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 中国人读书之弊 阿曼多   望子成龙是中国父母的普遍心态。对多数父母而言,"成龙"不是要孩子成为 "龙"即皇帝,而是希望他们好好读书,在掌握一定学问知识的基础上过上光宗耀 祖的风光日子,说白了,就是要有权有势并有钱,在古代是这样,在当今也基本 如此--直到最近一些年,才有较多的人把更多注意力集中到有钱这个目标上。无 论如何,这是个事实:自古以来,特别是有科举制度以来,中国人一直把读书看 作是一个人年少时最重要的事情。   然而,读书对"有权、有钱"的目标却并不一定具有正相关的作用,实际上, 常常起的是相反的作用。   --中国人常常在读书中形成一种"干大事"的价值观,他们因为读了书而好高 鹜远、好大喜功,常把自己弄成"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的人,结果干不成什 么事。   我们的德育比如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很好的东西,有助于培养青少 年学生"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宏大抱负和宽广博大的视野,但也有一点副作用,就 是让许多人盲目地认为自己负有拯救全人类的使命和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责 任。实际上,中国的读书人很早就形成了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 直到今天仍然认为读书就是要成为以天下为己任的劳心者,成为大的科学家、企 业家、政治家,我们的学校和家长始终以把孩子培养成为"干大事 "的人为目标, 学生也始终承受这个目标的沉重压力。所以,凡功课好的学生都常有眼界高远、 慷慨激昂的言论,胸怀世界、忧国忧民是他们的重要特征,他们从不考虑做任何 微不足道的小事,并且也看不起做"小事"的人。这样,我们就有了许多立志做大 官、做大事的"接班人 "。   而在现实中做大官、做大事跟抱负大、胸怀广并不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而 且"大事"毕竟只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干大事的机会也只能属于少数人。但是, 碰了壁之后,我们的许多读书人往往不认为自己不适合"干大事",也不认为自己 没有为机遇做好准备,而是把自己的遭遇解释为贪官横行造成了爱国志士的报国 无门。于是,不被重用的失落和抱怨,成为自古以来读书人经久不衰的文学创作 主题。或者,他们也常常因此而蜕变为潜在的动乱分子。   读书使我们自视过高、不甘平庸,使我们怀才不遇、怨天尤人、郁郁寡欢。   --与这种价值观配套的思维方式是重宏观而轻微观、重价值探寻而轻实务操 作,动手能力很弱。 中国的读书人都擅长从任何事情中寻求意义,把什么问题 都上升到某某高度来认识,著名的读书人许纪霖还写了一本书,就叫《寻求意 义》。普普通通一件事,往往要拔高为"国家 "、"民族"、"党"的事情。只要注 意看看我们的电视新闻,你就可以看到媒体里的读书人每天都在做着这样的事情。 比如前不久的足球世界杯,中国队出线被许多人--除了官方一些人,主要是媒体 --赋予了爱国主义、振兴中华的含义,球员们被认为是为了祖国、为了13亿人民 在球场上拼搏!   寻求意义的好处当然很多,但也有一个明显的缺陷,那就是,这种思维方式 有一种驱使我们做大事的倾向:既然要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寻找意义,那么, 我们自然应该力求找出重大的意义;而重大的意义自然不容易在平凡琐碎的小事 里找到;所以,具体操作的事情都应当别人做的,我们领导者是动口不动手的人。   --还有一种与之相应的问题就是习惯于从观念出发,思维为种种条条框框所 束缚,不善于适应复杂多变的情况,缺乏开拓能力。   读书使我们规避现实、疏离细节,使我们志大才疏、眼高手低、心有余而力 不足。   读了一点书,使我们认识问题的时候多了些视角、方法和工具,但也多了一 些束缚;使我们更加深刻、更有远见,但也多了些犹豫和疑虑;多了稳健,但少 了敏捷、果断和开拓。   面对着千变万化、纷乱无序的世界,读书人首先想到的是在书本上学过的东 西,而没有读过书的人脑子里一片空白--许多读书人显得很聪明,他们的办法很 多,而另一些没有办法却有悟性的非读书人却常常显得更聪明,因为他们有可能 创造出全新的办法,就像我们在官场或商界看到的许多没有读过书的成功者一样。 实际上,现实世界本来就是这样的:规则、原则、道理之类是为大量不敢和不善 于创造、创新的人制定的,而真正能够成为某一事业中的开拓创新、掌握局面的 人,恰恰是不在乎常规、勇于和善于突破常规的人,俗话说是"不按牌理出牌"的 人。人类的文明进步是能够打破常规的人推动的,人类社会的秩序也是这样的人 控制的:大到全人类,总是那些施行强权政治的霸道国家"领导"着,小到一对夫 妻,也是谁不讲道理谁说了算。读书很多的人因为头脑里装着知识,所以他们倾 向于循规蹈矩,就像是掌握了各种规则的机器人,遇到"不按牌理出牌"的现实, 他们就会慌了手脚、乱了方寸;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并不总是进步的积极力量, 也可能是保守势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常常能够在实际面前表现出超凡悟性的 毛泽东说: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知识分子往往是最无知识的。   比如说,在一个贫困落后的乡村当干部,读书人常常就不如没读过书的,因 为读书人满头脑远离实际的条条框框,而没读书的人却有符合实际的"野"路子。 在许多更需要超凡悟性和操作能力的领域,像政治、外交、军事、商业等等,中 国的读书人确实常常表现出力有不逮的尴尬和无奈。这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上是十 分普遍的现象。许多非读书人看不起读书人,认为他们常常很难切近实际,因为 他们有一股"书生气",或者像毛泽东1956年9月25日同拉丁美洲一些党的代表谈 话时说的那样:"知识分子有一点气味,就是知识分子气。"前几年社会上流行的 一句话"穷不过教授,傻不过博士",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书生气"或"知识分子气" 造成的后果:不仅挣不到钱,还被人笑话。--当然,真正要创新突破,还是需要 足够的知识基础的。卑贱者即使聪明也是有限的,在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 不读书的人是很难在所有领域发挥悟性的。但"书生气"仍然并还将束缚着许多读 书人,有能力创新的似乎始终是少数人。   中国读书人较为普遍地存在着的这些缺点跟中国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因为古 代的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不需要竞争,没有在生产、经营管理方面 提高水平的需求,因而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与物质生产活动从未发生密切联系,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始终处于文化的边缘。中国文化自然是适应这样的物质生产 方式的,但二者是疏离的,古代文化的阐释者和传承者从未有过直接为物质生产 活动服务的自觉。因此,中国文化人思考和学习的东西难免是远离现实生活的, 在自觉发展市场经济才十多年的今天,我们的文化教育才刚刚切近物质生产活动, 而传统的巨大惯性不可能那么快地消失,我们读书人自然还在承担着它脱离物质 生产活动的后果。   在这点上,中国文化与近代以来的西方文化是明显不同的,尽管他们也知道 "知识就是力量" ,但对读书意义的认识欧美父母和中国父母是不同的,他们更 关注的是通过读书取得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的知识和能力,而不认为读书人应该干 大事、当领导,没有民族国家所赋予的使命造成的压力,也不那么在意每件工作 对国家民族的重大意义。而结果,恰恰是西方的读书人对他们的国家甚至对世界 作出了更重大的贡献,不像中国的读书人那样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