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蒋春暄现象”究竟暴露出什么致命弱点? ·方舟子· 现代科学研究是高度专业化的,业余研究者几乎不可能做出什么重大的发现,更不可 能做出革命性的贡献。如果认为自己是科学天才,做出了重大的科学发现,那么也应该遵 循正常的学术渠道,将论文提交权威的学术期刊发表,才有获得科学界承认的可能。但是 总有人不遵守学术界的行规,在学术界四处碰壁,正常渠道走不通,就想通过大造社会舆 论造势让自己的成果获得承认的。这些人,以研究歌德巴赫猜想和相对论者最多。在中国 民间,自称证明了歌德巴赫猜想或推翻了相对论的天才们,恐怕有成千上万,其大名时见 报端。在中国报刊上,也经常见到有人文学者、记者自以为比专家们更有判断力,为这些 想靠不正常渠道出名的人喊冤叫屈,抨击学术界排斥、压制业余人才。《南方周末》2003 年7月3日发表的《令人深思的“蒋春暄现象”》一文,也属于此类,只不过换了个花样, 试图拿国际学术界来打压中国学术界。 这篇文章的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张浩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宋 正海,做为人文学者,想必并没有能力自己判定“业余数学家”蒋春暄的研究成果成立与 否。他们为蒋春暄打抱不平,攻击中国学术界,认为蒋春暄研究是“墙内开花墙外香”, 甚至很有可能获得国际数学界最高奖菲尔兹奖的唯一依据,只是国外有一家刊物《代数· 群·几何》发表了蒋春暄的论文,这个杂志的主编、美国强子理论创始人、数学家桑蒂利 教授很推崇他。如果这份杂志是一份很著名的学术杂志,如果桑蒂利教授是一位很有威望、 学术地位很高的数学家,也许还有点香气(当然,个别专家的认可也香不到哪里去)。强 调桑蒂利教授是“强子理论创始人”,就是想让读者以为此人的学术地位非同小可。那么 桑蒂利教授究竟是何许人也,他创建的“强子理论”又是什么东西呢? 桑蒂利(Ruggero Maria Santilli)是出生于意大利的美国人,在意大利获得物理博 士学位,曾经在意大利、美国的大学做物理方面的研究,所以他并不是专业的数学家,而 是物理学家。从1983年起,他就脱离了正规的科研机构,在美国创建了一个“基础研究 院”(Institute for Basic Research),自任院长至今,并创办了几份刊物,《代数· 群·几何》(Algebras, Groups and Geometries)即是这些刊物中最古老的一个。 他创建了一个号称超越了量子力学的“强子力学”(Hadronic Mechanics)。 在个人履历中,自称自己是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科学家,有能力去发现数学的一系列“结构 性概括”(structural generalization),并将之应用到物理、超导、化学、生物学、 天体物理和宇宙学的一系列“结构性概括”,他对当代科学的影响,没有任何人能够与之 相提并论,连和他做部分的比较都不行(见他创建的网站www.i-b-r.org上的自我介绍)。 简直就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伟大的科学天才,连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都要自叹不如。 但是如果我们用google检索一下,发现提到“Ruggero Maria Santilli”(桑蒂利)和 “Hadronic Mechanics”(强子力学)的网页,都只有三百多页,而且基本上都出现在他 或其机构主办的网站上,那么就可以明白那些惊人的大话不过是自吹自擂,他的学术地位 并没有获得学术界主流的承认,他的影响并没有超出他那个小圈子,他创办的那些刊物, 包括蒋春暄发表论文的《代数·群·几何》连SCI(科学引文索引)都不收录,在那上面 发表论文在中国甚至不能用来评定职称。这一位科学天才,实际上是一位科学狂人。一位 科学狂人的评语,能有什么可信度?一位物理学家对数学论文的评价,有什么权威性?在 连SCI都不收录的期刊上发表论文,能算是被国际学术界接受?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基 础研究院”似乎很支持伪科学的研究,例如我发现有一位中国人柳克希自称是美国基础研 究院工程部教授、美国强子期刊编辑委员会委员、美国强子出版社北京编辑部主任,给一 位声称推翻了物理学基础的另一位科学狂人李映华著的《物理学的几个重大理论问题》发 贺信。 不管怎样,蒋春暄的研究并没有被国际数学界所接受,歌德巴赫猜想仍被公认为未被 证明,费马大定理的证明者公认是威尔斯而不是蒋春暄。蒋春暄在国外其实并不吃香,只 是有另类人士欣赏他,从未获得国际学术界主流的认可。说他很可能得菲尔兹奖更是笑话, 菲尔兹奖显然不可能颁发给未获公认的成果,也不颁发给超过四十岁的人(蒋春暄在1961 年已经大学毕业,至少已有六十多岁)。一个自然科学史研究人员,连菲尔兹奖的年龄限 制这种常识都不懂,还为蒋春暄未获推荐愤愤不平,说是不学无术,也不为过。有的网站 在转载《南方周末》的这篇文章时,给加了一个《中国学术界有致命弱点?》的标题,作 者也的确是在利用“蒋春暄现象”攻击中国学术界。但是我们从上面的调查可以看出,从 所谓“蒋春暄现象”并没有暴露出来中国数学界有什么致命弱点,倒是暴露出了许多中国 人文学者的致命弱点:不学无术,信口开河,却又自命不凡。 2003.7.3. 附: 令人深思的“蒋春暄现象” 南方周末   2003-07-03   ■学者论坛   □张浩 宋正海   ■中国学术界已多次讨论,为什么诺贝尔奖与中国无缘。但现实中又一次出 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这是令人深思的。   1961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长期工作在我国航天战线的航天工业总公司二 院的蒋春暄高级工程师,因对数论极感兴趣,自1973年以来利用业余时间钻研数 论,并一直注意与国内外数学家进行交流。30年的奋斗,他已在数论上取得举世 瞩目的成就,用自己创立的全新的数学方法,解决了世界公认的几大数学难题: (1)推广了三角函数,从而证明了费马大定理;(2)找到了一个能更本质揭示 素数分布规律的函数Jn(ω),从而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3)否定了黎曼假 设;(4)找到了大数分解的简单方法;(5)发展了Iso数论,建立了比较完善 的Iso的数学体系。   然而,蒋春暄只是个业余数学爱好者,在数学界只是个无名的“小人物”, 因而长期受到难以言说的冷落:他的论文在寄给数学界权威人士求教时,遭到拒 绝;一些权威更称蒋春暄的研究成果只是一堆“垃圾纸”,蒋研究数论是一个 “想蹬着自行车上月球的人”;国内一些著名数学刊物因受权威编委的压力,对 蒋的投稿,一概退稿;1995年“全国余新河数学题学术讨论会”上,原打印的会 议报告安排表上,蒋春暄及其论文题目本来是排在第一位的,但开会当天才通知, 他的发言被取消了。无奈,蒋春暄只好到国外寻求知音。   蒋春暄将论文寄到美国,却立刻引起美国强子理论创始人、数学家、《代数 ·群·几何》杂志主编桑蒂利教授的高度重视。该杂志不仅连续发表了他的论文, 还破例为他出了数论专集。桑蒂利在给蒋春暄的信中称道:“您是新理论的领 袖”,“我想借此机会对您工作的历史性的潜在价值表示极大的赞赏。”该杂志 编辑部主任乔治·韦斯在接受中国《科技日报》采访时强调:“蒋的研究工作是 极富创新和极有价值的。无疑,就我们接触过的各方面数学评论而言,这些评论 家审查过蒋的全部工作,都认为他是最重要的数论科学家。”我们认为,桑蒂利 和韦斯对蒋春暄数论成果的评价,是出于对他数论成就的由衷而公正的钦佩。   中国科技界领导曾为科技原始创新成果不多而着急,中国学术界也多次讨论, 为什么诺贝尔奖与中国无缘。但现实中又一次出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 这是令人深思的。《科技日报》2001年10月25日发表了题为《他是想蹬自行车上 月球吗?》一文报道了蒋春暄的成就和在国内所受到的不公正遭遇,一时学术界 哗然,蒋春暄及其数论成果成了争论的热点。此时,一向关心我国科技原始创新 发展,努力推动学术百家争鸣的“天地人学术讲座”,于2001年11月10日举办了 第429讲,就“蒋春暄现象”进行了专题讨论。与会各学科的专家对蒋的数论成 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当他在国内数学界受到排斥时对他给予了同情和支持。为了 把这场争论引向深入,该“讲座”又于同年12月5日举办了第439讲,主题是 “‘蒋春暄现象’质疑”。   蒋春暄数论成果很广,现仅以哥德巴赫猜想问题为例说明。国外学术界对已 发表的数学成果的评论是严格的,对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更是这样的。仅1997- 2002年,权威的美国《数学评论》先后否定了中国某数学所、意大利、美国学者 的证明论文。但与此相反,2000年《数学评论》转载了蒋1998年发表的论文的摘 要。2002年权威的德国《数学文摘》(ZM)也转载了蒋1999年发表的论文的摘要。 2002年初,全面总结蒋春暄学成果的英文专著正式出版,也已全部上网。   十分奇怪的是时至今日,质疑者无人能指出蒋发表的论文和专著的疏漏或错 误,只是把精力用来论证蒋春暄成果的支持者和发表他论文的刊物没有权威性。 这就是说,虽然蒋春暄的成果至今尚没有任何中国权威数论专家指出其错误,但 他们对蒋仍坚持极不宽容的态度。   2002年8月“世界数学大会”在北京召开,此前蒋春暄的数学成果若能得到 我国有关的权威部门公正评审和推荐大会评审数学“诺贝尔奖”———菲尔兹奖, 就他的成果而言,荣获此项数学最高奖是很有可能的。遗憾的是国内数学家不应 有的“内耗”,使此项能给国家和民族带来荣誉的奖又一次与中国人无缘。   对蒋春暄的数论成果,国内外学者评价的反差为何如此之大?这不能不令人 深思。这从深层次折射出,我国现今的科技体制还不够健全,缺少应有的推动科 学原始创新的机制和保证学术成果得到公正评审的健全体制。科技评审自然要重 视并发挥专家的作用,但对他们中的一些人为维护自己的名誉和地位,而可能违 规滥用职权排斥原始创新成果的负面作用,似认识不足,无制约措施,更没有法 律制裁。蒋春暄的成果一旦成立,可能会改变全部数学现状,成为通向未来数学 领域的里程碑,因而蒋春暄现象正召唤我国科技体制的深层改革到来。   民族的兴旺、国家的富强,迫切需要各方面的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我们坚 信,只要坚持改革,不断建立和完善激励创新和发明发现的机制,为人们创造出 科学创新的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这样的人才和成果是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的。   (作者单位:张浩,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宋正海,中国科学院自然 科学史研究所) (XYS2003070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