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载搜狐方舟子打假专栏: http://it.sohu.com/45/35/column210733545.shtml) 对搜狐网友们的答复 ·方舟子· 搜狐“方舟子打假”专栏开通已一个月,在每一篇文章后面都有不少跟 贴,最多的超过了200。这些跟贴我基本上都看了。有些跟贴明显是属于被 我揭露过的人造谣、谩骂、泄恨的,这没有什么奇怪的。我的专栏开到哪里, 他们也必定会跟到哪里,把一再被驳斥过的老谣言再重复几遍,屡败屡战, 虽然韧性可嘉,却没有必要浪费时间与他们奉陪到底。在这里我只答复一些 我认为值得答复的问题,消除一些疑问以及做进一步的说明。以后我想每隔 一段时间就对新跟贴中提出的某些问题做个回答。 开这个专栏的宗旨,是要揭露、质疑一些碰巧被我见到的、认为值得做 一番剖析的假现象,像假新闻、假学术、假科普、伪科学、抄袭、胡编乱译 等等,并无限定的范围。针对的具体事件,有的可能在以前已被揭露过,但 我认为还值得重提;有的则可能是别人首先揭露的,但我觉得揭露得不够充 分或不够确凿,值得再做一番评论。涉及的人,有的可能以前和我有别的恩 怨(那你只能怪自己太倒霉,被抓住了把柄),更多的当然都是和我没有任 何关系的。打假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泄私愤,我没有那么多私愤可泄,也不 会给“仇人”以豁免权。希望读者不要管打假的动机何在,只看证据是不是 确凿,分析有没有道理。 按现在的计划,是每周刊登两篇文章,因此我交搜狐首发的文章,并不 是写好、寄去就马上登出来的,往往会推迟好几天,也就会出现在我的文章 登出来之前,已有别人对同一事件做了评论这种现象。例如,在我的《诺贝 尔文学奖提名闹剧要闹到什么时候?》一文登出之前,已有一位叫曹长青的 人写了一篇《王蒙与“诺贝尔奖提名”骗局》的文章评论同一事件。有人因 此指控我剽窃曹长青,甚至胡说我为了掩盖剽窃而故意改变写作日期。揭露 同一事件并不等于剽窃。事实上,早在一年多以前,新语丝网站就已揭露过 这个“美国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提名委员会”提名闹剧,如我文中指出的, 其底细在《北京青年报》2002年3月6日报道《“两名成都作家获诺贝尔文学 奖提名”遭质疑 为何又拿说事儿诺贝尔奖“提名”说事儿》都说得清清楚 楚。曹长青的所谓“调查”,其基本事实都不出《北京青年报》的这篇报道, 却对之只字不提,说什么“只有天津《新报》质疑”。曹长青文章的新意在 于没有确凿证据就一口咬定“后台骗子是王蒙本人”,甚至说“他俩默契地 年复一年地表演这出戏”(我在文中说过,王蒙在第一次被“提名”时并不 领情),以臆想做结论,不是严肃的打假所该有的。 有个网友说,我们当年搞提名金庸参选诺贝尔文学奖的活动,却没有清 楚地说明那是开玩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误导了国内读者。当时(1993 年)互联网还没有联到国内,是不存在这个问题的。在互联网兴起,而且的 确有国内记者把此事当真以后,我一再利用各种机会说明过那是带玩笑性质 的活动,例如在1999年为国内报纸写的《网上“金学”纵横》一文中,我指 出:“我们对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发步骤还是知道的,对诺贝尔文学奖的份量 也并不看重,这么做开玩笑的成分居多,一则为当时在正统文坛上还不受重 视的金庸喊一嗓子,二则为网众添个乐子,多个话题。” 一涉及具体的人,特别是有点名气的名牌大学的教授,反响就特别热烈, 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以及其同事、学生、支持者要为保护自己的名声 做出反击。有一位自称“没看过《科学的历程》,以前更没听说过吴国盛” 的“方舟子支持者”,却一再宣称《科学的历程》是一本好书,唯一的理由 是“销量好的科普书一定是好书”。《科学的历程》销量是否真如吴教授的 支持者宣称的那么好、甚至好到我必定要嫉妒的地步,我不知道。书的销量 多少和书的好坏并无必然联系,对科普著作也是如此。一本坏科普著作,销 量越大,则影响越坏,更值得我们的注意和揭露。顺便说一句,真正的方舟 子支持者没有听说过吴国盛的恐怕少之又少,因为众所周知,我从2000年开 始就一直在批驳吴国盛的“科学有禁区”等反科学论调。所以这个“方舟子 支持者”的帽子,恐怕是为了在反击我对吴国盛的批评时显得“客观中立” 而违心地戴上的。 同样是这位“方舟子支持者”,指责我“氨基酸是由氨基和羧基组成的 小分子,蛋白质是由氨基酸联成的肽链”的说法不准确,以表明我打假本身 也在造假。我那个说法是针对吴国盛“蛋白质由20种氨基酸组成,而氨基酸 则是由氨基和羧基联成的肽链”这个荒唐说法的,并不是在给蛋白质和氨基 酸下严格的定义,只是指出它们的基本组成,不涉及化学结构,也不排除还 有其他的非基本的基团。诚然,科普著作不必像学术著作那么严谨,但是 我列举的《科学的历程》一书中的“硬伤”,并非仅仅属于不严谨的表述, 而是属于根本性的事实错误。 一批自称做出重大科学发现却受科学界排挤的“科学猜想家”(简称 “科猜家”)利用互联网的言论自由,向来热衷于在网上推销自己。因此, 我批评“科猜家”的《“蒋春暄现象”究竟暴露出什么致命弱点?》一文反 响热烈,自在情理之中。有一位读者指责我做为一个生物学博士,有什么资 格到数学领域打假?也有的认为我应当从专业上推翻蒋春暄的证明。我那篇 文章的目的,是要让读者明白蒋春暄的支持者所拿来为自己撑腰的“国外知 音”的底细,以说明蒋春暄在墙外也不香,而不是要自己证明蒋春暄的证明 不成立。后者应该交给有兴趣的数学家去做,也的确有人做了。蒋春暄的支 持者只提到:“2000年《数学评论》转载了蒋1998年发表的论文的摘要。2002 年权威的德国《数学文摘》(ZM)也转载了蒋1999年发表的论文的摘要。” 却没有让读者知道,这两份杂志都发表过数学家的评论否定蒋的证明。 有一个读者说:“出不出成果,不能看是否业余,你知道爱因斯坦写论 文时,他是一个专利局记录员,他是业余写相对论的!”这话大致是不错的。 但是我说的是“业余研究者几乎不可能做出什么重大的发现”,并不是以是 否业余来判断是否出成果,也不是断然否定业余研究者能做出重大的成果。 我指出的只是现代科学研究中的一般现象,例外是会有的。爱因斯坦算是例 外。像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人物,全世界一百年也未必会出一个,动辄要拿 他说事是很荒唐的。而且,爱因斯坦也与无数以之为榜样的“科猜家”不同, 受过非常严格的本专业科班训练,本科上的是苏黎世高等工业学院物理专业, 导师是大物理学家韦伯。之后又靠物理论文获得了苏黎世大学的博士学位。 这与从未受过数学科班训练却从事数学研究的蒋春暄不可同日而语。 有一个署名“福龙·詹”的网友,自称是英国在中国的留学生,是否属 实不得而知,但他提及的问题的确值得思考。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的这样的 留言,而不是无价值的争吵。最后我就把福龙·詹的留言附在下面供参考: “中国有一些人喜欢假货~~呵呵!它们(假的东西)自然在中国很有市 场,我在中国留学这几年就看到了许多人对真的不是特别有兴趣,对假的事 物喜欢去追捧,(当然中国人有也恨假货,那是在自己用了假货后这样……) 希望中国国民从根部改革一下观点(个人杜绝假货)和政策(地方政府真正 加强落实中央政府的政策)。这也是外方来中国投资最头痛的一件事。” 2003.8.5. (XYS20030807)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