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2.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缶”究竟是什么东西?   作者:张功耀   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击打“缶”开场。可是,究竟“缶”是什么东西,“缶” 的造型如何,却没有几个观众知道。   “缶”的早期文献可见于《诗经·陈风·宛丘三章》:“坎其击鼓,宛丘之 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翳”。宋代 朱熹依据汉代许慎的《说文》把这个“缶”解释为“瓦器,可以节乐”。但是, 朱熹没有把它放在全句中做进一步的通顺解释,就这样糊里糊涂地流传到了今天。   “缶”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瓦器呢?   《说文》和《尔雅》的记载各不相同。《说文》认为,“缶”是盛酒浆的东 西,属于“罂”。《尔雅》则记载说:“盎谓之缶”。据此,“缶”应该是“瓦 盆”。   将这种瓦盆当乐器用的记载,最早的文献可见于《周易·离卦》。九三象辞 有“不鼓缶而歌”。又,李斯《谏逐客书》有:“击瓮扣缶,而呼呜呜快耳者,真 秦声也。”可见,这种“缶”的确曾经被当作乐器用过。   但是,“缶”被当作乐器用是一回事,它是不是乐器则是另外一回事。谭盾 先生为《卧虎藏龙》作乐,就多处没有用乐器,我个人很欣赏那种创作,听起来 的确别有一番自然的风味。此外,1996年,我在德国的明斯特道姆大教堂见过一 个借自然风吹奏的风琴。它把一堵墙设计成一架风琴。风一吹,琴就叫。风的变 化越大,琴声的变化也越大。那也是很有创意的。但那架风琴不是乐器。   依据现有文献,我本人对“缶”做出以下几个推测:   第一、“缶”是一种土制瓦器,可能有“罂”和“盆”两种造型。但,它们 都是用具,不是乐器。尽管“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乐器,但它却可以用来作乐 伴唱。据《文献通考》,用“缶”作乐,多是“盆”,不是“罂”。到清朝,还 有“缶琴”,它是盆中装水做出来的演奏。   第二、用“缶”作乐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覆盆”,把“缶”朝下,击打缶 的边缘或中央;一种是把“缶”朝上,由四人击打缶的边缘。另,《文献通考· 卷135》还有“听黄钟之音,知击缶之细”一说。可见,用“缶”来表现音乐意 境,可以做得非常细腻。记得《洪湖赤卫队》中的小红卖唱,用一根筷子击打一 只小碟伴奏过“小曲好唱口难开”,也是做得非常细腻的。   第三、中国古代没有用金属制造过“缶”。因此,“曾侯乙墓铜鉴缶”的命 名值得商榷。这种双层保温的容器既不是“鉴”,也不是“缶”,实际上它就是 “鼎”或者“鐏”的另外一种造型。唐朝出版的《通典》列了八类乐器,“缶” 被列在“土乐”一类,金类乐器中没有“缶”。可见,至少在我国唐代以前,没 有用过金属缶作为乐器。   第四、用“缶”作的乐,既可以用于祝捷和欢迎,也可以用来表示哀悼。这 就是说,缶的音乐表现力比较丰富。例如,《文献通考》记载说:“庄周鼓盆而 歌,以明哀乐”,作的是哀乐;李斯《谏逐客书》记载的“呼呜呜快耳者”,作 的则是欢快的乐曲。   至于奥运会开幕式把曾侯乙铜鉴缶改头换面,以千人击打的方式制造出一个 欢迎场面,与我国古代以“缶”作乐相差甚远,给观众的印象可谓不伦不类。 (XYS20080816) ◇◇新语丝(www.xys.org)(xys2.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