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摘自“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 新语丝海外站点被中国方面屏蔽,国内网友可从新语丝国内版“新到资料” 的链接进入) 正之? 误之 —政治、数字与1959-1961中国的大饥荒 紫弦 行为主义科学一向认为, 只要应用适当的理论, 通过观察, 社会现象会得到合理的解释。后 行为主义则重研究的政策意义(Farr, Dryzek, and Leonard 1995)。有关中国1959-1961三 年大饥荒的问题,与任何与饥荒有关的问题一样,不可避免有两重目的:理解起因和采取预 防(D Souza 1994; Sen and World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 Economics Research. 1987),包括采取政策性的措施(Woldemeskel 1990)。因此, 饥荒的研究与人权的研究有若 干相通之处,都以保护人的生命权益为目的(Poe and Tate 1994)。不同的是,前者在于加 强政府的职能,后者在于在对政府的功能形成一种约束(Monshipouri 1997)。(关于加强政 府职能作为人权保障,参看(Keith 1997)。 有关1959-1961中国的大饥荒的辩论,问题的逻辑次序应为三方面。第一,大饥荒的程度; 第二,大饥荒的成因和政策补救办法;第三,谁负责?过往的研究大多数在第二点(具体有 关中国的研究参看林毅夫 2000,有关基本问题的参看森的著作(Sen 1987),第三章)。更 早的研究包括黎安友在1965年的著述,其中还论及发生在中国的其他饥荒(Nathan 1965)。 森和林的研究总的来说是提倡政策性的粮食供应保障。也就是说,在饥荒发生时政府应运用 调拨的能力向受灾地区的居民分发救济。从上说来,他们不认为政府会制造“饥荒”。反之 ,政府会尽量避免,防止饥荒的发生。 现在在这里争论的是第一和第三两个问题。就1959-1961中国的大饥荒的死亡人数是多少, 估算的范围、误差应是多少,辩论各方分岐最大,从几百万到几千万不等。这里首先要明确 统计的等级(unit of analysis)。除非有个省份的完整数据,离开全国性的数据来研究全 国性的问题是不能成立的。这里不但是一个统计集合和配平(aggregation and weight)问 题,而是与行政区域划分有关。比如:海南省的数据。还有一些省份边界的重新划分(如四 川与西藏的分界),人口内部迁移(internal migration)都会影响使用省一级数据所得到 的理论价值。地、县一级的划分变动更大,数据应用就更难了。反之,在没有证明1959-1961 年发生大量向境外徒迁(除广东南部(主要是东莞,惠州,和当时的宝安县)的少数居民 向香港“搬迁”外)的情况下,应用国家一级的数据适合于研究第一,第三问题。(具体计 算见《关于1959-1961年中国人口非正常死亡率的计算》。在这里补充如下两点。1。AR来源 于数据本身。世界银行(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年人口数字是在人口普查的基础上,用 生命表(户籍)统计出来的。也就是说:人口t=人口t-1*(出生率t)-人口t-1*(死亡率t )。其中的人口基数带有AR过程。2。数据平稳问题,Hendrix认为,所有长系列自然平稳。 这对于死亡率来说尤其如此—他有一个稳定的下限。如果用differencing取得局部平稳,得 到的参数只是second derivatives,用他来反推预期值会偏低。) 新观察李正之先生等列举的问题,无非是对大饥荒的责任问题,即第三个问题。李正之以为 政治可以代替正值的探讨。偏低各估算有血红色的痕迹。这是对科学的无知。我在上述估算 时是公开数据,方法,甚至应用程序的syntax(SPSS,和STATA)。如果有任何以同样的基 础数据做更优化的计算方法(比如,CO-INTEGRATION),我会考虑。新观察的“君子”每日做 第一问题的题目,打第三问题的点子。可谓无知的误之。首先,除了在某些内战(如乌干达 )或被封锁的情况下,没有任何政府会意图制造饥荒。这种把由于自然灾害诱发的灾难完全 归咎到政策因数,是否就可以认为有了一个“好”政府就可以无灾无难,风调雨顺?这岂不 是迷信的无知?至于政策错误的补救措施,森和林的研究已解决这个问题——何劳三千万? D Souza, Frances. 1994. Focus on: Democracy as a cure for famine.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31 (4):369-373. Farr, James, John S. Dryzek, and Stephen T. Leonard. 1995. Political science in history : research programs and political traditions. Cambridge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eith, R. C. 1997. Legislating Women's and Children's Rights and Interests in the Prc. CHINA QUARTERLY. Issue 149:29-55. Lin, Y.F. and T. Yang. 2000. Food availability, entitlement and the Chinese Famine of 1059-1961. The Economic Journal 110 January: 136-158. Monshipouri, M. 1997. State Prerogatives, Civil Society, and Liberalization: the Paradoxes of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in the Third World. ETHICS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11:233-251. Nathan, Andrew J. 1965. A history of the China International Famine Relief Commission, Harvard East Asian monographs. 17. [Cambridge]: East Asian Research Center Harvard University;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Poe, Steven C., and C. Neal Tate. 1994. Repression of Human Rights to Personal Integrity in the 1980s: A Global Analysi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8:853-900. Sen, Amartya Kumar. 1987. Food, economics, and entitlements, WIDER working papers, WP 1. Helsinki, Finland: World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 Economics Research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Sen, Amartya Kumar, and World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 Economics Research. 1987. Hunger and entitlements : research for action. [Helsinki, Finland]: World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 Economics Research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Woldemeskel, Getachew. 1990. Famine and the Two Faces of Entitlement: A Comment on Sen. World Development 18 (3):491-495.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