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英语里的“达·芬奇” 泽熙   自1999年11月17日《中华读书报》刊出吕同六先生《达·芬奇是谁》一文 以来,方舟子先生就“达·芬奇”为“莱奥那多·达·芬奇”的“误译”提出了不同看 法。吕同六先生在复信中又再次申明:“只有‘莱奥那多’、‘莱奥那多·达·芬奇’ 为规范用法。”方舟子先生则回答道:“‘达·芬奇’早已成为习惯用法,中外皆然, 如果说那是谬误,也是中外皆错,不必独独指责中文是误译。”吕同六先生引证的例子 是国外权威的辞书和工具书,方舟子先生也给出了很多实际应用的例子。   为此,笔者查阅了有关的英文资料。如果仅就辞书和工具书而言,吕同六先生所说 的“规范用法”是基本成立的。但本文感兴趣的是:如果超出了辞书、工具书这个范围, 这个“规范”是否还存在?“达·芬奇”是否“误译”?我们平常使用的简称“达·芬 奇”是否也要改为“莱奥那多”?   和汉语一样,英语里的“达·芬奇”自然也是从意大利语里翻译过来的,考查它在 英语里的用法,可以帮助我们回答这些问题。   就我翻阅的英文工具书而言,如网上《不列颠百科全书》等,基本支持吕同六先生 的看法。说它“基本”,因为也有例外。例如,《网上医学词典》中的“达·芬奇,莱 奥那多”条里就直接使用了“达·芬奇”;在《哥伦比亚百科全书》(第五版)里,有 一个“Amboise(安堡埃:靠近意大利芬奇的法国城堡名)”的条目,文中也直 接使用了“达·芬奇”。如果只是探讨辞书、工具书的“达·芬奇”用法,本文不必再 往下写。前面提到,笔者的兴趣在这以外。   如果简单地检索一下英文的“雅虎”就会发现,大量的例子可以证明方舟子的说法 是正确的。在英语里,简称“莱奥那多·达·芬奇”为“达·芬奇”不能说是“误译”, 它独立使用的频率太高。如果说这是一个错误,那么就是人们有意识地重复这个错误。   从我检索的结果看,有:达·芬奇设计、达·芬奇笔记本、达·芬奇移动制图、达 ·芬奇美食、达·芬奇食品、达·芬奇集团、达·芬奇餐馆、达·芬奇日、达·芬奇网 上发明、达·芬奇技术、达·芬奇画廊、达·芬奇摇篮、达·芬奇系统、达·芬奇世界、 达·芬奇生产线、达·芬奇模特集、达·芬奇咨询集团、达·芬奇旅馆、达·芬奇计时 器、达·芬奇新媒体、达·芬奇网络服务、达·芬奇绘画、达·芬奇瓦片,等等。   不可否认,在商业网上,这些使用多与商标,以及公司、产品的名称有关。1999 年10月11日的芝加哥《市场新闻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海明威与达·芬奇的不同》 的文章。文章在于说明“海明威”为什么根据商标法不可以任意作为商标,同时也引用 了“达·芬奇”商标为反例。文章的标题和内容都直接使用了“达·芬奇”,但是没有 说这是英文对意大利文的“误译”。实际上,在笔者查阅的上百篇文章中也没有人指出 这是“误译”。   如果认为商标不够“规范”,笔者认为有必要进一步了解英文里“达·芬奇”的用 法。我进一步查阅了有关的英文书籍、报纸和杂志。   不难发现,在更多的书籍和文章里,书名或标题都直接使用了“达·芬奇”。除方 舟子先生列出的书目以外,还有:《大伞:从达·芬奇到阿波罗的降落伞历史》(伦敦, 1973年,榆树图书出版社)、《弗洛伊德的达·芬奇》(纽约,1977年,图形 图像出版社)、《达·芬奇:和鸟说话的画家》(英译本,伦敦,1993年, Chelsea出版社)、《带领你的职员思考像爱因斯坦、创造像达·芬奇、发明像 爱迪生》(芝加哥,1995年,Irwin出版社)、《达·芬奇的自行车》美国, 1997,Reed出版社)。   标题中使用“达·芬奇”的文章则更多,如:《蒙娜·丽莎的鲜闻:亨利·詹姆士 与达·芬奇和帕特的争吵》(《Mosaic》,1987年夏,笔者注:《Mosaic》 是Manitoba大学出版的一本跨学科的文学研究杂志)、1987年3月28日 《多伦多明星报》上的《夏季庆典上的达·芬奇的荣誉客人》、1990年11月12 日英国《金融时报》上的《多才多艺的达·芬奇传统》、1998年10月6日波兰 《PAP新闻网》上的《达·芬奇“穿貂皮的贵妇”到意大利》(英文版)、1998 年10月13日英国《每日电讯》上的《达·芬奇专家受愚弄》、1999年5月7日 美国《时代教育增刊》上的《苏格拉底和达·芬奇的朋友》、1999年5月29日 《爱尔兰时报》上的《“蒙娜·丽莎”修复后有关达·芬奇的疑问》、1999年6月 26日美国联合出版社杂志《AM圈》上的《达·芬奇去世五百年后那匹“没有降生的 马”》、1999年10月3日《周日苏格兰报》上的《达·芬奇四百年前的预想实现 了》、1999年12月31日《人民周刊》上的《赠马:一个美国人对达·芬奇的颂 赞》。   其中,笔者找到四篇外国人在意大利写成的文章:1999年5月23日英国《星 期日电讯》上的《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修复后面对的“艺术爱好者”》、1998年12 月4日《法国新闻社》中的《达·芬奇素描二十年后再现》(英文版)、1988年1 月27日《日本经济新闻》上的《意大利起诉官调查达·芬奇素描案》(英文版)、 1992年9月13日《华盛顿时报》上的《米兰是时尚、歌剧和达·芬奇》。   还有一些书籍和文章,在书名或标题中使用了“莱奥那多”,但是在内容里却使用 了“达·芬奇”。例如,《马基雅弗利、莱奥那多和权力科学》(1996年,诺确德 梅大学出版社)、《财富是一条河:莱奥那多·达·芬奇和尼古拉·马基雅弗利对改变 弗罗伦萨历史进程的宏大梦想》(《历史:新书评论》,1999年冬刊)。   在同一篇文章里,也有同时出现“莱奥那多”和“达·芬奇”简称的情况。例如, 1997年5/6月美国《未来主义者》杂志上的《文艺复兴的未来派画家》、1998 年10月12日加拿大《Maclean's》上的《维多利亚举办文艺复兴梦幻家庆典》、 1999年2月21日《Tampa论坛报》上的《探索人类演化的作品》、1999 年6月1日《Kirkus评论》上的《莱奥那多·达·芬奇》、1999年7月25 日英国《卫报》上的《雕塑:意大利马》、1999年8月11日英国《泰晤士报》上 的《那将离去?多谢》。   有时,甚至在标题中就同时出现了两者并用。如:1999年6月12日英国《每 日电讯》上的《意大利旅行:达·芬奇到过的米兰正在重新发现莱奥那多的杰作》、 1996年12月1日《星期日电讯》上的长标题《艺术:莱奥那多“令人惊讶的马” 可能是达·芬奇的极品,如果五百年前没有被法国士兵摧毁的话》。   更多的情况是,在文章里直接将“莱奥那多·达·芬奇”简称为“达·芬奇”。例 如,1996年10月25日《电子工程时报》上的《又一次文艺复兴?》、1997 年7月2日《DNR》上的《莱奥那多·达·芬奇天才的绘画》、1997年8月23 日《亚利桑那共和报》上的《旅行》、1998年5月7日英国《镜报》上的《蒙娜· 丽莎》、1998年11月纽约《民用建筑》杂志上的《挪威再现文艺复兴时期的桥梁》、 1999年7月1日《生活》杂志上的《意大利》、1999年10月4日的《新闻透 射》(文章没有标题)、1999年12月12日《芝加哥太阳时报》上的《没有名字 的面孔》、1999年11月26日新加坡《海峡时报》(英文版)上的《莱奥那多· 达·芬奇已经在这里开花结果了吗?》。   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10月24日《圣·路易斯邮件快报》上的《我们是怎 么干的》。文章按时间顺序简要列出了过去一个千年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两次出现“达· 芬奇”而没有全称。1997年3月20日英国《独立报》上的《最伟大的发明因此而 来》里也没有提到全名。   有时,不同的作者在巨人并列中,会出现“达·芬奇”或者是“莱奥那多”的现象。 例如,哥伦比亚大学有一篇1992年的博士论文《进入空旷:培特、华莱里、弗洛伊 德和莱奥那多的问题》(查询号:AAT9313698)。在这篇论文的摘要里也直 接出现了“达·芬奇”。另外还有文章前面出现的,马基雅弗利和莱奥那多并列。而在 2000年1月1日加拿大《卡加利先锋报》上的《忘掉爱因斯坦,是否也忘掉了那位 发明袖珍书的人?》里,则把路德、丘吉尔、牛顿、达·芬奇、爱因斯坦、爱迪生、弗 洛伊德和弗兰克林并列。其中,同样在与“弗洛伊德”并列时,则使用了“达·芬奇” 而不是 “莱奥那多”。   此外,还可以发现一些“达·芬奇”,而不是“莱奥那多”,与其他巨人并列使用 的例子。例如:1996年7月22日英国《新科学人》上的《意大利的科学复兴》中 出现的伽利略与达·芬奇并列,以及文章前面出现的苏格拉底和达·芬奇并列。   又如:1985年8月30日《纽约时报》上《留在家里也无所谓》里有一句话: “达·芬奇和贝多芬从来没有离开过欧洲,莎士比亚几乎不到任何地方去。”这句话被 1988年《辛普森当代名言集》选用。   再如:1999年12月8日纽约《每日新闻》上的《这是一次大师的杰作展》里, 并列列出的拉斐画尔风格画画家的名字是:达·芬奇、米开兰基罗、博蒂切利、乔托。 1992年2月10日法学杂志《记录者》也以同样的形式列出了前面的三位画家。   在寻找资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除工具书以外,在英文的书籍、报纸、杂志、新闻 和商标里,作为“莱奥那多·达·芬奇”的简称,“达·芬奇”和“莱奥那多”都很流 行,他们的使用更多的是根据个人的偏好,而不是根据“规范”,笔者认为这个“规范” 在辞书以外根本就不存在。   从前面并列使用的情况来看,既有用“达·芬奇”也有用“莱奥那多”的,根据 “规范”,必然有一个是“错误”的。同样的道理,在同一篇文章中,甚至同一个标题 里,以及内容和标题中同时出现“达·芬奇”和“莱奥那多”,其中也必然有一个不合 “规范”。从“达·芬奇”使用的范围来看,既有英语国家,如美国、英国、加拿大、 爱尔兰和澳大利亚,也有非英语国家,如法国、波兰、日本和新加坡。从题材上来看, 有学术探讨、法律分析、新闻报道、旅行游记、商标名称和多种题材的书籍,甚至某些 工具书的注解。如此广泛的使用而罕见有文章批评矫正,因此,我认为在英语里,简称 为“莱奥那多”的“规范”并不存在。既然没有“规范”,那么所谓“达·芬奇”是 “误译”一说也就没有依附了。我们在平常应用中,依然可以使用“达·芬奇”。 (2000年1月31日于美国)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