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groups.yahoo.com/group/xys)◇◇ (原载《南方周末》2002年4月25日) 世上并非只有诺贝尔奖 ·方舟子· 当今世界,大概很少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迫切地想成为科技强国, 每隔一段时间,中国报刊上就会出现“世界顶级科学家”、“进入世界科学 研究前沿”之类的报道。但报道者其实也知道,这些不过是自吹自擂,并没 有得到世界科学界的认可。获得世界科学大奖,才是被公认为世界顶级科学 家、走入世界科学研究前列的一个标志。而最著名的世界科学大奖,当然是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了。虽然已有多位华人科学家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有 的在获奖时还是中国国籍(杨振宁、李振道),但他们的工作都是在国外做 出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的获奖纪录仍然是零。因此当今世界,大概也很少有 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迫切地想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某位科技界领导宣 布过在二十年内要让中国本土出现诺贝尔奖获得者,某所名牌大学也号称办 起了诺贝尔奖培养班。 但是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只有三种,即物理、化学和生理医学,这只包括 了自然科学领域的一小部分,大部分科学家都因此被排斥在外,工作再出色、 成绩再大,也不可能获奖。最明显的遗漏是没有数学奖。有人把诺贝尔不设 数学奖的原因归咎于某位数学家是诺贝尔的情敌,这只是一个谣传,真正的 原因可能是因为诺贝尔认为纯数学没有实用价值。为此,加拿大数学家菲尔 茨立了遗嘱设立一个诺贝尔级的数学奖。从1936年起,国际数学大学开始 颁发菲尔茨奖,每四年颁发一次,被视为数学界的最高荣誉。但是该奖奖金 不高(只有1500加元),而且有个年龄限制(不能超过40岁),因此由以色 列发明家沃尔夫设立、在1978年开始授予的沃尔夫数学奖,也被视为数学界 同等级的荣誉。该奖每年授予一次,奖金10万美元,它的自然科学奖还有农 业、医学、化学、物理,但后面这些奖项在诺贝尔奖的阴影下,都不如其数 学奖有名。除了数学之外,自然科学其他较无实用价值的领域,特别是生物 科学的绝大部分学科,都被诺贝尔奖忽略了。为了补其不足,瑞典发明家格 拉芙在1980年另外设立了格拉芙奖,由瑞典王家科学院授予数学、天文学、 生物科学(特别是生态学)、地球科学和多发性关节炎研究,每年授予其中 一个领域,奖金为50万美元。至于那些在诺贝尔死后才出现的新兴学科,当 然更不可能出现在诺贝尔奖名单中,这些学科也就必须设立自己的“诺贝尔 奖”,最著名的包括1966年开始颁发的计算机科学的图灵奖(每年一次,奖 金2万5千美元)和1974年开始颁发的环境科学泰勒奖(每年一次,奖金20万 美元)。世界科学大奖还有不少,但因为其领域大多与诺贝尔奖重叠,有的 甚至被视为为获得诺贝尔奖做准备(例如拉斯克医学奖获得者许多后来都获 诺贝尔奖),所以他们的重要性不如诺贝尔奖,难以说是代表领域的最高荣 誉。但在诺贝尔奖所不及的地方,菲尔茨奖、沃尔夫数学奖、格拉芙奖、图 灵奖、泰勒奖,却是公认的最高荣誉。例如在1992年,1700多名世界杰出科 学家就环境问题签署了一封《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的公开信,许 多人在签名后面写上了自己获得的最高奖励,其中国际性大奖只有诺贝尔奖、 格拉芙奖、沃尔夫奖、泰勒奖和拉斯克奖五种。 这些世界大奖本来与中国大陆科学家都无缘。这个纪录在最近被悄悄打 破。4月1日,管理泰勒奖的美国南加州大学宣布将今年的泰勒奖由哥伦比亚 大学教授华莱士·布洛克和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资深院士刘东生分享。现 年八十四岁的刘东生是公认的运用中国黄土沉积研究古气候的先驱,由于在 认识和运用地质沉积物了解全球性环境变化方面的开创性成就而获此殊荣。 刘院士通过50多年的研究清楚地证明了黄土为环境变化提供了一个完整而准 确的陆相纪录。黄土已被广泛地认为是古环境信息的三种可靠来源之一(另 两种是深海沉积物和极地冰核)。这是中国大陆科学家首次获得可以与诺贝 尔奖媲美的世界科学最高荣誉,然而全球中文报纸,除了美国的《星岛日报》 由于其驻洛杉矶记者原为搞地质学出身,知道此项大奖的份量而及时做了报 道,其他报纸一周来竟都是一片沉默,不知道梦寐以求的诺贝尔级大奖已经 落户中国。 世界科学大奖不仅是对为世界科学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的精神和物质 鼓励,而且有助于引起其他领域的科学家对获奖者所从事的研究的兴趣,从 而促进不同学科的交流(有一项研究表明,世界科学大奖的获奖者的工作在 获奖前的影响只限于同行,获奖后则会影响其他领域的研究)。同时,可能 更重要的是,世界科学大奖的颁发,能够引起一般公众对科学的关注,使科 研获得更好的资助,并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每一次科学大奖的颁发,实 际上都是一次良好的科普机会,但是如果没有媒体的配合,这样的机会也就 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尤其是最近北京沙尘暴使得环境保护问题成为中国舆 论关注的焦点,而中国科学家恰好获得世界环境科学的最高荣誉,正是对中 国公众进行环境科学普及的天赐良机,而中国的媒体却让它失之交臂。中国 媒体在炒作、吹捧了那么多名不副实、甚至是欺世盗名的明星科学家、科技 成就后,在真正的世界荣誉降临中国时,为何却如此淡漠?我们对诺贝尔奖 的孜孜以求,是不是出于一种叶公好龙的心态,其实看中的不过是诺贝尔奖 的名声,而不是科学成果本身的重大意义,因此对与诺贝尔奖同等级、但并 非妇孺皆知的荣誉也就无动于衷? 2002.4.8.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groups.yahoo.com/group/x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