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   一个父亲的自恋与煽情   作者:柔涛   上一期《新语丝月刊》(2009年第五期)刊登了三篇有关父母子女亲情的作 品,如把网讯一栏看作一篇,则占总作品量的30%。方舟子和阿W以不同的体裁, 记录了人生起点和终点的两个瞬间,真情流露,朴实自然。而郭为的作品《儿子 和他的一只耳朵》(以下简称《耳朵》一文),则使我同情他儿子的疾患之余, 感到失望。由于自己对《月刊》颇高的心理期待,写一点评论,与读者作者们共 同探讨。   郭公子的先天疾患使他在人生旅程中遭遇了不必要的坎坷,这是不言自明的。 但是,为了突出自己孩子的优秀,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借着诉说儿子的故事,诉 说了自己的优秀,自己家庭的优秀,过度煽情,反而削弱了事实本身的力量。读 者们不会也不能够去核实郭为所说的是不是事实,可是人都同时具备说谎和掰谎 两种能力,只是在不同人身上相对强弱程度不一样。不客气地说,郭为基本上是 在忽悠读者,如果这篇文章是发表在纽约华人社区中文报纸上,大家看看也就算 了,可是由于新语丝的影响力,笔者不得不指出,即使郭公子真的很优秀,也被 他老爸的这过度煽情给减色不少。   由于笔者不能去核查事实,就先从文章本身谈起。《耳朵》一文的末尾,郭 为说自己有“文债”,看得出他是能够而且经常写文章的,而且这样有意无意透 露自己不平凡的手法也是忽悠人的人惯用的手法。但是,作者在文章的词汇和结 构方面,功力都很差。作者不具备规范熟练使用汉语的能力。文章是写给人看的, 象钱钟书在《管锥编》里故意云山雾罩扯来扯去是对读者的极大不尊重。   看看这一句:   “我很喜欢林徽因的诗《你是人间四月天》,每次遇到都会再读一遍,不仅 仅是被那隽永的诗句所感动。”   什么叫“遇到”一首诗,难道诗会跑来跑去的让你遇到吗?为什么不说,时 不时翻出来读读呢?是不是觉得这样照实说话对不起你自己的文才呢?   看看这一句有歧义的?   “但客观地讲,儿子和我们父母都有些大意”   “我们”是“父母”的同位语还是修饰语,指的是郭为和郭太太,还是郭公 子的爷爷奶奶?   吹牛的人和说谎的人往往是顾此失彼。看看这两个自相矛盾的例子:   例子一:   “儿子六岁时考上了纽约的第一所音乐小学,成为这所小学的第一届新生。 这所小学的开办当年还上了纽约时报的版面。”   “音乐小学虽然每天有专家一对一的音乐指导,但学校还是属于试验性质, 对基础教学全无经验。”   小学开办上了国际著名大报的版面自然是一件大事,只看这一段好像读者应 该理解为这是第一所,而且是了不起的音乐小学。可是,后边又说该校是试验学 校,全无经验。那么,在一群被试验的孩子中间成为“高不可攀的佼佼者”意味 着什么呢?是被试验者赏识,还是由于积极配合试验者而获得了赏识?莫非小学 上的版面是广告版?   例子二:   “我们从未见过他对任何人发过脾气,或对我们或任何人粗声粗气地讲话。 有时他不同意我们的意见,最多是保持沉默,从不反驳。”   “有一年他的生日,有位女同学捧着一个大蛋糕送到家里来,没进门就让儿 子给打发走了。”   俗语说,官都不打送礼的。拒绝一份送上门的礼物,而且是女同学送的,该 需要多大的情感力量啊!这种拒绝,若是慢声细语,其力量更是远超过大发脾气。 除非另有隐情,否则,郭公子的这一次拒绝,会使他与这位女同学的关系降到冰 点而且不可挽回。其影响会扩散,会使郭公子的人际圈发生巨大的裂变与重组。 这种扩散,不管那位女同学出身名门还是出身寒门都会发生。郭为到底想要表现 郭公子的什么特质呢?   再举几件莫名其妙的事例:   (1)"儿子班里绝无仅有的拉丁裔同学,成绩平平,名牌大学却排着队请他 去。"   一个成绩平平的学生高贵,请他去的名牌大学犯贱,一个乡愿的想象,不值 得细说。   (2)"有著一个个小人头的好友名单呼拉拉六、七百之众。"   在Facebook上有六七百个好友意味什么?有一种可能性是郭公子有着对友谊 的极度渴望,寻寻觅觅,见到差不多的就邀请人家为好友,人家一点击“确定”, 就有个小人头在他的好友名单里了。郭公子如果真的有这么多好友,郭为如果想 关心她他的儿子而且有能力的话,应该过问一下。基本的算术就可以使郭为明白 这个问题:如果按平均计算,每一个好友每年联系5次,每次费时5分钟,那么 600人×5×5分钟/人=15000分钟=250小时,每天8小时,郭公子每年要由一个月 的时间用于跟朋友联络。这么巨大的时间代价,值得吗?   (3)"虽说咱也挺喜欢音乐,里面古今中外的歌曲也有一万多首,可儿子在 网页上与朋友们讨论的歌手没有几个咱听说过的。"   你到底想说什么?如果事实真的如你所说,所谓趣味无争辩,没有什么好说 的。可是看上去你又想借此说明你儿子能干,你儿子见多识广也就罢了,何必贬 低自己呢?一万首歌曲,是个什么概念,郭先生想过没有?如果你不是单纯为了 收藏而下载或购买,一万首歌曲,如果平均3分钟/首算,每首歌曲平均听1.5遍, 则10000×3×1.5/60=750小时,750/8=93.75天。那么,你在美国生活的二十年 中,有近7%的时间用于伺候你的iTunes(当然你同时还可以干别的)。有一万首 歌曲在你的机器里,不等于你熟悉,听遍了那一万首。在吓唬人之前,现盘点以 下自己的存货为好。   (4)"面对如娇嫩的花骨朵一样的孩子,倾听孩儿他妈的一番真情诉说,居 然让总裁先生感动莫名,当场决定破例全额负担我们赴加州求医的全部费用,并 负担儿子的往返机票。"   同期《月刊》中,程鹗写的《在美国出书》会使读者有知识性收获。如果郭 为能再写一篇如何说动总裁破例全额负担他们费用的文章,相信会比《耳朵》这 篇吹牛文章好看,读者也会受到教益。郭公子有残疾,那么凡是想要理赔或报销 的家庭,那个没有什么理由呢?那个总裁也太容易感动了吧?美国是一个讲究制 度的国家,总裁为什么破例,为什么单单听你一面之词,就可以当场决定?职能 部门干什么去了?一个总裁会在没有预约的情况下,你敲门就让你进了,而且热 情接待,破例处理,到底是怎么回事,说清楚好不好?   《新语丝月刊》的出版语言是中文,读者对象也主要是使用中文的读者。虽 然不应该限制作者在文中使用非中文词汇,可是负责人的作者应该心中装着读者 的。毕竟还有很多读者连英文字母表都不认的。《耳朵》一文中多处出现的英文 词汇和句子应该看作郭为在忽悠读者的一个旁证。本来用汉语就可以讲清楚的事 情,为什么要用英语呢?除了卖弄还有别的解释吗?读者会指望一个热衷卖弄的 人说出、写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吗?相信其他的新语丝的作者的英语水平不会比 郭为先生差,但是大都没有像郭为先生这样低层次地使用英语的。同期,程鹗的 《在美国出书》,不可避免的涉及很多专业词汇,但多数加了注释。为了提醒这 个容易被某些作者忽略的问题,我把《耳朵》一文中出现的英语词汇按照出现的 顺序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词汇表,算是为阅读郭为先生的文章的而不懂英语的读者 的一点帮助。   Tylenol ,泰诺,药品名;very,非常;impressive,令人印象深刻的; why,为什么?;him,他(作宾语时用);us,我们(作宾语时用);sometimes 有时;things 事物;just正好,恰好;happen,发生;no, 不是的;one,一个; is,是;to, 表示不定式的小品词;blame,责备;It,它;could, 能够;be, 是;worse,更糟;perfect 完美的;Brent 伯伦特(人名);HIP Health Insurance Plan的简称;Dr,医生(用于姓或姓名前);dad爸爸;this,这个; piece一块,一片,一条,一篇,等等;sad,悲伤的,Facebook,一个社交网站; iTunes,一种媒体播放程序;well 感叹词,哦;they,他们;like 喜欢;me, (作宾语时用)我;age 年龄,时代;of 的;innocence,无罪,无知,天真;if, 如果;there, 那边;must, 必须;some, 一些;setback挫折;let,让; earlier,更早些;GPA,Grade Point Average的简称   自恋没有什么错,极度自恋值得可怜。适度煽点情也没什么,还可以提高部 分读者的阅读兴趣,可是过度煽情令人讨厌。把读者的判断力降低到了可以忽略 的地步,更是井底之蛙样的无知。笔者本不想去评论这样一篇文章,可是读过之 后,如骨鲠在喉,感到有必要写点评论,净化一下新语丝的阅读空间。只有这样 的吹牛文章少了,好文章才会多起来,读者和作者共同进步,整个社会的文化素 质才会越来越高。 (XYS20090516)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