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inyusi.org)(groups.google.com/group/xinyusi)◇◇   中国诺贝尔奖梦又落空了   ·方舟子·   一般人说起诺贝尔奖,主要指的是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物理、化学和生理 学或医学这三个奖。诺贝尔奖之所以名气那么大、威望那么高,也是这些科学领 域的奖给它挣来的。因为文学奖、和平奖的颁发是很主观的,没有客观标准,所 以争议往往很大。特别是和平奖,基本上就是一个政治奖,争议更大。科学领域 的奖虽然也有争议,但是比较小,毕竟属于科学方面,有比较客观的标准,所以 被公认为那个领域最权威的奖。   中国人念兹在兹,盼望着能得诺贝尔奖,指的也主要是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 中国人可能是全世界最看重诺贝尔奖的。中国现在号称经济发展是世界老二,科 技发展也是世界老二,但还很缺诺贝尔奖,所以诺贝尔奖在中国最受重视,国外 诺贝尔奖获得者也跟着在中国很受重视。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绝大部分在美国都 不是公众人物,都没啥名气,因为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太多了。但这些人到了中 国,就变成了科学明星。所以近年来,美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去中国捞金很流行, 到哪里都会受到万众追捧,还可以捞很多钱。甚至还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中国骗 钱、推销假保健品。但这些毕竟是国外来的,中国本土得诺贝尔奖成了中国人的 一块心病,基本上每次颁发诺贝尔奖后,中国人再一次没有得奖,就会讨论为什 么中国出不了诺贝尔奖。   2013年,南京工业大学校长黄维院士大胆预言:在10年后,中国本土获得诺 贝尔奖(他指的是科学领域的奖)将成为常态,不是个案,而且毫无悬念。现在 10年过去了,中国本土的诺贝尔奖在哪儿呢?出了一个屠呦呦,但那是改革开放 之前做出来的工作,不在黄维院士的预言范围之内。更早一点,在2000年杨振宁 也预言过,说在20年内,中国本土肯定会出现诺贝尔奖级的工作;如果经济发展 得好,还不只一个,会有好些个。20年也早已过去,中国的诺贝尔奖在哪儿呢? 有人可能会狡辩说,他指的是诺贝尔奖级的工作,不一定是获诺贝尔奖。但是看 上下文的关系,杨振宁指的就是拿奖,是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中国人会拿 到而且不止一个。但预言都落空了。   早在2013年黄维院士做出所谓大胆预测时,我就评论过他的预测会落空。原 因很简单,从做出诺贝尔奖级的工作到获奖,有一个时间差。有时候获奖速度会 非常快,像杨振宁、李政道的工作做出来后,第二年就获奖。今年获得化学奖的 蛋白质结构预测,获奖速度也非常快,2022年做出来,2年后就得奖了。但这些 是非常罕见的个例,通常情况下,做出一项诺贝尔奖级的工作到获奖,要10年、 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比如今年获得物理学奖的工作是上世纪80年代做出来的, 获得生理学奖的工作是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做出来的,获得化学奖的蛋白质 设计是20年前做出来的。黄维预测10年之后就会得诺贝尔奖,而且不是个案而是 常态,那么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级的工作应该早就在中国出现了,在哪里呢?没有。 这就是为什么我当时就说他的预测会落空。我们不排除从2013年到2023年这10年 内突然冒出一个重大的工作,然后很快被授予了诺贝尔奖,但这毕竟只是很罕见 的个案。即使出现了这种情况,那也不是常态。既然他说的是常态,就应该已经 有不少的诺贝尔奖级的工作等着发奖。   黄维做预测号称毫无悬念,但把时间范围设得很短,才10年,就很容易落空, 然后被打脸。杨振宁鬼一点,把时间跨度放得很长,20年,他可能也没有预料到 自己会那么长寿,过了20年还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预言落空。一般做预言,鬼 一点的都会把时间跨度放得非常长,至少等自己死后看不到,才不会被打脸。   黄维和杨振宁之所以那么自信,认为中国在10年、20年内肯定能获得诺贝尔 奖,是因为他们认为中国经济大发展了,中国国家领导人对科技也很重视,在科 技方面投入很大,科研经费多,所以肯定能有诺贝尔奖级的工作做出来,就能够 拿诺贝尔奖。我们不否认,中国的确在科技方面的投入比以前大得多,这十几二 十年来在科技方面的确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为什么还是得不了诺贝尔奖呢?   钱砸进去,的确可以在科技方面有一些进步,甚至很大的进步,比如现在中 国发表的科技论文已经是世界第一,早就超过美国了。但那些论文有很多是灌水 的,更不要说重复发表、剽窃抄袭的。后来就说不能只看论文的数量,还要看论 文的引用率。而要提高论文的引用率,中国人有的是办法,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在 这方面很有发挥的余地,所以中国论文的引用率马上就增加了,现在据说也已经 超过了美国。后来又说,光是在普通、低档期刊上发论文不行,应该看期刊的档 次,要在高档的科学期刊上发论文。当然很快的,中国就频繁地在高档科学期刊 上面发论文了。《自然》杂志有一个自然指数,就是统计各个大学在所谓的高档 科学期刊上发的论文数量,现在中国的大学、研究机构也都名列世界前茅了。   但是为什么就拿不了诺贝尔奖呢?因为诺贝尔奖并不是想拿就能拿的,也不 是砸钱进去就可以的,不是靠急功近利就可以拿到的。拿诺贝尔奖要成为常态, 像那些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一样,首先基础研究要非常雄厚。诺贝尔奖主要颁 发给基础研究,即使颁发给技术应用,也是建立在很雄厚的基础研究基础上的。 如果基础研究没有搞好,没有非常扎实的底子,拿诺贝尔奖就很难。偶尔也许会 冒出一个像屠呦呦那种碰运气做出来的成果,跟基础研究没啥关系,也没啥技术 含量,那属于例外,不在我们探讨的范围内。拿诺贝尔奖要成为常态,没有基础 研究作为底子是不行的。而要打好基础研究的底子,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做到的, 需要历史的沉淀和传承。杨振宁一贯反对中国把钱投到基础研究方面,说中国还 是发展中国家,不应该花那么多钱搞基础研究,应该搞技术应用。按他的投资思 路,更不可能得诺贝尔奖。   除了基础研究,还涉及到研究环境的问题。研究环境分两方面,科研体制和 学风,而这两方面恰恰都在中国很成问题。砸进去那么多钱,相当多都浪费掉了, 就是因为科研体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包括科研资金的发放方式。科研资金虽然 很多,但在使用上存在很大的问题。相当多的科研资金现在还是掌握在那些不学 无术、不懂科学的官员手里。学风的问题则是学术造假泛滥,发了无数造假的论 文,把科研经费都糟蹋掉了。   可见,要频繁地得诺贝尔奖,让获得诺贝尔奖成为常态,不是短时间十几二 十年内就能够做到的,没法急功近利。科研人员也没法急功近利,诺贝尔奖不是 想得就能得的。其实,诺贝尔奖获得者可以说绝大多数做研究并不是以得诺贝尔 奖为目标,而是出于好奇心去做科研,在无意中做出了能够得诺贝尔奖的工作, 获得了诺贝尔奖还觉得很意外。   所以,中国本土要出现诺贝尔奖级的工作,能够频繁地拿诺贝尔奖,不知道 要等到什么时候,至少在未来的10年、20年内是看不出来的。原因很简单,想在 10年、20年内就频繁地拿诺贝尔奖,现在就应该已经有可以得诺贝尔奖的工作在 排队等着了,它们在哪里呢?   2024.10.10录制   2024.11.16整理 (XYS20241231) ◇◇新语丝(www.xys.org)(xinyusi.org)(groups.google.com/group/xinyu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