挪威时,老二还到没上小学的年龄。我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中文还 是需要有一定水平的。领导也同意。于是我们把老二又送回了泰安,交给他姥姥 看管,让他上了半年的小学一年级。   然而老二小时候身体弱,经历差,就是不愿意学。姥姥很上心,软硬兼施, 他终于肯下些功夫了。然而问题再一次出现在老师身上。国内的小学生入学之前 就已经认识很多汉字了,我家老二几乎就是个白丁,大字不识几个。每次小测验 老二总是不及格。这自然在新老师那里成了蠢的证据。老师自然不会给蠢孩子多 少好脸。快回挪威的时候,在姥姥的督促下,老二终于考了一次八十多分。然而 那位老师居然认定老二是抄袭的,还动手打了他。这让我家老二的小小心灵又一 次受到伤害。   想来这种粗暴教育也是山东这个所谓圣贤之乡的特色吧。我读高中的时候就 没少挨班主任的打。好在我的老师只打男生,不打女生。我同级的另外一位王姓 班主任经常把女生拖出来,大庭广众地拳打脚踢。这样的事情讲给我有的本科同 学听,他们都觉得不可思议。然而这是事实,而这事实似乎仍在延续。   ◆                诗八首                ·池沫树·    山岗上的几本书   不能认为它是一种风景   正如一个人徘徊在   夕光下的独木桥   那田野的无限和蟋蟀长鸣的死亡   是一次勇敢而晦暗的象征   石头脱离泥土的碎落   局部的死亡与再生   一本书,或几本   静静地躺在大地之秋   应和着金色的阳光   花朵和枯草   承受着某种悲哀 2003。4。4    卡内蒂或持续的感情   在刀子的锋口你吻下了血液   黑暗里寻找一个或者更多的出口   它们必然通向四面八方   它们打开生活之门或者自动关闭   从一个陋室进入另一个陋室   从一座城市寻找另一座   通往理想的境界。岩石   的秘密里不能敲碎,像   幽深的古井或者房内的主人   不能惊醒   如果你的病能治好,应该   感谢上帝。拯救个人   的精神苦狱,一直以来   都无法摆脱。你垂下的手臂   绝望而孤独——   仍然是一扇尚未开启的门   逝去的在你脑海,动荡   而又平静,有如梦中一棵   开花的树抖落的火花   沿着脚印的道路,生长出   紫色的青苔 2002。9。4   注:卡内蒂,英籍德语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厕所在雨中 它必须隔离于其它建筑 以便,更好的称呼其名。 它必须在我们视线所及之处 必须独处于大地 必须以其独特的相貌 展现于世人,以便 更好的认出其所以然。 而我们,我们行人匆匆 肮脏包裹其里,人人如此。 厕所在雨中,变为 雨中的厕所,需要抒情 雨中的厕所,在雨中 变得孤寂,但 没有哭泣。做到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叙述:一个人走入雨中的厕所 痛快地排泄,之外 万物生长,烦恼与他无关。 雨中的厕所,在雨中 适得其所。    白鸟   这时也有一只白鸟在黑夜的浪尖上翻飞   它似乎要从浪涛中觅得什么   从天空垂下的纱幕,直落到海底鱼儿活动的街上   来往是灯火辉煌,并不嘈杂   海面仍是光汹浪涌涌,涨如逼迫着天盖   只有白鸟,整个海上的一星亮点   如火在跳动,如银色的珠弹跳却不落入海底   或在某夜,一条火红的蛇飞入海底   惊起千层浪,万丈光芒   但是那只白鸟——   当你转身,耳后却传来了一声清脆的叫声   仿佛划破了夏日的黎明 2000。6。4    小烦恼   宫殿的砖瓦下,压着一块碎片。   读不出一个词,手捂着胸口   学会歌唱。一只夜莺   用翅膀遮着嘴唇。   滑过蓝色天空的飞翔   在书画里,橙红色的弧线记忆。   梦。童年。青果落地。   还没等到秋天,旷野   白云,日渐干涸。   用手掌梳头,沥过千山万水。   家具里,一只木梳子。   荡漾着一个词:她。   岁月的庭院,微雨。   (多么影响心情   他们面朝微笑,你却使我难过。)   折断一根小树枝,身体内的骨头。   将一颗石子扔入河中。   抽烟感到头痛。饮食不佳   有点咳嗽。一张地图   缩小到身体的范围。此刻。 2005。9。20    衣柜   两扇门打开   两扇门关闭,是我的生活。   我的胃又大又小,装着几个人的世界。   我思考,折叠,我歌唱,五颜六色   我屏住呼吸,分类摆放   是我的工作。   每个人心中有个小小的秘密   我也是。见证过一个人的成长   一块尿布到一本大学证书。   偶尔,为一个存折我咬紧牙   为了一个母亲。曾经的少妇   两个孩子,和生活。   有人关照过我,我记得   我的皮肤有些开裂,骨额脆弱。   青春落满灰尘。我和母亲一同衰老。   孤独属于我,安分守纪。   为一个女人的内衣我红过脸。   在一次搬家中,我未挪动寸步   是别人遗忘了我,还是我放弃了自己   我守侯着一点点时间,守侯一位年老的太太   室内越来越暗,守住岁月的风……    智者   他经过广场   看到一位伟人的雕像   吓了一跳   因为伟人在向他招手   他走到雕像下   伟人仍然在向前招手   他走到雕像后   伟人还在向前方招手   他回头望向广场   黑压压地聚集着众多的人   有的没有了心,有的没有了脑袋   有的戴着面具,有的持着枪   如果,不是走到雕像后面   他也是其中的一员 2007.11.27    湖水   一颗石子损落于湖中   被路人贱踏的   没有足够的印迹。一片落叶   沿着白桦林,在风中坠于   湖水。那湖水   又是一年的干涸,彼湖水   更绝望。   “似乎要回到从前了”   年老的太太和她的儿子   散心又散步。   春夏的热情,同样   在冬季可见一斑。   在老人的眼里,慢慢   上涨的湖水,不停的荡漾。   (此时手机响)   而一去不复返的   不仅仅是时间。“应该学会   在水上踱步。”   (不知是谁,也能在   时间上舞蹈。   老人执意,要等到   傍晚回家)        【网里乾坤】∽∽∽∽∽∽∽∽∽∽∽∽∽∽∽∽∽∽∽∽∽∽∽∽∽∽∽∽∽ ◆            王安石故里考               ·商周·   在北宋,也就是王安石生活的那个年代,王安石的故里是没有任何争议的, 就是江西的临川。也因为这,王安石被称为临川先生。但在宋朝之后,临川的版 图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明朝正德七年(1512年),临川县东北境内的多个乡被划 给了当时新成立的东乡县。这种变化让王安石故里的定位成为了一个争议的话题: 在百度百科等网站里,王安石的故里被定义为东乡县的上池村;而在学术界,更 多的人认为临川盐步岭才是王安石的故乡;甚至在与东乡和临川相邻的金溪县, 还有人说王安石应该是那里月塘村的人。在名人故居成为了旅游资源的今天,这 种争议变得尤其激烈。一个例子就是在百度百科认定是王安石故里的东乡县上池 村,有两个相邻的自然村为争夺谁是正宗的“上池自然村”闹得不可开交,互为 仇敌。   无论这种争论是出于何种目的,争议的最终结果应该是还原出历史真相。王 安石一生著作颇丰,这些著作里不少的内容涉及了他个人的生活。通过对他的著 作的分析,应该能帮助对这一问题的考证。这一篇文章的目的,就是通过分析王 安石所写的诗来考证他的故里所在。王安石的诗有几个不同的版本,其中被认为 最严谨可靠的是南宋人李壁注解的版本。李壁是四川人,于1127年到1129年间在 抚州做官,期间对王安石的诗做了注解。为了确保注释的严谨, 李壁亲自访问 了不少在抚州的相关物证。所以这篇文章里所分析的诗都来自李壁注解的王安石 诗集。   在王安石的诗集里,涉及故乡的诗有三十多首。这些诗有些是他在故乡的时 候写的,另外一些则是在外地思念故乡的时候的作品。如果按是否有助于来判断 王安石故里在哪里的信息来分,可以分成三类了。第一类是写故乡风景名胜的, 包括《试茗泉》、《跃马泉》、《清风阁》、《射亭》、《为裴使君赋拟岘台》 和《寄题思轩》,这些诗说明王安石到这些地方游玩过,但对判断他的故里具体 位置帮助不大。第二类涉及了个人的生活信息,但这些信息不能帮助我们分析他 的故里的位置。这些诗包括《书陈祈兄弟屋壁》 、《到家》和 《泝栰》。第三 类就是提供了能帮助我们考证王安石故里信息的诗,所以我将对这一类进行详细 分析。   关于王安石,有几点事实是没有争议的。一是王安石的先祖是从山西太原迁 到临川盐步岭的。二是王安石出生在临江(现江西清江县),小时候一直跟随在 外为官的父亲王益在外生活(关于这一点,网上有人根据王安石比他的大弟王安 国大八岁这一事实,推测王安石的母亲没有跟随王益在外而是带着王安石留在临 川老家。这一推测有误,因为王安石还有两个妹妹)。三是王安石13岁那年因为 祖父去世才第一次返回家乡,并在家乡生活了三年,这也是他乡愁的基础;其后 他一生中也数次返回家乡探亲,但所停留的时间都不长。四是王安石的父母在王 益步入仕途后就一直在外生活,在故乡并无定居的房子。五是王安石罢相退休后 一直在南京生活,直到1086年去世。   所以,关于王安石故里的争论,最主要的是两个问题。第一是王安石的祖父 祖母是在哪里居住?第二是王安石在故乡(尤其是少年时的那三年)都在哪些地 方生活过?下面是我对王安石所写的诗分析后所给出的答案。为了方便,我把这 个结果按涉及王安石在故乡活动的三个地方来进行描述。   一:临川盐步岭   临川盐步岭(在古临川城、现抚州市内的邓家巷一带)是王安石祖先的居住 地,他的先祖从山西太原迁到这里。王安石在《过山即事》里表达思乡之情的时 候,就写到:……盐步庭闱眼欲穿……。   《过山即事》   却过兹山已九年,江湖身世只飘然。曲城丘墓心空折,盐步庭闱眼欲穿。   惨惨野云生陇底,萧萧饥马立风前。转多愁思摧华发,早晚轻舟上秀川。   李壁在这首诗里做了如下注解:“抚州盐步门,即公所居。余尝至其处,今 有祠堂。”这说明,抚州的盐步门是王安石的故居,而且后来在那里还建有纪念 他的祠堂。   另外,在王安石的另一首思念故乡的诗《杂咏四首之一》里,也清楚地表明 他的故里的位置。   《杂咏四首》之一   故畦抛汝水,新垄寄钟山。为问扬州月,何时照我还。   李壁在这首诗里做了如下注解:“抚州城下,临水汝水合流。”这里的汝水 就是其中的汝河。   所以,在上面两首诗表明,临川盐步门是王安石所思念的故乡。   下一个问题是临川的盐步门是否也就是王安石祖父祖母所居住的地方。这个 问题的答案可以从王安石第二次返回临川时所写的一首诗里得出答案。这首诗是 《忆昨诗示诸外弟》,其中有这么一句:“……还家上堂拜祖母,奉手出涕纵横 挥。出门信马向何许,城郭宛然相识稀。……”这里描写的是他回家探望祖母然 后出门的场面,其中提到了城郭。这说明,王安石的祖母当时居住在临川城里, 而不是乡下。所以,这一证据说明王安石的祖父祖母居住地是临川的盐步岭,而 不是东乡的上池村或者金溪的月塘村。   那么,王安石少年在故乡的时候,是否也居住在临川城里的盐步岭呢?这个 问题也可以从他的诗里找到答案。这首诗是他少年在故乡时写的,诗的名字的 《闲居遣兴》:   《闲居遣兴》   惨惨秋阴绿树昏,荒城高处闭柴门。愁消日月忘身世,静对溪山忆酒樽。   南去干戈何日解,东来馹骑此时奔。谁将天下安危事,一把诗书子细论。   这首诗说明王安石当时所居住的地方是荒城高处,临川盐步门符合这个特征。 李壁为这首诗做了这样的注解:“此必未去临川时作,公年少尚也。公故居在一 城之最高处,与余莪峰书堂相近。”所以,这首诗表明王安石年少的时候的确在 临川盐步门居住生活过。   同样表明王安石故居位置的还有他的另外一首诗《和张仲通忆锺陵二首》, 这里有一句“逸少池边有一丘……”。其中的逸少池指的是王羲之的洗墨池, 在当时的临川城里。李壁对这一句做了这样的注解:右军墨池在抚州州学,距公 居切近。这说明王安石的故居在王羲之墨池附近临川城内的一座山上,也正是盐 步岭的位置。   最后,王安石的其他诗里也能为他在临川城的生活提供支持。比如在《次韵 十四叔赐诗留别》里,他写到了和他的十四叔告别的场景。其中就有这样一句: “……穷冬追路出西津,得侍茫然两见春……”。按照李壁的注解,诗里的西津 在抚州城西四里。也就是说,王安石是和他的十四叔当时都是住在现在的临川城。 在另外一首诗《送刘和甫奉使江南》里,王安石写到送朋友刘和甫到抚州上任的 场景。里面有一句:“……无人敢效公荣酒,为我聊寻逸少池。……”这里再次 提到了逸少池,这也是王曾经在临川城里生活的证据。   结合上面几点来看,关于临川盐步岭和王安石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 结论:王安石的祖父祖母在这里居住,王安石本人在年少时也在这里住过。当然, 这不能说明临川盐步岭是当时王安石在故乡唯一的居住地。下面我将继续分析王 安石和另外两个地方的关系。   二:金溪柘冈-乌塘   尽管临川盐步岭是王安石祖父祖母居住的地方,而且王安石少年时也在那里 居住过,但在王安石诗中的乡愁里出现的最多的却是另外一个地方,这就是金溪 县的柘冈-乌塘一带。王安石以乌塘为题名写过两首诗,也以柘冈为题写过一首:   《乌塘》 (一)   地僻居人少,山稠伏兽多。怒狸朝搏雁,嚵虎夜窥骡。   篱落生孙竹,门庭上女萝。未应悲寂寞,六载一经过。   《乌塘》 (二)   乌塘渺渺绿平堤,堤上行人各有携。试问春风何处好,辛夷如雪柘冈西。   《柘冈》   万事纷纷只偶然,老来容易得新年;柘冈西路花如雪,回首春风最可怜。   从这三首诗来看,乌塘离柘冈很近,应该就在柘冈西边不远的地方。按照李 壁的注解,乌塘离在王家祖坟不远,柘冈吴家则是王安石的外公家。   王安石的母亲姓吴,来自金溪柘冈吴家的一个诗书之家。同时,王安石的夫 人吴琼也是来自这个村庄,小王安石三岁的她还是王安石的远房表妹。所以,柘 冈是王安石的外家加岳家,每次王安石回乡都会到这里来探望。也留下过几首与 之相应的诗,包括《忆昨诗示诸外弟》、《还自舅家书所感》和《过外弟饮》。 尤其是在《过外弟饮》里的一句:“……不知乌石冈边路,至老相寻得几 回。……”把他对这里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柘冈吴家在历史的变迁中已经不再存在,据考证它的原址应该是现在金溪县 陈坊镇城湖村一带。从王安石的诗来看,柘冈-乌塘一带的山野里有很多辛夷 (木兰)和踯躅(杜鹃的一种),这两种开花植物给王安石很深的印象,几乎成 了他的乡愁的代名词。比如,他在外地寄给舅家表弟的信里就这样写道:   《永济道中寄诸舅弟》   灯火匆匆出馆陶,回看永济日初高。似闻空舍鸟乌乐,更觉荒陂人马劳。   客路光阴真弃置,春风边塞只萧骚。辛夷树下乌塘尾,把手何时得汝曹。   不仅是给外家的亲戚,就是给他所有金溪的亲朋写诗的时候,他都会提到这 两种植物。比如在 《寄吴成之》里,就写有这样一句:“……辛夷屋角抟香雪, 踯躅冈头挽醉红。……”在《送黄吉父将赴南康官归金溪》里,也这样写道: “柘冈西路白云深,想子东归得重寻。亦见旧时红踯躅,为言春至每伤心。”在 另一首寄给黄吉甫的信里他描写了这样的场景:“……解鞍乌石江边坐,携手辛 夷树下行。……”另外,在送金溪的吴彦珍的诗《送彦珍》里,他同样提到了: “……柘冈定有辛夷发,亦见东风使我知。……”   关于对柘冈-乌塘一带的思念,除了出现在王安石送金溪亲友或者寄给金溪 亲友的信外,也出现在当他独自在外思乡的时候所写的诗里。比如,在南京作的 《题齐安寺山亭》里,就提到了踯躅、杨梅和远在故乡的乌塘。   《题齐安寺山亭》   此山无踯躅,故国有杨梅。怅望心常折,殷懃手自栽。   暮年逢火改,晴日对花开。万里乌塘路,春风自往来。   这样的例子还有他在南京时写的《杂咏六首》和《北山有怀》:   《杂咏六首》 之四   乌石岗边踯躅红,东岗柳色张春风。物华人意曾相值,永日留连草莽中。   《北山有怀》   香火因缘寄北山,主恩投老更人间。伤心踯躅冈头路,明日春风自往还。   所以,王安石这些诗表明,金溪的柘冈吴家是王安石的外婆家(这一点从 来没有争议)。他在少年的时候曾经在那里度过了一些非常美好的时光。   三:东乡驪塘   东乡县是1512年建立的,由相邻的五个县划地而建,其中主要的地域来自临 川。在王安石的诗里,出现有东乡地名的一共有三首。第一首是《初去临川》, 其中提到的长林和上坂都是现今东乡的地名。第二首提到东乡地名的诗是《再宿 金峰》,这首诗出现在诗集里对《初去临川》的注解里。这里的金峰指的是现在 东乡的金峰岭,为东乡县境内的最高峰。王安石给这首诗做了自序:“皇祐庚寅, 自临川如钱塘,过宿此。嘉祐戊辰,自番阳归临川,再宿金峰。”虽然这两首诗 里提到了几个东乡的地名,但诗里说的只是回乡时路过这几个地方,所以不能用 来说明王安石故里在东乡的证据。   而和王安石更有关的东乡地名是驪塘。在王安石的乡愁里,驪塘是一个非常 特别的地方,因为这里有过他少年时的梦想。驪塘只在王安石的诗中出现过一次, 这就是《送邓监薄(铸)南归》。   《送邓监薄(铸)南归》   不见驪塘路,茫然四十春。常为异乡客,每忆故时人。   水阅公三世,浮云我一身。濠梁送归处,握手但悲辛。   李壁为这首诗做了如下注解:“邓名铸,公之故人,自临川至金陵省公,留 愈月。公做此诗送之。又录杂诗一卷与邓,时元丰六年秋也。邓,临川人。骊塘 在抚州,邓家有刻石,‘茫’作‘芒’字。”根据李壁的注解,我们知道这首诗 写于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王安石在家乡的一位老友邓监薄到南京看望了王 安石。邓铸做过监薄这一官职,所以也被称呼成邓监薄。邓监薄是临川邓家巷人, 盐步岭就是在邓家巷附近,也就是说他和王安石小时候一同住在临川城。   王安石送诗给邓监薄的事,南宋著名的诗人陆游也有记录(注:陆游的祖父 陆佃是王安石的学生)。陆游在《诗话辑录》里有如下记载:“荆公手书诗一卷, 前六首赠黄庆基,后七首赠邓铸,石刻皆在临川。淳熙七年七月十七日,陆某谨 题。”陆游的这个记录说明,王安石除了临时做了《送邓监薄(铸)南归》给邓 铸,同时还送给了他六首杂诗,并让他转送给黄庆基另外六首诗。而这些诗后来 都在临川被刻碑保存。那么这些石刻都保存在哪里呢?   根据李壁的注解《送邓监薄(铸)南归》这首诗的石刻就在临川邓家,就是 现在的抚州市区的邓家巷。而送给邓铸的其它六首诗的石刻,以及送给黄庆基的 另外六首诗的石刻是保存在哪里?史料没有给出明确的记录。   根据明弘治年间(东乡建县之前)的抚州府志,在驪塘(当时还属于临川, 现在属于东乡)有王安石六首诗的石刻。 抚州府志对这组诗有如下注解: 荆公 亲手手书的六首诗石刻于驪塘。这组保存在驪塘六首诗,其内容就是李壁注解的 荆公诗文集里的《归庵》 、《自定林过西庵》、《随意》、《散策》、《南浦》 和《春日晚行》。从这六首诗的内容来看,它们描述的是王安石退休在南京的生 活。所以,它们很可能就是当时王安石抄录送给邓监薄的诗,可能是送给邓的六 首,也可能是让邓转送给黄庆基的另外六首。而这把者六首诗的石刻存放在驪塘, 不是存放在临川的盐步岭,这应该是王安石自己的意愿。   那么为什么王安石会让人把这六首诗的石刻放到驪塘呢,驪塘和王安石又是 是么关系呢?古人在写送人或寄友人的诗中,里面提到的地名一般是能把双方联 系起来的地方。比如王安石在写给金溪亲友的诗里,他会写到乌塘、柘冈;在写 给去临川城内的友人,他就提及了在城内的王羲之墨池。所以,我们可以判断, 驪塘是联系王安石和邓监薄友情的地方。   上面提到王安石和邓监薄当时都是住在临川城内,但为什么王安石却把联系 他们友情的地点设在了现在的东乡的驪塘呢?为了更好地解答这个疑问,我们再 来分析一下他们之间的友谊。像李壁注解中提到的,邓监薄那一年从家乡去南京 看望王安石,并在南京住了一个多月。王安石在送他回故乡的时候,不仅写了这 首诗,而且还亲自手抄了一卷杂诗送给了邓监薄,这说明他们两人的关系非同一 般。这种小时候建立起并到老还能维持到如此水平的友谊,绝不是一面之缘或者 几天内能培养出来的,而是长期接触而产生的友谊。考虑到驪塘不是王安石的祖 父家,也不是他的外婆家,那么并非亲戚的他们是什么关系才会有如此深厚的友 谊呢?   最合适的推测是:他们是同学,而驪塘是他们一起上学的地方。   这当然只是一个推测,我们需要证明。在进一步证明之前,我们先回到诗的 “……茫然四十春……”这一句。这句话说明王安石上一次到驪塘是四十年前, 也就1043年。这一年王安石刚刚步入仕途,第二次返回故乡。这回故乡探亲,王 安石写有两首诗。一首是前面提到过的《忆昨诗示诸外弟》。在这首诗里他提到 了到临川城老家看望祖母以及到金溪柘冈吴家看望舅舅的场景,但却没有提到驪 塘或者其它什么地方。王安石这次回家写的另外一首诗是《鲍公水》,这首诗不 太被人提及。让我们来看看这首诗:   《鲍公水》   村南鲍公山,山北鲍公水。高穴逗远源,泠泠落山嘴。玉色与饴味,不可他 味比。   竹树四蒙密,翠藤相披靡。漫郎昔少年,幽居得之此。临窥若有遇,爱叹无 时已。   浮名未污染,永矢终焉尔。奈何中弃入长安,十载风载化旧颜。欢嚣满耳不 可洗,此水泠泠空在山。   李壁给这首诗做了如下注解:“水在临川,鲍公不知为何人。”所以,这首 诗描述的应该是当时临川的某个地方,这个地方是一个村庄,村南有鲍公山和鲍 公水。显然,这里不是临川城。从这里的“竹树四蒙密,翠藤相披靡”的风景来 看,也不是满山辛夷和踯躅的柘冈。诗里的漫郎指的是王安石自己,说他少年曾 幽居于此。幽居这两个字说明他不是到这里来做客,或者来游玩,而是在这里长 住。再看后面的“浮名未污染,永矢终焉尔”这一句说的是那时年少是还没有功 名观念的时候,他曾经希望到这里来住一辈子。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因为 即使对于在临川的祖父家和他比较喜欢的金溪外婆家,他都没有说过这样的的想 法。接下来后面两句:“……奈何中弃入长安,十载风载化旧颜。欢嚣满耳不可 洗,此水泠泠空在山。”写的是不得不在十六岁时随父亲王益去京城的事情,以 及因此这个少时的梦想就没有实现的遗憾。   所以,这首诗里描绘的一个地方是王安石少年时长住过而且很喜欢的地方, 但这个地方既不是他的祖父家也不是他的外婆家。那么对于年少尚在求学阶段的 王安石,这会是什么地方呢?最合理的推测就是:这是少年王安石求学的地方。   如果我们把上面两点结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这样的推测:王安石和邓监 薄是少年时的同学,他们一起读书的地方是在一个有鲍公山和鲍公水的山村,这 个地方就是驪塘。   这当然还是推测,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证明。   幸运的是,在王安石的诗集里,我们为这个推测找到了证据。这就是一首他 在临终前几个月写下的一首《寄友人》的诗。   《寄友人三首》   一   万里书归说我愁,知君不忘北城幽。一篇封禅才难学,三亩蓬蒿势易求。   欲与山僧论地券,愿为邻舍事田畴。应须急作南征计,漠北风沙不可留。   二   水边幽树忆同攀,曾约移居向此间。欲语林塘迷旧径,却随车马入他山。   飞花著地容难冶,鸣鸟窥人意转闲。物色可歌春不返,相思空复惨朱颜。   三   一别三年各一方,此身漂荡只殊乡。看沙更觉蓬莱浅,数日空惊霹雳忙。   渺渺水波低赤岸,蒙蒙云气淡扶桑。登临旧兴无多在,但有浮槎意未忘。   李壁对照这首诗做了这样的注解:“此诗必公已卜宅江宁,却怀临川旧钓游 之地。”也就是说这首诗是王安石罢相退休在南京度晚年时所作的一首诗。从字 面上我们能看出这首诗的大意来,这里说的是一位家乡的友人三年前到南京访问 过王安石,回到家乡后给王安石写过信,而这首诗算是王安石给这位友人的回信。   那么这位友人是谁?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邓监薄。这是文献里有记载的唯一从 家乡去南京看望过王安石的朋友。但考虑到王安石退休在南京住了近十年,来自 家乡访问的友人可能不止邓监薄一个。所以,确认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将帮助我们 解决这一疑问。关于这首诗的具体时间,李壁没有考证和做出注解。但这首诗本 身告诉了我们答案,因为诗中的“……欲与山僧论地券,愿为邻舍事田畴。……” 这句话。   让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王安石在南京居住的历史。熙宁十年(1077年),王 安石在南京城外买了一块地,建起了自己的家:半山园。然后一直在那里居住, 直到元丰七年(1084年)。那年王安石得了一场大病,病好之后,在那年秋天, 他向神宗皇帝写了一个奏折,就是想把自己的半山园捐给国家改建成寺庙。神宗 批准了他的申请,并下令在半山园建起了一个寺院,名字就叫报宁寺。   知道这段历史,我们就理解这句话的由来以及写这句话的年代了。这句话说 的是:王安石想要向报宁寺的僧人去要地卷(古时候卖地的凭证),然后回故乡 置田养老。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当时半山园是王安石主动捐的,之后清贫的王 安石就在南京城里租房住。这时候想要回家买田建房养老,那么就只能去向报宁 寺的僧人重新要钱了。当然王安石当时写这句话的认真程度并不是十分的,他应 该不至于在捐了房子之后又去要人家付钱。但这句话清楚地表明了这首诗的时间。 元丰七年递上去的奏折,从批准到建成寺庙应该需要一段时间。所以,这首诗应 该是写于之后的元丰八年(1085年)或者王安石去世的元佑元年(1086年)。 这样推算,那位友人到访的时间就是在元丰五年(1082年)或者元丰六年(1083 年)。而邓监薄正是在元丰六年(1083年)访问过王安石的,所以这位故乡的友 人应该很可能就是邓监薄。   在证明这首《寄友人》的诗中的友人很可能就是邓监薄之后,我们便可以用 这首诗的内容对王安石和邓监薄的关系做进一步考证。我们现在来看这首诗的之 二部分,其中第一句“水边幽树忆同攀,曾约移居向此间 ……”。这句话里写 明了他和邓监薄的关系,即是“同攀”。这里的同攀当然不是指一起登山的人, 而是另外的意思。攀在古汉语里的一个意思是指读书向上获取功名的过程,比如 古汉语中“攀桂”就是指应试得中的意思。所以这里的同攀,是指一起读书的人, 也就是同学。所以,这一点证明了王安石和邓监薄是同学的假设,而且他们读书 的地方应该是在驪塘。   让我们继续看接下来的几句。“……曾约移居向此间”说明:王安石和邓监 薄少年同学时曾相约以后移居到他们读书的这个地方来居住。这一点和王安石在 《鲍公水》里表达出的观点吻合,说明这个地方(驪塘)就是那个有鲍公山和鲍 公水的所在。然后接下来的一句“欲语林塘迷旧径,却随车马入他山。”表达的 意思是无奈后来人生轨迹发生了变化,遗憾让少时移居此地的梦想没有实现。这 个遗憾在此和他在《鲍公水》里表达的遗憾完全相同。   总之,这首《寄友人》诗里所记载的信息证明了上面的两个推测。我们可以 的到这样一个结论:王安石和邓监薄是少时的同学,他们就读的学堂在鲍公山旁 边,这个地方是东乡的驪塘。(临川民间有一种说法,认为王安石少时读书的地 方是在现临川县城东南方的灵谷峰上的榉林书院,并根据这个说法在灵谷峰上建 立了王安石读书台,但这个说法没有史料依据)。   那么驪塘在现在东乡的哪里呢?   王安石笔下的驪塘在现在的东乡县境内,根据史料的记载这一点毫无争议。 但在现在的东乡地图上,却没有了驪塘这个地名。那么古时候的驪塘现在的位置 是在东乡哪里呢?有人说是现在的东乡上池村一带,也有人说是现在东乡鲤鱼塘 村。但这些说法都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证据,甚至和史料相悖。还是让我们来看 看史料的记载。   在明朝弘治年间(当时东乡还没有建县)编修的《抚州府志》中提到过驪塘, 显示驪塘位于当时临川的长寿乡。明朝正德七年,东乡建县,原本是临川的长寿 乡被划归给东乡县。根据东乡建县后编修的第一本县志(《嘉靖东乡县志》)的 记载,东乡县的长寿乡有五个都,分别是一都、四都、五都、六都和七都。同时, 《嘉靖东乡县志》中“古迹”部分关于驪塘有如下记载:“荆公钓台,在五都驪 塘,云塘中有墩,荆公尝为钓台于其上。”另外,这本县志也同样记录有驪塘有 王安石六首诗的石刻的事情。所以,根据明朝出版的府志和县志,我们可以判定 驪塘在东乡长寿乡的五都。那么,当时的长寿乡的五都在今天的哪里呢?明朝的 东乡包括十个乡、三十二个都,共十二万人口。所以从地理面积上来说那时的乡 比现在的乡镇要大一些,而都更是远比现在的行政村要大。在康熙年间编修的 《抚州府志》里的“邑里志”对东乡长寿乡的五都有如下详细的描述:“小溪曰 石头,陂十一曰中陂、曰下陂、曰杨陂、曰胡陂、曰珠陂、曰石陂、曰严陂、曰 麻陂、曰交陂、曰大陂、曰丰陂,湖二曰桂、曰铁牛,塘一曰驪塘,有荆公亲笔 诗刻,桥三曰普庵、曰南辽、曰蛇陂。”虽然现在的东乡地图上已经找不到了驪 塘这一地名,但五都的一些其它地名还能找到,包括普庵桥、石头溪、南辽,它 们就在现在的孝岗镇和虎墟乡交界的一带。具体地说,就是在孝岗镇的河山村和 它的周围。   把驪塘定位在现在的东乡县孝岗镇河山村一带,那么就可以排除掉驪塘在今 天的上池村以及鲤鱼塘村的可能性。因为上池和鲤鱼塘都属于现在的黎墟镇,而 在明代又是属于东乡延寿乡。   驪塘在现在东乡县孝岗镇河山村一带应该是无疑了,那么驪塘的精确位置能 不能进一步确定呢?   从王安石的《寄友人三首》和《鲍公水》里,我们知道驪塘是一个有山有水、 幽静美丽的地方。尤其是在鲍公水里有这样的描述:“村南鲍公山,山北鲍公水。 高穴逗远源,泠泠落山嘴……”这里描述的是一个村南有山,山北有水的地方。 因为诗中提到了山嘴(在东乡和临川的方言里,山嘴是指山的一端),那么,这 座山就不可能是群山连绵中间的一个山峰,而是一座单独的山或者是群山中一端 的那座山峰。如果《鲍公水》里描述的的地方就是驪塘这个假设正确的话,那这 将为我们探寻驪塘现在的具体位置提供强有力的帮助。   在现在的河山村附近,只有东部一带有山。再看水,现在的东乡境内汝河 (也就是以前的三港水)从孝岗流过。根据《嘉靖东乡县志》,而在河山村就有 一条汝河的支流,这就是普安桥水。   关于普庵桥水,县志里是这样描述的:“普庵桥水出夷岭,历桃花峰下,过 礼坊,至普庵桥,下流至石狮脑与三港水合。”这里的桃花峰、礼坊、普庵桥以 及三港水都能在河山村一带找到,而且是自东向西排列。说明这是明朝时一条发 源于东部山脉向西流入汝河的河流。如果普庵桥水是鲍公水的话,那么驪塘的位 置就应该是在现在的上仕源自然村附近。   在进行长长的分析和考证之后,我要用一句简短的话来为这篇文章做一个结 论:临川盐步岭(现抚州城邓家巷一带)是王安石的祖父家,金溪柘冈-乌塘 (现金溪县陈坊镇城湖村一带)是王安石的外婆家,而东乡驪塘(现东乡县孝岗 镇上仕源村一带)是王安石少时读书的地方。就是以上三个地方,构成了王安石 乡愁里的故乡。 ◆          郑筱萸的十年祭          ·Goodhelper·   先从化学说起:   二甘醇是一种有名的容易误用导致人中毒死亡的化学剂。最早引起重视是八 十年前发生在美国的事件。当时人们服用二甘醇做溶剂制成的药剂后导致102人 中毒死亡。   甘油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害的化学剂,在外观和口感上与二甘醇无异。甘油普 遍用于液体药物如糖浆的制造。   二甘醇比甘油便宜许多。   再从二十年前说起:   上世纪九十年代,世界各国相继出现许多病人,尤其是儿童,服用止咳糖浆 后死亡的事件。1996年,仅海地一国就有近百儿童中毒死亡。美国FDA与其它国 家的有关机构开始对事件进行调查。他们发现,糖浆产于欧洲国家,但是他们使 用的甘油被查出含高比例的二甘醇。而这些“甘油”无一例外都是最初由中国购 进。   国际调查人员随即通过中国政府许可,前往生产有毒甘油的中国公司进行调 查。但是他们发现这些公司都已经关闭停产。调查无果而终。   鉴于这个事件,以及其它食品药品的混乱,中国于2003年成立了副部级的国 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郑筱萸先生被任命为首任局长。   由于中毒事件的始作俑者的中国公司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面对用二甘醇假 冒甘油的利润诱惑,一些公司又开始行贿包括郑筱萸在内的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 督管理局的决策层,重启图财害命之门。   海地中毒十年后,国际上再次出现大规模服用含有二甘醇的糖浆导致的病人 死亡事件。仅巴拿马小国一年就有至少四十多儿童死亡。国际调查的结果再次指 向中国。   迫于国际影响,郑筱萸先生被以贪污受贿罪处于死刑。   但是在起诉审判中,只字未提制药公司行贿郑筱萸先生的目的和后果。这是 一种有实际意义的考虑。公司自然不会是故意拿二甘醇去毒害外国人,他们的产 品自然有更大量的是卖向国内。如果真情披露,政府将难以面对一胎化政策下失 去孩子的千千万万父母们。   三鹿奶粉事件中的许多受害儿童的肾脏衰竭是不是也与服用含有二甘醇的糖 浆有关?便留下来无尽的考虑!   如果郑筱萸先生明知行贿公司用二甘醇去毒害病人,想必他也不会收下那要 命财的。问题出在,1996年的调查被营私舞弊的政府官员以“维护国家利益和国 家声誉”的幌子下隐藏了下来。可怜郑筱萸先生并不知道这当中的水深。 【网萃】∽∽∽∽∽∽∽∽∽∽∽∽∽∽∽∽∽∽∽∽∽∽∽∽∽∽∽∽∽∽∽ ◆     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点燃了巴尔扎克至死不渝的爱情                 ·郭为·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Honoré de Balzac,1799-1850),十九世纪法国 最伟大的小说家。如果说他是法国最伟大的作家有争议的话,大概唯有雨果能与 之并肩。雨果写小说,也写诗歌、剧本、政论,还作画。而巴尔扎克则一门心思 写小说,其多产远非多活了三十多年的雨果可比,世界上从古至今的小说家除大 仲马之外也都基本上只能望其项背。他所创作的《人间喜剧》(Comédie Humaine)共九十一部小说,写了两千四百多个人物,是人类文学史上罕见的文 学丰碑,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作家木心曾这样评论巴尔扎克:“法国小说家要论伟大,首推巴尔扎克。他 的整个人为文学所占有,被作品吸干。人类再也不会有巴尔扎克了。所幸我们已 经有他。”   巴尔扎克的创作的高潮始于1830年代初期,从此文思如滔滔洪水,澎湃恣肆。 以目不暇接的速度年年发表新作,年年引来文坛的阵阵轰动,读者年年都期待他 的新作问世。   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直至他去世,巴尔扎克的激情、灵感、素材都与一 位女子不无关系。他自己也承认,无论在他的感官世界里、现实生活里,还是在 他的小说天地里,这位女子如风随影。下面我们就来讲讲巴尔扎克和他的女人的 传奇故事。   云中谁寄锦书来   一切始于一封匿名的读者来信。1832年2月,巴尔扎克收到一封署名为“L' étrangère”的来信。这个法文字既可以译为“陌生人”也可以译为“外国人”。 而这两种含义恰恰符合来信人的双重身份。来信没有回邮地址,仅从邮戳上可以 看出是寄自乌克兰黑海之滨的敖德萨。显然来信人并不想巴尔扎克知道自己是谁, 也不想让他回信。而就是这样一封遮遮掩掩的信,却引发了巴尔扎克毕生的守候。 经过长达十七年的风风雨雨、焦灼的期盼、痛苦的等待,1850年,巴尔扎克最终 抱得美人归,“陌生人”成为巴尔扎克夫人。然而巴尔扎克还没有来得及享受一 下家庭的甜蜜,新婚五个月之后就离开人世。他用自己的笔写了一辈子的《人间 喜剧》,却用自己的生命写了一出人间悲剧。   由于原信不复存在,信中的具体文字已无法知悉。但从二人此后的书信往来 以及巴尔扎克对此事的各种反应来判断,我们可以大致揣摩到信中的核心内容。 来信人一直是巴尔扎克的忠实读者,当时她正在阅读作者的新作《驴皮记》(La Peau de Chagrin)。她感到这部新作有点玩世不恭,书中的女主人公弗多拉 (Foedora)描绘粗糙,没有灵魂,缺乏光彩,这与她印象中巴尔扎克书中对女 性的尊重大不相同。她怀疑作者是否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了某个女人的伤害,因此 心存恶意,才会在书中不再把女性形象描绘如往日美好。   于是她提笔给作者写了这封信,表达一位女性读者对自己所崇拜的作家的关 心,希望他一切均好。同时善意地责备作者不该偏离以往的风格,希望他能够恢 复她心目中的他。   巴尔扎克无疑见过形形色色的文学评论,也收到过众多的读者来信。而这封 来自远方的匿名信却让目光敏锐的他尤为感动。信中的知音般的直率诚恳以及女 人入微的关怀,如此地与众不同。由于来信没有回执地址,巴尔扎克苦于无法回 信表达谢意。但他一定要让来信人知道他是何等地在意,于是想出一个办法:在 一家能在东欧地区买到的法国报纸的分类广告栏里贴了一条广告,表示某月某日 收到了来自敖德萨的“陌生人”的来信,特此致谢。   巴尔扎克的用心如此良苦,赤心可鉴。但收信人是否发现了某天在某法国报 纸某版的某栏里的这样一条小广告,很值得怀疑。来信人也从未在书信中提到她 见到了这则广告。   也许巴尔扎克无需担心,有缘人终有缘。不久,“陌生人”的第二封信又到 了。   显然“陌生人”不同于一般的读者,巴尔扎克看重她的来信也是因为一眼看 穿了她的心机。第一封信是在试试自己的胆量,而第二封信在娟秀的字迹间爱慕 之情已经溢于言表。   巴尔扎克如获至宝,把第二封信保存下来,使我们今天能够读到这样的内容:   “您的心灵好像是位睿智的老人,亲爱的先生,但我听说您还很年轻。我希 望认识您,但又觉得没有必要这样做。因为我早已用我内心的直觉认识了您。我 在心里想象着您的形象,觉得哪天如果真的能见到您,我会惊呼:‘就是他!’ 从您的外表可能看不出您大脑中丰富的想象力。但如果您需要向世人展示您真实 的自我,您就是我心中想象的样子 ——一个熟知人类心灵的绝顶男人。……当 我捧起您的著作,我的心在颤抖。您知道一个女人的美德。爱情对于一个女人来 说就是天赐的礼物。我羡慕您具有观察一切细节的眼光,这使您能够读懂一个女 人的内心。”   但她坚持不会与巴尔扎克见面,也不会让他知道她的真实姓名。“对您来说, 我就是那个陌生人,而且会永远如此。(Pour vous, je suis L'étranger, et je le reserverai toute ma vie.)”   读这样的信,巴尔扎克已经不满足于在报纸上登个小广告表示谢意。他一定 要找到她,因为他的直觉告诉自己:这个知性女人属于他!   第三封信又来了。这次“陌生人”居然很快就推翻了自己的誓言,不再遮遮 掩掩,她把自己的真实姓名秉承相告。并且她希望得到他的回信,不是他直接寄 给她,而是请他人代转。因为,她是一位有夫之妇。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伊娃琳·汉斯卡(Eveline Hańska)出生于一个波兰贵族家庭。巴尔扎克 喜欢跟着她的家族习惯称呼她“Eve”。很显然,如果她是夏娃,他就自诩为 “亚当”。为了行文方便,下面我们就简称“汉斯卡”。   汉斯卡出生的月份和日子比较确定,但其年份在众多巴尔扎克传记以及汉斯 卡传记中有不同的说法。比较肯定的是在1801至1806年间。汉斯卡的侄女和其他 亲属说她出生于1801年,而巴尔扎克则说是1806年。两者似乎都存疑。1846年汉 斯卡曾为巴尔扎克怀孕流产。如果她出生于1801年,当时她已经45岁,怀孕似乎 已不大可能。巴尔扎克1806年的说法虽有人支持,但如果如此,汉斯卡1819年第 一次结婚时年仅十三岁,未免太小了一点。《波兰人物志》与《维基百科》的说 法是出生于1805年,算是比较官方的意见。这样她比巴尔扎克小六岁。   波兰的汉斯卡家族与俄国有很深的渊源,连俄国沙皇都知道他们。汉斯卡和 她的三个姐妹都相貌出众,尤其是她大姐卡罗莉娜从小就是远近闻名的美女,才 貌双全。然而当时波兰女孩子唯一的出路就是嫁人,而嫁人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哪 家更有钱。因此卡罗莉娜就嫁给了一个比她大34岁的地主。不出两年婚姻就宣告 破裂。随后她又变成众多男人疯抢的对象,追求者包括一位俄国将军、波兰大浪 漫主义诗人密茨凯维奇,甚至还有大名鼎鼎的俄国诗人普希金,以致沙皇对这位 风流女人颇有微词,下令当汉斯卡的姐妹们来圣彼得堡时要予以监视。   1819年,汉斯卡步大姐卡罗莉娜的后尘,十几岁时就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多岁 的波兰大地主汉斯基。汉斯基家拥有两万一千公顷土地、三千名农奴、三百多佣 人,可谓富甲一方。汉斯卡在婚后五年时间里一连生了五个孩子,但只有小女儿 安娜存活下来。汉斯基有抑郁症,巴尔扎克说他是“diable bleu”(蓝色魔鬼) 附体。他整天阴着脸,只想着如何剥削农民和巴结俄国沙皇。汉斯卡的生活孤独 乏味,远近连说话的人都没有,只有把大量无聊的时间投入阅读作为精神寄托。 东欧的女人以能够直接阅读法语原著作为有教养有格调的标志。汉斯卡通读了巴 尔扎克所有的作品。在那些现实主义的小说中,汉斯卡看到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 界,她因书中人物的快乐而快乐,为他们的悲伤而悲伤。她迷恋上这样一个伟大 的作家也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但她无意背叛自己的丈夫,从未向巴尔扎克抱怨过生活的不幸,从未说过丈 夫一句坏话。她只希望获得心灵的交流。   可巴尔扎克并不这样想。他从小的梦想就是:“être célèbre et être aimé”(to be famous and to be loved)。成名的目标已经唾手可得,得到真 爱是他目前未竟的追求。而他梦寐以求的是“une femme de classe supé rieure”(一位上等的女人)。他觉得名门贵族的汉斯卡是送上门来的天赐礼物。 他完全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他想全部占有这个女人,他不肯放弃等待这一刻的 出现。这一等,就是十几年的光阴荏苒。   一个从未谋面、远在异国他乡的有夫之妇,让大名鼎鼎的文豪神魂颠倒,有 点不可思议。为了能更好地理解箇中缘由,我们有必要先说说他生命中的其他女 人。   众里寻她千百度   巴尔扎克出生在一个并不和谐的家庭。父亲是个农民,母亲是巴黎小商贩的 女儿,二人相差三十二岁。巴尔扎克在婴儿时期就被送出去抚养。二十几岁时父 亲去世,母亲虽然一直活到白发人送黑发人,但母子的关系历来不很融洽。因此 巴尔扎克在与女人接触时,有一种对母性的本能追求。他最初发生的两次情愫, 对方一个比他大二十二岁,一个大十五岁。这二位都是贵族出身。   巴尔扎克向来对欧洲贵族心驰神往,与他的农民老爸心态一脉相承。巴尔扎 克家族原姓Balssa,他父亲改为Balzac,觉得这样听起来较有贵族味道。给儿子 起的名字Honoré也有些与众不同。巴尔扎克成人之后感到自己的名字Honoré Balzac的贵族气息还不够浓,于是在中间加了加了一个de:Honoré de Balzac。 法语中这个de是英语中of的意思,有些中世纪分封时代的贵族痕迹,意指某某地 方的谁谁谁。巴尔扎克真希望自己是个贵族,至少要攀上个贵族来改变命运。他 的每部小说里都是公侯伯子男一大堆。   巴尔扎克与居诺夫人(Laure Junot)结识于朋友的沙龙。居诺夫人虽说比 巴尔扎克大了十五岁,与他初次见面时已经年届四旬,但她风韵依然,优雅犹在。 居诺夫人的先夫曾是拿破仑麾下的一名军官。巴尔扎克有英雄情结,尤为崇拜拿 破仑。在自己的写字台上还摆着拿破仑的塑像。他说过:“拿破仑用剑未竟的事 业,我要用笔来完成。”他自信将成为“Napoleon littéraire”(文坛拿破 仑)。居诺夫人讲述起先夫的军旅生涯和拿破仑的生平,巴尔扎克听得津津有味。 巴尔扎克曾这样写道:“这个女人曾见过拿破仑还是孩子时的模样。她见过他如 何成长起来,如何发迹,如何扬名世界。她曾在天堂与上帝一起生活,我坐在她 旁边如同见到一位圣人。”巴尔扎克对拿破仑的崇拜以及对上流社会的向往可想 而知。   居诺夫人在丈夫去世之后,带着四个孩子,生活有些窘迫。于是她想写一些 东西赚些稿费。她不但写小说,写回忆录,还翻译葡萄牙文、意大利文和西班牙 文。这使只会说故事的巴尔扎克羡慕不已,二人成为文友。巴尔扎克在自办印刷 生意时还为居诺夫人出版过回忆录。他还常为她修改作品,并用自己的写作习惯 在居诺夫人的文本上不断加以修改。这让居诺夫人的出版商大为光火,给他写了 封措辞严厉的信,叫他少管别人的闲事。   巴尔扎克与居诺夫人惺惺相惜,二人有不少共同之处,除了文学的志向,还 有工作的勤奋、交友的热情、旅行的爱好、收藏的兴趣、生活细节的奢华品味等 等。连经济的窘迫都同病相怜。   在贵族遗孀居诺夫人的身上,巴尔扎克追寻到往日法兰西的金戈铁马,体味 到今日巴黎的衣香鬓影。他喜欢听她讲述过去,汲取很多写作素材,在众多作品 中都有居诺夫人的影子。她所描述的科西嘉岛的蔚蓝风情尤其令他神往,后来还 亲自到岛上亲身体验一番。   但巴尔扎克自己也不知道他与居诺夫人看不到结局的情缘能维持多久,与她 幽会时总有些偷偷摸摸,连他最亲近的妹妹都不让知道。   而居诺夫人对巴尔扎克则更多了一番依赖感。她与小情人在一起,彷佛抓住 了青春的尾巴。他的风流倜傥、他的才华横溢、他的热情开朗,样样都使她心动 不已。她觉得邂逅巴尔扎克是上天对她一生向善的最好报答。他是她对这个世界 最后希望。所以当巴尔扎克逐渐冷落她后,她满含心酸地在给他的信中写道: “上天向我保证你说的都是真话。千真万确,我会永远是你真正的朋友。…… 我亲爱的奥诺雷,每个人都在说你不再管我了,我说他们都是骗人。……你不 仅是我的朋友,而我最真诚最好的朋友。我在心底为你保持一份真爱,而这份真 爱像大自然一样永恒不变。……随信附上《凯瑟琳》,我的处女作。我把它给 你送去,也带给你一个朋友的一份真心。但愿接受它的也是一份真心!……想 到此我的心头就倍感压抑。也许我多虑了,但愿如此!”   这种直白的倾诉和近于哀求的语调,与汉斯卡的信形成强烈对比。汉斯卡无 疑更有心机,更自信。她时而挑逗,时而嗔怪,时而关切,半推半就,欲擒故纵, 欲说还休。这才是让巴尔扎克抓狂的女人。   居诺夫人在忧伤与贫病中于1838年去世的前几年,巴尔扎克把自己的小说 《被抛弃的女人》(La Femme abandonnée)献给她,算是对自己一段重要感情 的一个交代。也许巴尔扎克并无意,而这本小说的名字恰好对居诺夫人形成讽刺。   巴尔扎克的生命中另一个重要的女人是比他大二十二岁的伯尔尼夫人 (Laure de Berny)。   伯尔尼夫人的德裔父亲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御用乐师,母亲是王后的宫廷 女侍。国王和王后是她的教祖父和教祖母。她从小就是在凡尔赛宫里长大的。可 以说她是比居诺夫人更有渊源的贵族。十五岁时嫁给比他大二十岁的丈夫,婚后 一直不幸福。她家与巴尔扎克一家住得很近,他曾为她儿子做家教,在她家里亲 眼见到她在脾气古怪的丈夫面前的忍耐和克制,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同时伯尔 尼夫人也很喜欢这个很有头脑的年轻人。   1823年,巴尔扎克在信中第一次提到伯尔尼夫人,说她已经做祖母了,还要 把她的女儿许给他。但他对一举一动都散发出贵族气息的伯尔尼夫人更着迷。那 年他二十四岁,伯尔尼夫人四十六岁。   比起居诺夫人带着依赖感的热情,具有德国血统的伯尔尼夫人更多是给予巴 尔扎克冷静周到的关怀,使他感到和煦阳光般的温暖,那是从未在他生母那里得 到的。巴尔扎克对女性的观念与他在青春时期伯尔尼夫人给他的印象有很大关系。 在他的小说里有众多雍容华贵的成熟女人,这使得他赢得了一大批女性读者,包 括汉斯卡。   巴尔扎克后来在给汉斯卡的信中这样描述他与伯尔尼夫人的关系:“如果我 不这样说,我就是忘恩负义之人。从1823年到1833年,一位天使陪伴我度过最严 酷的挣扎时期。伯尔尼夫人虽然早已名花有主,就像天使般对待我。她是位母亲、 甜心、家庭成员、朋友和心灵伴侣。她塑造我这样的作家,她安慰了我这样的男 人,她培养了我的情趣。她像姐姐一样与我一起哭,一起笑。她每天都来看我, 她每天都消解我的忧愁,每天给我好梦。而且她还做得更多,因为,尽管她的金 钱掌握在她丈夫手里,她想出办法借给我四万五千法郎之多。我在1836把最后六 千法郎还上了,当然还包括百分之五的利息。但她只是直到最后几年她没有过去 那么富有了,才向我提起欠债的事。如果没有她我就死定了。她总是关心我是否 又好几天没有东西吃,然后以天使般的善心给我所有生活必需品。”   有传记作者说这是巴尔扎克向汉斯卡吹牛,或者他全无数字概念,实际上他 根本就没有付清欠债。他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一次伯尔尼夫人的老公来到 巴尔扎克的住处,说先生你该还钱了。巴尔扎克两手一摊,要钱没有,要命有一 条。但他又说:“您看我屋里有什么您喜欢的,就拿去抵债吧。”于是伯尔尼先 生就四处巡视一番,拿走了一座钟和一尊花仙子半身雕像。巴尔扎克有收藏爱好, 尤其对那尊雕像爱不释手,是一位朋友看他喜欢又没钱买就送给他的。如今只好 眼睁睁地看着人家抱走心爱之物。后来伯尔尼先生向他人吹嘘,说他家里的这件 艺术品值一千五百法郎。因此可以推断巴尔扎克用它抵掉了一千五百法郎债务。   伯尔尼夫人看巴尔扎克写作太辛苦,就鼓励他去做生意,一次次借钱给他。 他对伯尔尼夫人的欠债就是这样积累起来的。巴尔扎克全无经济头脑,每一次的 生意都赔个精光。每次失败后伯尔尼夫人就继续鼓励他,告诉他不要灰心,钱不 是问题。最后他开了一家印刷店,印了一些通俗小说,还为居诺夫人出了一本回 忆录。但最后一屋子书卖不出去,只好当废纸处理掉。按巴尔扎克自己的话 说:“Oui, j'ai été gaté par cet ange.(是的,我被那个天使惯坏了。)”   如果说伯尔尼夫人对巴尔扎克感情完全是无私的母爱,也不符合事实。她还 是有私情的,她嫉妒他与其他女人交往,尤其嫉妒那位居诺夫人。她知道他们二 人背着她暗通款曲。当然,居诺夫人对伯尔尼夫人的妒意更胜一筹,因为她知道 伯尔尼夫人有的是钱来拉拢巴尔扎克。   1832年,伯尔尼夫人给巴尔扎克写了一封信,要求中止他们的亲密的关系, 以后只做一般朋友。说再不明不白地继续下去只能对双方都造成伤害。巴尔扎克 的家庭对他与伯尔尼夫人的交往一向非常反感,要求他赶快找个富家女结婚。   巴尔扎克是伯尔尼夫人唯一推心置腹的朋友,常向他毫无保留地倾诉衷肠。 1934年巴尔扎克在给汉斯卡的信中说到伯尔尼夫人遭遇重大不幸,最大的痛苦只 对他一个人说。他说他不想在信中讲述她的不幸,因为他很难以文字表达,而且 这样使他的心情更坏。等到以后见面时再口头告诉她。至于伯尔尼夫人遭遇了何 种不幸,已无证可考。巴尔扎克在此后信中再未提起。巴尔扎克下次见到汉斯卡 时,是否向她提起伯尔尼夫人的遭遇,也不得而知,那已经是七年以后的事了。   1836年伯尔尼夫人去世时巴尔扎克正在意大利,未能看她最后一眼。只能在 匆匆返回之后,在伯尔尼夫人的墓前献上一束花。   伯尔尼夫人去世前正在读巴尔扎克1835年出版的小说《幽谷百合》(Le Lys dans la Vallée)。巴尔扎克自己承认,该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莫索夫夫人 (Henriette de Mortsauf)就是以伯尔尼夫人为原型,丈夫老朽又猥琐。但很 多汉斯卡的亲属都认为女主角身上有汉斯卡的影子。其实全天下女人的不幸都有 相似性。巴尔扎克在这部作品的扉页上献给汉斯卡或许别有用意。   巴尔扎克对伯尔尼夫人念念不忘,每次提到她都不吝赞美之词,使汉斯卡非 常嫉妒,颇有怨言。1835年巴尔扎克在信中劝说汉斯卡:“为何要对一位五十八 岁的女人耿耿于怀?她如同我的母亲,把我放在她心上保护我。不要嫉妒她吧。 她会为我们的幸福感到欣慰的。她是个天使,最崇高的那种。有地上的天使和天 上的天使,她是属于天上的。”   1833年,巴尔扎克在给妹妹的信中说到他与一位叫玛丽(Marie Du Fresnay) 的二十四岁有夫之妇有过一夜情,结果把人家肚子搞大了,不知如何收场,向他 最亲近的妹妹求救。妹妹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好等孩子生下来。于是1834年巴 尔扎克有了一位私生女,玛丽-卡罗琳(Marie-Caroline Du Fresnay)。这个巴 尔扎克唯一的孩子活了九十六岁,一直到下个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才去世。   巴尔扎克对玛丽很歉疚,于是在1839年《欧也妮·葛朗台》发行第二版时, 把这部他最重要的代表作题赠给她。但又不敢直接用她的名字,只好在扉页上简 单地写道:“To Maria”。   巴尔扎克还有求爱被拒的经历。他有个朋友是炮兵军官,喜爱文学,对巴尔 扎克很是欣赏,常邀巴尔扎克到家中来。他对巴尔扎克说:“我有三个女儿,随 你挑。”结果巴尔扎克挑了最漂亮的二女儿。巴尔扎克过去所有的女友全部是有 夫之妇,弄得他好像总在偷鸡摸狗。而这回炮兵军官的女儿是豆蔻年华的黄花闺 女,巴尔扎克准备堂堂正正谈一回恋爱。于是向她求婚。没想到小美女有眼不识 泰山,一口回绝。这也难怪。人家要的是显贵的白马王子,而巴尔扎克当时就是 一个穷得叮当响的文学青年。这是巴尔扎克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主动求婚,也是唯 一一次被人回绝。   当汉斯卡飘然而至走进巴尔扎克的世界,来得恰是时候,正是巴尔扎克感情 的空窗期。居诺夫人已经冷却,伯尔尼夫人关上了心扉,私生女不知如何善后, 向少女求婚又碰壁。这时他最需要有爱情的雨露来滋润他干旱的心田。从此一心 一意地爱着汉斯卡,再未与其他女人有任何瓜葛(至少巴尔扎克自己宣称如此)。 有传记作者这样评论巴尔扎克:“阅读他的作品的人,知道他有怎样的一个大脑; 阅读他的生命的人,知道他有怎样的一颗心。”他用对汉斯卡十七年不灭的爱情 火焰,证实了此言不虚。   1850年,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三天前,我迎娶了我一生中唯一爱过的 女人。”就这样一句话,将他往日全部的风流韵事都一笔勾销。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在找到真爱之后的第二年,巴尔扎克就迎来了创作的第一次高峰,1833年代 表作之一《欧也妮·葛朗台》(Eugénie Grandet)出版。在小说付印之前,巴 尔扎克要汉斯卡成为第一位读者,冒着手稿丢失的风险把整部作品寄给远在乌克 兰的她。他在给她的信中说:“我的夏娃,我亲爱的,任何人都会喜欢讲述欧也 妮·葛朗台的爱情,一段纯粹的、强烈的、自豪的爱情!”   《欧也妮·葛朗台》一问世,佳评如潮。与巴尔扎克作品中惯用的结构庞大、 人物繁多的风格不同,《欧也妮·葛朗台》线条简洁流畅,人物集中,故事一气 呵成。从此全欧洲的读者都开始关注这位才华横溢的法国小说家。   又过了一年,1834年,《驴皮记》再版发行。汉斯卡1832年的首次来信就是 以《驴皮记》的一位读者为借口的。根据她的意见,也是为了取悦于她,巴尔扎 克很快就对该部小说进行大量修改。比起第一版,第二版中政治色彩相对收敛, 女性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起来。为此巴尔扎克在给汉斯卡的信中写道:“但愿你 能知道,《驴皮记》中每一个修改过的句子里有多少你的因素存在!”   能把心上人的想法和精神写进自己的作品,巴尔扎克引为快事。他知道汉斯 卡十分看重《驴皮记》,它正是他们爱情的一个诱因,因此他自己也为之得意。 1843年,当《驴皮记》的第三版行将问世之前,巴尔扎克又在给汉斯卡的信中写 道:“毫无疑问,这是一首精美的诗,一首我过去从未读过的诗。那激情是何等 崇高。我现在明白了为何你特别钟情于这本书。……简单说,我非常满意这部作 品。”   汉斯卡的影响不仅限于《驴皮记》。自《驴皮记》开始,巴尔扎克的小说中 很少有女性负面人物。他笔下的女子,有的软弱,有的单纯,有的平庸,有的自 私,有的虚荣,有的年华老去,但大都心地善良,在男性社会的夹缝中坚强地活 着。这跟汉斯卡在暗地里为他把关不无关系,她不时用她的纤纤玉指轻戳着巴尔 扎克宽大的后腰。   巴尔扎克是位勤奋到近乎自虐的作家。有了汉斯卡的爱情动力,他夜以继日 地连续工作近二十年。他每天的作息时间是:晚上六点钟上床,半夜十二点起床, 披上宽大睡袍,点起四支蜡烛,拿起鹅毛笔,一口气工作十六个小时,甚至二十 个小时。他自己说有一次连续工作四十八小时,中间仅休息了三个小时。一般在 早上七点时沐浴,稍作休息。出版商这时会派人过来取稿件。他走笔如龙,落笔 如飞,有时同一天同时有几部作品在赶工。几十万字的《高老头》、《乡村医生》 都是在三天内一气呵成,《赛查·皮罗多》是二十五小时内完成。   由于当时是用鹅毛笔蘸墨水书写。墨水干得很慢,巴尔扎克书写的速度又极 快。于是他就把草稿一张张平铺在地板上,用滑石粉洒在纸上吸干墨迹。一整夜 下来,地上、桌上、巴尔扎克的手上、脚上、脸上到处都是墨迹粉痕,于是他叫 道:“Quelle grosse bataille(好一场大战)!”   他要求出版商在校样的每一页留出巨大的边空,以便他有足够的空间进行修 改。一部书稿往往要改动六七次,大刀阔斧,面目全非,直到满意为止。当时没 有如今的电脑作业,修改排版很费时费工。巴尔扎克改来改去的习惯让出版商不 胜其烦,有时甚至已经开始付印了还要求再改。这也就大笔增加了出版商和作者 自己开支,双方为此偶起争执是难免的。一部两百页的书,校样合计起来往往都 在两千页之多。   尽管巴尔扎克是位高产作家,但当时的稿费却少得可怜。再加上他不断修改 样稿的习惯,又增加了一大笔开支。巴尔扎克是个理财的低能儿,一生生活窘迫, 债务缠身,被逼债者围追堵截,经常被迫外出躲债,使得他有时候连个固定的邮 政地址都没有。他在家里时就脱个精光,他说这样可以节省衣服好在外面多穿几 天。   汉斯卡曾主动提出帮他减轻债务负担,被巴尔扎克一口拒绝了。慈母般的贝 尔尼夫人多次借钱给他,他从不觉得难为情。而在汉斯卡面前,他要表示一点男 人的自尊。《欧也妮·葛朗台》中富婆发善心借钱给穷小子引发的故事写得十分 精彩,与巴尔扎克的亲身经历不无关系。   为保证写作时清醒,巴尔扎克嗜浓咖啡如命。白天一有空,便到巴黎街头购 买咖啡豆。咖啡里既不加牛奶,也不加糖,足以苦到让胃麻痹。他曾说过:“我 将死于三万杯咖啡。”其实他一生灌进了浓咖啡五万多杯。巴尔扎克的健康从四 十岁之后就每况愈下。   巴尔扎克常在写作间隙光顾住家附近的一个咖啡馆,在那里要上一杯咖啡, 然后嬉皮笑脸地和老板娘寇捏特老妈(Mère Cognette)攀谈几句。临走时使出 他的惯用伎俩,一摸口袋,叫道:“我的天,又忘带钱包了!记账!记账!” 。 在巴尔扎克去世之后,寇捏特老妈一说起他,不是为大文豪曾多次光顾她小店而 引以自豪,而是愤愤不平骂他为“brigand”(土匪)。显然他赖账一直到死。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经过一年的通信之后,巴尔扎克最大的心愿就是与心上人见上一面,一诉衷 情。几番犹豫与挣扎之后,汉斯卡终于松口了。她告诉他秋天时她的全家要去瑞 士西部的新堡湖(Lake Neuchatel),他们可以在那里会面。巴尔扎克兴奋莫 名,提前几天就到达瑞士。在约定的日子之前每天都绕着汉斯卡下榻的客栈转, 他说看到了汉斯卡在窗前的芳容,顿时“失去了所有肉体的感觉(J'ai perdu toute sensation corporelle)”。在会面的前一天他写信给汉斯卡说:我已经 等不到明天了!我明天会在下午一点至四点在湖边等你。在你来之前,我的眼睛 会一直盯着湖水。   1833年9月25日他们初次相见。巴尔扎克发现汉斯卡居然比他还早到,正在 湖边捧着一本巴尔扎克的书。接下来都发生了什么,没有人知道。他们二人也似 乎保守了秘密。尽管巴尔扎克具有典型的巴黎男人的浪漫,初次与贵夫人见面大 概也不敢太放肆。汉斯卡的侄女倒是透露了一点内幕,说后来姑姑告诉她:当她 第一眼见到巴尔扎克,一阵晕眩,差点一头栽进湖水里。汉斯卡的弟弟还回忆她 曾对他说,她第一次见到巴尔扎克时,发现“他像你一样快乐而可爱”。   此后的五天里,二人又多次见面。巴尔扎克也很会讨汉斯卡的丈夫汉斯基欢 心。汉斯基多次邀请他与他们全家聚餐,还告诉他,他们全家要在日内瓦过圣诞 节,并要在那里过冬,请他那时也来。巴尔扎克受宠若惊,欣然应允。   巴尔扎克送给汉斯卡一个盒子,要她以后把他的来信都放在里面。同样的盒 子他自己也有一个,准备用来装她的来信。她要他耐心等待,一直到她获得自由 的那一天。巴尔扎克表示会为她一直等到死。在巴尔扎克离开新堡湖返回巴黎之 前,在旅店里收到汉斯卡送来的纸条:“坏蛋!你没看到我眼中的欲望之火吗? 但别害怕,我能感觉到一个恋爱中的女人期待被勾引的全部欲望。”   巴尔扎克在瑞士新堡湖度过极度亢奋的日子之后,完全拜倒在汉斯卡的石榴 裙下。刚回到巴黎,他就开始准备年底去日内瓦与汉斯卡重逢。他要加紧写作, 好赚出足够的钱来支付下次旅行。他接着不断地给汉斯卡写信,三五天就是一封。 在信中不再使用“vous”(您),而改用“tu”(你)。在信中她是他的“夏 娃”、“唯一的爱”、“唯一的念头”、“唯一的生命”、“唯一的天使”、 “东方玫瑰”、“北方之星”、“幸福之星”、“灯塔”等等。他把落款自己的 名字写成“奥诺雷斯基”(Honoréski),为的是带上一点波兰味道。他在作品 里开始大量使用波兰人名、地名、风土人情。   然而纸里包不住火,有两封煽情的信居然落在汉斯卡丈夫的手里。汉斯基写 信给巴尔扎克严辞责问。巴尔扎克赶紧写信道歉,谎称那只不过是游戏之作,不 足为虑。他推说,有一天在新堡湖汉斯卡告诉他没见过情书是什么样子,要他给 个样本看看。于是他就写了一封。汉斯卡回信曰“已阅,重写”。他只好再写一 封。最后汉斯基选择原谅了法国人的浪漫。其实他自己也是巴尔扎克的忠实读者, 还曾送给巴尔扎克一个孔雀石的墨水盒。不知巴尔扎克是舍不得用还是不情愿用, 这只墨水盒一直与他的其他收藏品堆在一起。寒酸的巴尔扎克无以回赠,便就许 诺把《人间喜剧》中的某一作品题赠给他。不知因为他口是心非还是别的原因, 此事一直拖到汉斯基去世,便不了了之。   巴尔扎克爱上一个波兰地主的老婆,这事已在巴黎弄得满城风雨。巴黎人把 法国其他地方的人都蔑称为“外省人”,更惶论东欧哪个不知名角落里冒出来的 小女子。曾经有幅漫画见于当时的巴黎刊物,颇能反映当时舆论界的看法。图中 只见一位与汉斯卡相貌相近的女人正在巴尔扎克耳边恬噪,而身穿标志性的大睡 袍的巴尔扎克早已被甜言蜜语灌得呈痴呆状。   最为巴尔扎克感到不值的是大作家雨果。我们知道雨果是位出名的左派作家, 在他的作品里旗帜鲜明地蔑视上等人,同情下等人。虽然他玩女人的经验让巴尔 扎克相形见绌,但看不惯朋友攀附贵族。多年后巴尔扎克来到汉斯卡的家乡,以 惊喜的口吻说汉斯卡的家“比卢浮宫还大”。虽然这有小说家的夸张,但还是让 雨果相当不屑。对于巴尔扎克与汉斯卡的关系,雨果就用一个字来形容: “aberration”。这个法文字可直译为“不寻常的变异”。雨果的意思很明显: 这小子的聪明脑瓜一定是被门框夹了,才做得这么出格。   至少部分因为这个原因,雨果与巴尔扎克仅保持一般朋友关系,不像诗人戈 迪埃(Théophile Gautier)和女小说家乔治桑(George Sand)那样与巴尔扎 克十分密切(因为与巴尔扎克走得很近,乔治桑还曾让汉斯卡颇为嫉妒)。尽管 如此,雨果还是在巴尔扎克临死前到病床前去看望。在葬礼上雨果为巴尔扎克宣 读悼词,还且亲自为他抬棺。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巴尔扎克的性格使然,把舆论当耳旁风,一心一意地准备为汉斯卡赴汤蹈火。 1834年圣诞节,巴尔扎克如约来到日内瓦与汉斯卡重逢。他一到旅店,前台就告 诉他有位女子给他留了一枚戒指和一个字条。那是汉斯卡送给他的。她要他再次 发誓永远爱她。而他早已乐此不疲。他又在给汉斯卡的信中写道:“我用带着你 的戒指的左手拿我的文稿,这样对你的思念就紧紧把我抓住。”   随后巴尔扎克与汉斯卡在维也纳度过了两个月的美好时光。此时汉斯基已经 垂垂老矣,汉斯卡开始认真考虑在丈夫死后嫁给巴尔扎克的计划。   在维也纳的两个月巴尔扎克除了谈情说爱之外,创作也没闲着。在巴黎时他 基本上是晚上六点就寝,然后半夜起来开始工作。在维也纳时为了能每天陪留给 斯卡一段时间,他改为每天晚九点就寝。但即便这样也保证每天有十二个小时的 工作时间。在维也纳他完成了《德朗热公爵夫人》(La Duchess de Langeal), 后来把这本小说题赠给好友音乐家李斯特。与此同时,他还基本完成了哲理小说 《塞拉菲达》(Séraphita)。与巴尔扎克众多现实主义作品不同的是,这本小 说中用超现实的幻想来阐述生活哲理。巴尔扎克明确地告诉汉斯卡,该小说的女 主角就是以她为原型,并把小说题赠给她。   巴尔扎克回到巴黎不久,有一天接到邮局通知,说有一个从维也纳来的包裹, 欠资36法郎,先交钱再取物。巴尔扎克没有那么多钱。于是赶紧吩咐佣人先到哪 里去取钱,然后是死是活也要把包裹取回来。在佣人出去四个小时的时间里,巴 尔扎克如坐针毡,挖空心思地猜想着究竟汉斯卡给他寄来什么东西。当佣人一进 门,巴尔扎克赶紧打开包裹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小说《高老头》(Père Goriot)。他曾把这本书送给她,说她可以把它作为礼物送给她最敬佩的人。如 今这本书又作为礼物物归原主,原来她最敬佩的人就是他自己!   1836年,巴黎城里又有传闻,说巴尔扎克又跟一个叫塞拉(Sarah)的英国 有夫之妇生了一个私生子。汉斯卡听到传言,连忙写信来兴师问罪,巴尔扎克一 口否认。1839年,汉斯卡的疑心又起,因为在巴尔扎克的新小说《比雅特蕾丝》 (Béatrix)的扉页上,明明印着“To Sarah”。   维也纳一别,巴尔扎克与汉斯卡重逢已经是八年之后的事了。在这八年里, 双方以书信传情,当中难免有焦虑、误解、嗔怨、猜疑、口角。巴尔扎克抱怨她 写信太少,不给来信编号,经常忘记写日期。所以有时接连收到几封来信,也不 知哪在前哪在后。汉斯卡则抱怨他信写得太短,敷衍她,一定是又和别的女人搞 在一起。   二人都对奢侈品有兴趣。她给他寄来波兰水晶,而他给她寄去法国香水。   1841年,巴尔扎克有半年的时间没有收到汉斯卡的来信。这令他很焦急,完 全不知那一边是什么情况。是她的来信寄丢了?还是她变了心?他真想立即动身 去波兰去见她,可惜他没有路上的盘缠。他要赶紧攒钱。   巴尔扎克有些迷信。凡遭遇不顺心的事就找算命先生占卜一下。这次也不例 外。算命先生对他说,不用担心,六个星期之内你会收到一封改变你一生的来信。   六个星期过去了,没有等到来信。四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来信。再过了两 个月,算命先生所说的改变他一生的来信,不是在六个星期后而是六个月后,居 然来了!1841年11月10日,巴尔扎克收到了汉斯卡的来信。信中告诉他:她丈夫 汉斯基去世了。   巴尔扎克立即回信,信中按耐不住他内心的狂喜,连“请夫人节哀顺变”一 类的客套话都免了。“我大概不会希望从你那里得到任何其他消息(Je n'en aurais peut-être pas voulu recevoir d'autre de vous)!”他说他已经等 了近十年,“在这十年中我总在想:和她在一起的日子,生活会是何等的轻松愉 快!……我们一直一起勇敢地面对一切。那么,今天难道你不应该高兴吗?” 他准备马上动身去见汉斯卡,并希望两年之内与她结婚。   然而,抱得美人归的梦想之途,依然漫长。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尸骨未寒就另结新欢,未免会引人诟病。汉斯卡拒绝了巴尔扎克立即前来的 请求。她让他不要太猴急,再耐心等等。   汉斯卡的族人一向看不起巴尔扎克,嫌他是个穷文人。尽管书写得再好,也 不够门当户对的条件。如何说服他们,对汉斯卡是一大挑战。更糟糕的是,这时 汉斯卡先夫的叔叔又对汉斯基的遗嘱提出质疑,认为不能由汉斯卡无条件继承遗 产。如果她再嫁给外国人,便无法继承遗产,这样她便没有财产转移给自己的独 女安娜。   汉斯卡对此惊恐万分,无奈中她想结束与巴尔扎克的关系。她给他写信说: “你自由了。”然后动身去圣彼得堡准备为遗产与叔叔打官司。巴尔扎克回信说 他会尽一切所能来帮助她。他愿意把两年内结婚的计划延迟至三年。他甚至向她 建议,他可以申请加入俄国国籍,然后“亲自去找沙皇让他批准我们的婚姻”。   汉斯卡到达圣彼得堡时,正好巴尔扎克的朋友匈牙利大钢琴家李斯特 (Franz Liszt)正在俄国巡回演出。巴尔扎克引荐他们认识,并请李斯特教安 娜钢琴。这事后来让巴尔扎克后悔得简直想踢自己的屁股。   李斯特比巴尔扎克年轻一轮,比汉斯卡小六七岁。刚刚三十出头的他早已如 日中天,声誉不亚于巴尔扎克,从1841年起他在欧洲四处演出,平均每周三场, 在全欧洲掀起了一场诗人海涅所形容的“李斯特狂潮”(Lisztomania)。每次 演出之后,他会将演出时用过的手帕抛给听众,引起女粉丝们疯抢。她们把手帕 撕成细条,每人留一条作纪念。   而此时汉斯卡虽然年届四旬,但依然光彩照人,风情万种。李斯特有无数疯 狂的女粉丝,唯独对汉斯卡一见钟情,立即开始热烈的追求。   要理清巴尔扎克、李斯特和汉斯卡耐人寻味的三角关系,我们还得从十年前 巴尔扎克结识李斯特的时候说起。   李斯特一向是巴尔扎克的热情读者。1833年,他主动邀请巴尔扎克出席他的 独奏音乐会。巴尔扎克也觉得这位年轻人蛮讨人喜欢的。他虽然对音乐不十分在 行,但夸人的本领天下第一。他把李斯特说成是“钢琴界的帕格尼尼”。这话让 刚过二十岁的李斯特有知音的感觉。李斯特有个小本子,把他所结识的各界的朋 友都记在上面。巴尔扎克当然在列。当巴尔扎克自己办的刊物只出了三期就因为 资金短缺要停办时,李斯特还要慷慨捐助。作为对友情的回报,巴尔扎克把小说 《德朗热公爵夫人》题赠给李斯特。   1835年,比李斯特大六岁的女作家达古(Marie d'Agoult)抛弃了自己的家 庭与李斯特同居,并很快与他生了三个孩子。达古有个无所不谈的闺蜜,是有同 性恋情结的女作家乔治桑(George Sand)。她把自己如何爱上李斯特、如何与 他私奔等细节都一五一十地讲给了乔治桑。而后者本来就有点嫉妒达古,于是把 她所听到的都统统告诉了巴尔扎克。巴尔扎克1838年写信给汉斯卡说:“这两个 人太有故事了,我要把它写出来。乔治桑自己与达古关系太近,不便自己写,把 它交给我了。你先替我保守秘密。”   于是巴尔扎克在1939年完成了小说《比雅特蕾丝》(Béatrix)。小说讲述 的是女作家比雅特蕾丝抛夫弃子与比她年龄小的音乐家私奔的故事。在知情人眼 里,这完全是李斯特和达古的翻版。   对于这本书,虽然李斯特曾承认“故事是真实的”,但他并不感到被冒犯, 他并不觉得书中的音乐家就是自己。写小说总要从现实中取材,自己没必要过于 敏感。反倒是达古看了小说后反映很强烈,她向李斯特哭诉,说完全是乔治桑搞 的鬼。李斯特劝说她:“书里有你的名字吗?有你的地址吗?有你家房子的门牌 号码吗?没有吧。那你还哭什么?”   汉斯卡当然早从巴尔扎克那里了解这一切的来龙去脉,很想知道李斯特对 《比雅特蕾丝》的真实想法。正好在圣彼得堡李斯特自己找上门来,于是汉斯卡 要他好好坦白交代。李斯特回答她:“那些传言完全是为了破坏我和巴尔扎克先 生的友谊。……我没有在书中看到我自己。所以我不会对号入座。”   对于拜倒在石榴裙下的李斯特,汉斯卡也很欣赏,多次与他在圣彼得堡的家 中幽会。在她日记里说她“喜欢观察他容貌。……他的目光并不尖锐,但透着 智慧发亮,像抛光后的宝石。……他五官最出色的地方是嘴角甜蜜的曲线,一 笑起来,如天堂的梦。”   其实李斯特有些无辜。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乃是人之常情。但李斯特恐怕 并不清楚巴尔扎克与汉斯卡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不然他一定会有顾虑。   该受到谴责的是汉斯卡。当巴尔扎克发觉苗头不对,写信给汉斯卡要她当心 一点,“我现在很后悔当年把我的书题赠给他”。汉斯卡本来完全可以回信给巴 尔扎克解释一下,安慰一下,但她竟然有意无意地选择沉默,对巴尔扎克日益表 现出来的疑虑充耳不闻。   这使巴尔扎克更加妒火中烧。远在巴黎的他鞭长不及,天知道这对男女远在 圣彼得堡做些什么鬼名堂。巴尔扎克越想越对李斯特恨得咬牙切齿,给汉斯卡的 信中的怒气越来越强:“听着,我错了,不该请李斯特来见你。我怎能想到你没 能把分寸处理好。”“我知道我的嫉妒会让你觉得有趣并为此自鸣得意,我只能 为自己疑心责怪我自己。”“李斯特!这个不可理喻的家伙!”他骂李斯特是 “猴子”,是“只有手指的拉拉(Lara qui n'a que les doigts)”。Lara是 英国诗人拜伦一首叙事诗中的主人公,离乡背井在东方四处游荡,暗指在欧洲到 处巡回演出李斯特,只有会弹琴的手指却没有心灵。   巴尔扎克与李斯特为了一个女人从此交恶。但这两位世界级的艺术家,抛开 个人恩怨不谈,仅从各自专业的修养和眼光来看,彼此还是怀有敬佩之情的。 1844年,火气刚消,巴尔扎克就说李斯特的音乐具有“诗人的高度”。1847年, 在一篇公开的文章中,巴尔扎克谈到他最欣赏的两位音乐家,一位是柏辽兹 (Hector Berlioz),另一位就是李斯特。在他临死的前一年,巴尔扎克还夸赞 李斯特有“铁一般的手指”。在他的心目中,李斯特永远是“钢琴界的帕格尼 尼”。   而李斯特对巴尔扎克向来尊敬有加。在巴尔扎克去世三十年之后,李斯特还 谈及“巴尔扎克绝妙的笔触”、“巴尔扎克优雅的魅力”。他说他最喜爱的文学 作品是巴尔扎克的《幽谷百合》。   经过与李斯特两年的接触,汉斯卡终于想明白了:还是死心塌地、老实巴交 的巴尔扎克更靠谱一些。比她年轻六七岁的李斯特,女粉丝无数,马不停蹄地四 处演出。刚刚与达古告吹,就开始对汉斯卡展开追求。谁知道哪天她又会成为第 二个达古?因此汉斯卡决定逐渐冷却与李斯特的关系,让巴尔扎克重新回到自己 的怀抱。她终于答应了巴尔扎克等了近两年的请求,允许他来圣彼得堡看她。汉 斯卡担心他会嫌她变老了。巴尔扎克说即便她变成丑婆子他也要娶他,在他心里 她是永远美丽的天使。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1843年七月底,巴尔扎克到达圣彼得堡,自从维也纳之后八年不见,巴尔扎 克惊讶地发现汉斯卡仍然美颜如昔,而他自己不仅面容衰老许多,健康状况已经 大不如前。他已经对汉斯卡没有太多肉体上的兴趣。尽管如此,二人还是重发爱 情誓言,并计划一旦打赢与汉斯卡叔叔的官司就尽快结婚。   两个多月之后,巴尔扎克返回巴黎。汉斯卡写信告诉他,她有心以自己给巴 尔扎克写第一份信的经历写一篇故事,但写得很不满意,于是一把火把草稿烧了。 巴尔扎克鼓励她重新写,然后寄给他,由他来帮助修改。为了便于发表并争取更 多的读者,他说可以以他名义出版。“这样你就可以暗地里得意地看到字里行间 我为你保留了多少你自己的细腻优美的文字。”于是1844年巴尔扎克推出了新作 品《莫黛丝特·米尼翁》(Modeste Mignon)。这本小说基本上是出自汉斯卡的 手笔,讲述一位年轻女子偷偷写信给自己暗恋的诗人的故事。但在巴尔扎克修改 的情节中有一处令汉斯卡不满意。书中女主角的父亲责备她不该偷偷给诗人写情 书。汉斯卡因此怀疑巴尔扎克是否对她当年给他写匿名信持不赞成的态度。   同在1844年,汉斯卡赢得了官司,先夫的遗产由女儿安娜继承。安娜与一波 兰伯爵订婚,计划在1846年举办婚礼。在他们结婚之后,汉斯卡才可以顺利地将 遗产移交给安娜。因此她与巴尔扎克的结婚的日期还要等到安娜结婚之后。这一 年巴尔扎克还开始写小说《小有产者》(Les Petits Bourgeois),并把它题赠 给汉斯卡。但他在生前没有写完这部作品,是汉斯卡在他去世后帮助完成的。   此时有两件事对他们的婚姻构成不利。一是巴尔扎克的健康日益变差,心脏 的问题一直困扰他很多年。他经常在信中抱怨身体难以名状的痛苦。第二个是经 济上的。由于体力不支,巴尔扎克已经无法一如往昔一样辛勤写作偿还债务。这 时他的负债已经累积到二十万法郎。   1845年,汉斯卡带着女儿和准女婿来到巴黎看望巴尔扎克,然后他们又一起 游历意大利。在罗马分手之后,很快汉斯卡写信给回到巴黎的巴尔扎克:她怀孕 了!   听到这一消息巴尔扎克激动万分。他十分确信汉斯卡怀的是男孩,连名字他 都给起好了,叫“维克多-奥诺雷”(Victor-Honoré)。因为已经有了一个私 生女,他特别希望名正言顺地有个儿子。他写信给汉斯卡:快要有儿子的兴奋 “搅动着我的心,让我一页一页地奋笔疾书(me remue le ciur et me fait é crire la page sur la page)”。   为了避免流言蜚语,他们必须秘密结婚,以免落下未婚先孕的口实。1845年 10月,安娜结婚,作为证婚人的巴尔扎克,也期待着与安娜的母亲的洞房花烛夜 早日到来。   但汉斯卡还是犹豫不决。她逐渐理清了巴尔扎克的经济状况,了解了为什么 他整日哭穷、负债累累的原因。巴尔扎克在财务上全无计划和约束,这使得她不 禁担心,如果结婚他们恐怕早晚会有坐吃山空的那一天。在1846年8月的一封信 中她严厉地告诫巴尔扎克,在他清还全部负债之前,“我们应该推迟购买任何房 产。”然而巴尔扎克充耳不闻,一个月之后都就花五万法郎买下一幢房子,准备 作为新房。并开始在全欧洲搜寻他喜欢的家具和用具。除了他过去收集来的物件 包括法国亨利四世王室的古典家具之外,他还从希腊买来波斯地毯,从德国买来 绣花枕头。连浴室里一只链子也要配上波西米亚的水晶手柄。   1846年11月,传来坏消息,汉斯卡流产了。这时她已经年过四旬,巴尔扎克 想与她繁衍后代的梦想算是彻底破灭。他准备去波兰看她。但安娜回信给他,要 他不要来,说如果现在来回更增加母亲的精神负担。巴尔扎克劝汉斯卡来巴黎, 说这里的冬天比波兰好过一点,有利于她身体的恢复。汉斯卡同意了,但迟迟到 1847年春天才动身。   常年以来每天长达十几个小时的的写作、过量的咖啡、不足的睡眠、负债的 压力、生活起居的不规律,再加上情感的焦灼,使巴尔扎克的健康每况愈下。他 越来越迫切地希望与汉斯卡结婚,他担心不然就等不到那一天了。1847年他向俄 国沙皇提出申请,两年之后沙皇才准许他们结婚,但条件是汉斯卡必须放弃她的 土地。   汉斯卡最终答应了巴尔扎克的求婚。在此时这一决定,是爱情开花结果,但 更多的是汉斯卡对病弱的巴尔扎克的同情与怜悯,以及对他恒久不泯的忠心的报 答与回馈。   1850年初,巴尔扎克到达圣彼得堡,等待汉斯卡做出婚礼的安排。对俄罗斯 的严寒巴尔扎克极不适应,使他的心脏更加衰弱不堪。他曾整整二十天躺在床上, 什么也做不了。他说唯一的消遣就是每天傍晚时在床上看着安娜浓妆艳抹,花枝 招展地穿着华丽的晚礼服去参加舞会。   1850年3月14日,巴尔扎克与汉斯卡在波兰小城贝尔迪契夫的小教堂里举行 婚礼,出席人除了牧师之外只有汉斯卡的女儿和女婿。   结婚三天之后巴尔扎克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我得让你知道一出伟大而又 美好的心灵戏剧的幸福结尾。这出戏据持续了十六年。三天前,我迎娶了我一生 中唯一爱过的女人。我现在比过去更爱她,而且会一直爱到死。”   然而那一年波兰和俄国的严冬给巴尔扎克的健康带来致命的摧残,眼睛几乎 看不见自己写的字,同时汉斯卡患上风湿性关节炎,使他们婚后回家的路倍加艰 辛。汉斯卡在途中写信给女儿说,巴尔扎克“极度虚弱”,“盗汗不止”。他们 一路上走走停停,终于在5月20日,巴尔扎克五十一的生日那一天,到达巴黎。   后来巴尔扎克曾在给友人的信中这样回忆这次旅途:“原本仅需要六天的一 段路程,我们走了整整一个月,而且每天都历经风险。我们经常需要请十五六个 人,拿着撬棍,把我们的马车从早春的泥沼中拉出来。那泥沼深及我们的马车 门。……我们终于到了,还活着,但又病又累。这样的旅程使人老了十岁。你 可以想象当时真有杀了对方的欲望,就像我们深爱着对方一样强烈。我夫人很感 激您问候她。但她患风湿的手无法给您写信。”   回到巴黎后巴尔扎克就一病不起。医生坦白地告诉巴尔扎克,他的生命只剩 下最后的一两个月。巴尔扎克在半昏迷中大叫:“快叫边崇来!边崇!快来救 我!”边崇(Horace Bianchon)是出现在数本巴尔扎克的小说中的人物,一位 妙手回春的医生。此时巴尔扎克已经分不清他的大脑所创造的虚构世界与他身体 所在的真实世界。   有舆论说巴尔扎克婚后并不快乐,常要忍受夫人的贵族小姐脾气。而且说汉 斯卡对他漠不关心,只对首饰感兴趣。并指责她在丈夫卧病在床时只知道给他灌 柠檬水。其实这种指责有些不公平。巴尔扎克的心脏病,如果发生在今天,一个 心脏支架便可痊愈。但在十八世纪,连医生都一筹莫展,更惶论毫无医学训练的 汉斯卡。她给他喝柠檬水,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内心是希望他能好受一些。也可 能是巴尔扎克自己想喝柠檬水。   在巴尔扎克去世前一天,雨果来访,向老友做最后的告别。雨果来时,只有 巴尔扎克孤身一人躺在病床上,汉斯卡不见踪影。这让雨果大为光火。离去后他 随即向舆论界披露,指责汉斯卡忘恩负义,见死不救。雨果的言论给汉斯卡的名 誉造成无可挽回的伤害。比起在巴黎一呼百应的雨果来,汉斯卡即使能够发出辩 驳的声音,也是弱小到几乎听不见。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其中可能另有原因。我们知道雨果在文坛中是出名的左 派,最看不惯贵族的遗老遗少,因此对巴尔扎克追求汉斯卡这档子事颇有看法。 这一点汉斯卡完全心知肚明,所以她有意不把这位丈夫的朋友当做自己的朋友。 另外,雨果当时的文学地位比起巴尔扎克来差了一个数量级。在巴尔扎克去世时, 雨果的大部分重要作品还没有问世,较有影响的作品只有《巴黎圣母院》一部。 至于《悲惨世界》、《九三年》等代表作,那是三十年以后的事。因此,在汉斯 卡眼中,你雨果看不起我,你算哪根葱?我还不买你的帐呢。这样看来,当她看 到雨果来访,很可能是有意回避了,因此才使雨果产生她对丈夫弃之不顾的印象。   1850年8月18日,巴尔扎克结束了五十一年短暂但多彩的一生,当时结婚只 有五个月。在他去世的那一刻,在场的只有他的母亲,而没有他的妻子。对于这 一事实,大部分传记作家都给出同情汉斯卡的解释。有的说“她一定是恰巧去休 息了”。有的说她在病床边已经数周,谁也不知道还能持续多久,而且已经没有 什么可以做的了。还有的把这归结于他们之间关系的本质,“从新堡湖见面的第 一天起,他们之间就是一场浪漫的恋爱,她不忍心看到最后不那么浪漫的结局而 悲痛欲绝。”   诚然,巴尔扎克的生命没能给他哪怕再多一两年时间来享受新婚燕尔的幸福。 但他是一个筚路蓝缕的旅人,没有过一丝胆怯,没有过一丝惶惑,用尽了自己最 后一丝气力,在倒下之前到达了终点。他完成了自己最终的心愿,作为胜利者的 他死而无憾。巴尔扎克用他的笔所完成的,是近百部现实主义的洋洋大作;而同 时用他的心所实践的,是理想主义的毕生追求。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是他的两 条齐头并进的生命线。当这两条线最终的交会,成就了伟大的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死后极尽哀荣,出席葬礼的除了各界名流之外,巴黎所有的作家、 艺术家几乎全员到齐。除了抬棺的雨果和大仲马(Dumas père),还有小仲马 (Dumas fils)、著名演员勒麦特尔(Frédérick Lemaitre)、著名画家库尔 贝(Gustave Courbet)等。   汉斯卡变成遗孀之后,和巴尔扎克的母亲一起生活一些日子,并每月给她一 定的生活费,直至老人去世。汉斯卡用自己的积蓄很快付清了巴尔扎克生前留下 来的二十万法郎的债务,然后着手整理先夫留下来的文稿。有很多事情等着她去 做,巴尔扎克有好几部小说没有完成,出版商要求再版《人间喜剧》,汉斯卡主 持了修订工作,并自己添加了一些内容。   此时汉斯卡风韵犹存,在巴黎城里引人注目。一位作家这样形容她:“她美 貌迷人高贵。尽管身材略显富态,但更显雍容典雅,再带一点悦耳的外国口音, 感性十足。”   在整理丈夫留下的文稿时,她把巴尔扎克的好友尚福勒里(Champfleury) 请来帮忙。尚福勒里是当时巴黎很有影响力的文学艺术评论家。尚福勒里的另一 位好友是画家库尔贝。说来有趣,巴尔扎克是文学界的现实主义旗手,而库尔贝 是绘画界的现实主义旗手。尚福勒里对二人都推崇备至,不遗余力地加以宣传。 说明文学与艺术虽然形式不同,但审美趣味可以是相通的。   有一天晚上尚福勒里和汉斯卡一起整理文稿,尚福勒里可能有些疲倦,抱怨 头痛。汉斯卡说:“我来帮你治治。”于是就开始按摩尚福勒里的前额。后来尚 福勒里回忆道:“那抚摸的作用并没有因动作的停止而停止。”   汉斯卡与比她小近二十岁的尚福勒里的一段情愫,短暂即逝。但却是她内心 一次释放。几十年来,她身边的男人,第一任丈夫是风烛残年的老人,第二任丈 夫是自顾不暇的病人。和年轻的尚福勒里,她大概是在怀念与李斯特的那段日子。 她开始参与巴黎的社交和夜生活。1851年她在一封信中写道:“昨天晚上我从来 没有过的开怀大笑。多么美妙!再也不必认识谁谁,再也不用挂念谁谁,享受一 个人的独立,如同在山顶上自由自在,而且是在巴黎,真好!   尚福勒里对汉斯卡的热情与妒心有些不知所措,于是决定自己退出。他介绍 了另一位作家拉布(Charles Rabou)继续对巴尔扎克未完成的两部小说进行整 理。拉布比尚福勒里做了更多的删改增添。1854年,巴尔扎克的最后的两本小说 《小有产者》(Les Petits Bourgeois)和《阿西斯的副手》(Le Député d'Arcis) 出版。为了避免出版商的疑虑,汉斯卡谎称拉布是巴尔扎克亲自选定 的撰稿人。   汉斯卡1851年请画家吉古(Jean Gigoux )为女儿安娜作画,此后互生好感, 密切的关系持续了很多年,但她从未再婚,最后的三十年和女儿一直靠遗产生活。 患上精神病的女婿死后留下很多债务,因此汉斯卡不得不把自己最后的房子卖掉。 1882年,汉斯卡去世。丈夫巴尔扎克已经在地下等了她三十二年,最后终于同眠 在拉雪兹神父公墓。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景,只影为谁去   1891年,巴尔扎克去世四十年之后,雕塑家罗丹(Auguste Rodin)接受了 一项神圣使命,要为巴尔扎克在巴黎建立一座永久铜像。虽然在巴尔扎克去世时 罗丹只有十岁,但他像所有巴黎人、法国人一样,对巴尔扎克的事迹耳熟能详。 一如巴尔扎克,罗丹也是贫穷家庭出身,也是自学成才,也是多产的工作狂,也 是在自己的领域中当之无愧的翘首。罗丹为了这一使命激动不已,日夜构思,殚 精竭虑,花了整整六年时间才完成最后的创作。   按照罗丹自己的习惯,他先是做一个裸体模型,把身体姿态和面部表情设计 好,然后再逐渐给塑像穿上衣服。而他知道巴尔扎克非常与众不同,因此这次他 创作的这个裸体形象也与他以往的任何作品都很不相同。只见巴尔扎克敞开双腿, 双手抱在胸前,脸上从容微笑,不像是一位文人,倒更像一位勇敢向命运挑战的 角斗士。   这座裸体的巴尔扎克一对外展示,立刻让众人惊掉了下巴,主办方马上予以 否决。罗丹只好根据要求重做一个更年轻的、更瘦一点的巴尔扎克。然而有趣的 是,反而这个大肚子肥屁股的巴尔扎克更受后人喜爱。那伟岸的身躯把人间大爱 的胸怀和天马行空独往独来的气魄表现的栩栩如生,活龙活现。罗丹还没给巴尔 扎克穿上衣服就已经造就了一件惊世骇俗的杰作。   巴尔扎克雕像在罗丹历时六年的精心制作之后,终于在1896年问世。立刻 引起各方的轰动。大家从未见过这样的雕塑,罗丹自己也从未有过这样的作品。 主办方犹豫不决,以致罗丹在有生之年都没有见到他的这件代表作被铸成铜像。 但经过一百多年的历史考验,如今世间公认这件巴尔扎克雕像是罗丹最伟大的作 品,十九世纪乃至自米开朗基罗以来最伟大的雕塑作品。   罗丹的巴尔扎克是一个白衣飘飘的大仙,一个孤独求败的斗士,一个天马行 空的哲人,一只仰天长啸的雄狮,一个“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游魂,暗 夜中信步在他自己一个人的艺术天地。习惯深夜创作的他,用宽大的睡袍包裹着 巨大的身躯,正在被他的滔滔文思激动着,狂喜着,折磨着。他的精神、他的沧 桑、他的自豪、他的痛苦、以及他对这个世界、对女人、对全人类的爱,都写在 这张宽厚的脸上。   巴尔扎克用他的伟大作品告诉世人如何去爱,而他自己就是首先身体力行的 实践者。他的书,千秋永存;他的爱,可歌可泣。 ※※※※※※※※※※※※※※※※※※※※※※※※※※※※※※※※※※※ 本期编辑:笨狸 本期校对:程鹗 审 稿:程鹗、方舟子、古平、克己明德、太蔟、肖毛、应帆、紫弦、自如、笨狸 技术支持:李晓峰、Yawl、李启明 联系人: 方舟子(smfang@yahoo.com) 投稿邮址:editors@xys.org,xinyusi@yahoo.com 发 行: 新语丝社(New Threads Chinese Cultural Society) 国际刊号:ISSN 1081-9207 刊物版权归新语丝社所有,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欲转载者请与本刊联系。 存 档:http://www.xys.org     http://www.xinyusi.info     http://xys10.dxiong.com 订阅《新语丝》月刊,请寄信到xys_gb-subscribe@yahoogroups.com 订阅新语丝网站新到资料,请寄信到xys-subscribe@yahoogroups.com 订阅“新语丝之友”,请寄信到xys_friends-subscribe@yahoogroup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