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 ———————————————— 心理骗术探析 泽熙 为什么近年来横行的巫术、庸医、念咒写符可以治病?而且特“神”。不少人遍访 名医,吃遍中、西名贵药品,却不见效,最后竟然叫他们给“治”好了。于是对他 们佩服得五体投地。青岛市就曾经出现过这么一位“韩大仙”。据说,凡是此人摸 过的东西,如五十元一小许的痱子粉、红纸条等等,都有“灵”,吃了就能治百病。 某牛皮癣患者、某冠心病患者、某肺癌患者等等,经她治疗都有好转。于是对她佩 服得无以复加,到处宣扬。一时间,中国似乎又出了一个“大救星”。实际上这不 过是以讹传讹、祸患他人。即使这位“大仙”的骗局被揭穿了,也有人为之惋惜。 然而,经她“治疗”未见好转,并延误病情,以致死亡的患者,又当如何解释? 其实,这类现象已经不再神秘,现代医学基本揭开了“超常规疗法”的面纱,在医 学上它被称之为“安慰剂效应”,在江湖上可以称它为心理骗术。据此,我们来看 看那些蛊惑人心的诳语和招摇过市的画皮。 “安慰剂效应”一般可以在新药和安慰剂(PLACEBO)的对比试验中观察出来。安慰 剂看上去和新药并没有区别,却是对人体无害的其他成份,如维生素、糖片等等。 由于患者并不知道自己服用的是没有任何治疗效果的安慰剂,这就可以判断出新药, 而不是心理作用,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因为研究人员常常发现,安慰剂也有一定的 治疗效果,甚至不亚于某些测试中的新药。因此,医学界称它为“安慰剂效应”。 举个实际的例子,今年6月26日《泰晤士报》报导:英国有个叫默克的药剂师发明了 一种抗抑郁症的新药,测试的结果却只能和安慰剂等效。因此,不能推断出是心理 在发挥作用,还是药物的治疗效果,研究工作只好推倒重来。有研究发现,安慰 剂似乎对于情绪低沉有奇效,双盲试验发现约有百分之三十的患者觉得有明显改善。 真是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心病还需心药解。” 什么原因呢?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意念本身确有治疗疾病的功能。这就是为什么人 们以为香灰、驴尿、鸡血、跳神可以祛病,其实是心理状态在发挥着作用。用西方 人的话来讲,就是MIND对BODY可以产生影响。哈佛医学院的本森副教授看到:三十 年前,他的同行们根本不认为意念对身体的康复有任何的作用。但是他的研究则发 现:一些简单的放松方法就可以带来身体的变化,如静思、祷告、运动等,并自创 了一套帮助患者“自愈”的辅助疗法(1999年2月21日《圣彼得堡时报》)。这在中国 古代的大智大觉看来,不过儿戏。然而,古人也有他们的盲点、他们的糟粕。他们 何尝看到今天的科学?把什么“气”、什么“法”、什么“功”之类的假设杂揉在 一起,把不知道的事情圆融起来。在现代科学面前,当然不是一个“玄”字就可以 蒙混糊弄过去的。 “安慰剂效应”有没有科学根据呢?答案是肯定的,心理学认为它主要是通过积极 的心理暗示和正向思维来发挥作用。对于病人来讲,都有一种恢复健康的欲望。而 这种欲望或强或弱都会产生自我暗示的效果,而恢复的好坏一般也和欲望的强弱成 正比。古人云:“哀莫大于心死。”只有绝望才是最没有药救的。医生可以凭借着 自己坚实的可信度,郑重宣布一句:“吃这药可以免除手术”,就可能给病人以莫 大的信心。然而,“安慰剂效应”到了江湖郎中的嘴里,就可能变成是某种“灵” 的力量,或者是其他某种神秘不可测的魔力。而且“心诚则灵”,倘若没有患者持 积极配合的心态,一切都将是枉然。 有了“安慰剂效应”的概念,再回头来看看那些“神医”、“神功”的“奇迹”, 就茅塞顿开、豁然开阔了。如果把它们拿来与安慰剂一一作出严格的对比测试,其 “神话”就会不功自破。1998年11月18日《每日电讯》有一篇文章就是从这个角度 来衡量另类医学的果效,其中包括中国的艾灸。目的在于提醒人们要有一个严谨的 态度。安慰剂毕竟不是药,对于非心因性治疗的效果也很有限;而且心理素质不同, 效果也会因人而异。1997年5月7日《渥太华市民报》报导,研究人员甚至发现,有 患者抱怨安慰剂的“药力太强”,有明显“副作用”,引起新的症状,等等。这不 过是杯弓蛇影。 实际上,“安慰剂效应”也远不是医生可以把握得住的。心理因素,别说病人,就 是正常人也不易支配,更何况正常人也有不稳定的心理。看一个极端的例子,就竞 赛而言,自信是一种良好的暗示与自我暗示。谢军获得国际像棋世界冠军,除了拼 棋艺,恐怕还得拼心理。张山在男、女混合双向飞碟比赛中,以两百发两百中的成 绩摘桂吉尼斯世界纪录,令男士们汗颜。据说,她们“唯我独尊”的临战心境都与 教练的训导有关。大凡尖顶高手,大都需要具备这样的心理素质。同样是体育比赛, 中国男足“遇强不弱,遇弱不强”;跳高名将朱建华,举重新星何灼强,遇到重大 赛事则不免重复“克拉克现象”。他们大概也“吃”了不少的暗示,姑且不论实力 如何,心理素质不稳定,则难以辞咎。 有研究表明,安慰剂对患者来讲,大剂量比小剂量有效,白色包装比黄色包装有效。 因此,对于心理骗术来讲,有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那就是牛皮吹得越大、故事编 得越离奇,最好装潢一些科学的小道消息、拉一些“名人”做“虎皮”,“治疗” 的效果就会越好。因为越是弥天大谎,越是似是而非、越是摸不着边际,对一些心 里软弱的、身体软弱的患者来讲,心理影响也就越强烈,甚至包括那些缺乏自信的、 疏于怀疑的、不加分析的、或者是盲目跟从的“正常人”。 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心理骗术的一般现象:小骗则为骗,难以掩人耳目;大骗或为 师,令人半信半疑;巨骗可为大师,令人深信不疑;玄骗可以为宗师,让人疑而自 愧、疑而自责、疑而自危。在中国,掌握和运用这条“规律”的人还真不少,形形 色色、自古以然。周文王是否有占卦的真工夫?可以留待“断代工程”去考证。至 少在秦朝,陈胜、吴广就知道要借着一条鱼发难;今天,一些“大师级”的人物更 是把这一条玩弄得炉火纯青。 概括一下近年来的“气功”广告可以为证:诸如本气功融儒、释、道、医、武气功 精粹于一炉,贯通现代科学、中华医学、祖传秘笈、摩登哲学、外星大法、人体科 学等前沿探索于一体,是什么最高的科学,使人类有史以来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 飞跃。理论与实践赋予了本功创始人无量功德、神奇法力,并从中彻悟到了人与宇 宙的最高奥密。在本功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广大学员的深入实践,出现了一批具有 超常智能、特异功能的杰出人才。本功主张多办实事,决不当众炫耀,曾使一大批 垂死的病人获得新生。如果真心实意地修炼此功,那么种种有关气功是迷信、是巫 术、是心理暗示的蜚语将不攻自破,云云。 尤其是治病这一条,让不明真相的人“病急乱投医”。在北京天坛公园的一棵树前, 一传闻“气功大师”张香玉往树上发了“神气”,就有成百上千的人车水马龙地围 着这棵树,跪着趴着,虔诚状地接什么“神气”。没有了张香玉,还有张宝胜、张 小平 、李洪志等等,不胜枚举。如此“高级”的玄骗功法,还吸引了不少“高级” 的信众。其效果有的象西方人的奇招妙术,一块糖片就曾在治疗流行的症状,如肥 胖、神经衰弱等等,发生过奇效,至少让人觉睡得踏实。 “安慰剂效应”的另一则重大发现就是,安慰剂要常吃。如果告诉患者真相,或者 停止吃安慰剂,患者的病情就会急剧恶化。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热衷于心理骗术 的人同样热衷于跳“忠字舞”、要“集体练功”、要“忆苦思甜”、要反复学习 “老三篇”,他们要不断地强化这样一种暗示的氛围;更重要的是要让受骗者形成 自觉自愿、自己成瘾的风气。信的人只管信。这和做学问不一样:“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心理骗术这玩意儿,“小信则小进,大信则大进”。信的人多了, 群众的眼睛也就明亮了?发起人倘若可以瞒天过海,就算是功德圆满了。组织者和 参与者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长期疗效”,这一点恐怕连现代医学也尘望 所莫及,何止是节省了医药费?实质上是一种反科学的盲动。 在医学上,PLACEBO的反意是NOCEBO,一句恐吓就足以引起病人的一阵恐慌。从事 “安慰剂效应”的医学实验也不得不接受来自医学伦理方面的批评;而高明的骗子 则肆无忌惮,大都以此为杀手锏,编造一些无形的恐吓,对那些盲目相信的人“惩 前毖后,一招制敌”。他们懂得,没有这套伎俩,一套骗术就不完整,就不可以让 人“幡然悔悟”、感激涕零、或死心塌地。 “安慰剂效应”是一个尚未定论的医学、心理学和伦理学课题,还会继续探讨下去。 而“超常规”的心理骗术可以休矣。 (1999-07-04于美国)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