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可防可治不可怕的艾滋病   作者:一丁   艾滋病的发现颇具戏剧性。1981年春天,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中 心,一个实习医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病人引起了33岁的免疫学助理教授迈克尔? 戈特利布的注意。病人是个31岁的高大帅气的男模,同性恋,因不明原因的高烧 和体重减轻住院。检查发现他的免疫系统非常糟糕,就像是刚经历了一个疗程残 酷化疗的癌症患者。而他并没有患癌症,也没在化疗,以前身体一直很健康。因 为无法确诊病因,五天后病人出院了。但过了一周,他又因高烧重回医院。这次 是因为患卡氏肺囊虫肺炎(又称PCP),这是一种极罕见的肺炎,一般只出现在 少数器官移植者或是有先天免疫缺陷的儿童身上。同行们都知道戈特利布在关注 这个病人,于是陆续有人告诉他,还有4个类似的病人。这么短的时间内,洛杉 矶就出现了5个相似的病例,似乎预示着有什么事情正在发生。戈特利布和同事 联系了《新英格兰医学期刊》,刊物编辑建议他们有必要直接联系美国疾病控制 和预防中心(CDC)。CDC当时并没有发现全国范围内有其他异常情况,不过还是 邀请戈特利布他们写一份《发病率与病死率周报》(MMWR)报告。1981年6月5日, CDC发布了这篇报告,描述了洛杉矶5名年轻健康的同性恋男子被诊断患上罕见的 卡氏肺囊虫肺炎事件。不过这篇报告在当时并没有引起过多的关注,但是,这一 天是重要的,后来被定为艾滋病发现日。在1982年9月的MMWR上,获得性免疫缺 陷综合征被CDC首次正式命名,简称艾滋病(AIDS)。1983年5月,法国巴斯德研 究所的肿瘤病毒室主任吕克?蒙塔格尼博士和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等人在 《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份报告称,分离出一种新的人类逆转录病毒。1984年,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肿瘤研究所的罗伯特?盖洛及同事在《科学》杂志上宣布, 他们发现的一种人类逆转录病毒可能是导致艾滋病的元凶。吕克?蒙塔格尼博士 和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及罗伯特?盖洛都被认为是艾滋病病毒的发现者。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英文简称AIDS),为艾滋病艾滋病病 毒(英文简称HIV)侵入人体后破环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体发生多种难以治愈 的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死亡,被当前世界公认的对人类健康危害最大的三种传 染病之首(另外两种是结核病与疟疾)。到目前为止,彻底治愈艾滋病的药物和 预防艾滋病的疫苗尚未问世。从1981年首次发现艾滋病病人,到上世纪90年代中 期,全世界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人数估计超过六千万,感染者几乎波及世界所有 国家和地区,并且开始大量发病死亡,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截至上世纪末,全球因 艾滋病死亡的人数达到三千万左右。非洲为艾滋病的“重灾区”,全世界约有 60%的感染者集中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10来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南非的感染者达 到500万之多,最高时约占成年人的15%左右。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曾经说过这样一 段话:想不到我们的民族没有被种族歧视所消灭,却可能由于艾滋病而灭绝。 1985年,一位到中国旅游的阿根廷籍男同性恋青年患病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后很快 死亡,后被证实死于艾滋病,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艾滋病。截至2010年底,我国 大陆共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379348例。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的迅速增多 和艾滋病人的大量死亡,引起了广大民众的极度恐慌。由于艾滋病的传播与人的 行为方式密切相关,而导致艾滋病感染的主要行为方式(如男男同性性行为、卖 淫嫖娼和吸毒共用针具)与世界大多数国家的传统和道德观念发生严重的冲突, 使得人们对艾滋病感到极度恐惧之外,对其厌恶和歧视现象也十分普遍。艾滋病 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一度成为主流社会“不齿”的双重“脆弱人群”,在中国,这 类现象尤为突出。   艾滋病的迅速蔓延,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从1987年起,联合国 和世界卫生组织几乎每年或最多相隔一年就举行一次由世界各国首脑或政要参加 的世界艾滋病大会,协调和探讨全球遏制艾滋病流行问题。以美国和南非前总统 克林顿和曼德拉为共同主席的全球基金,已出资数百亿美元用于世界三大传染病 的防治,其中绝大部分用于艾滋病防治;世界首富(现在大概算是豪富了吧)比 尔盖茨夫妇更是捐出全部家当,设立盖茨基金会,向世界各国开展艾滋病防治等 项目提供资金资助。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格尼因发 现了艾滋病的致病病毒(即HIV病毒)与发现了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的德国科 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一道,获得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艾滋病的传播真的像许多国人传言的那么“势不可挡”?其实不然。这主要 是大部分国民艾滋病的认识还停滞在十多年前。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不到位 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正如著名的科普作家方舟子先生说的,“现在知识分子 参与(科普)得很不够,他们不知道怎样把专业知识讲给非专业的人听,这也说 明我们虽然追求通才教育,但并不成功。”在中国,在书店里几乎找不到一本关 于预防艾滋病的科普书籍,即使是小册子。大众媒体电视和报刊除了铺天盖地地 播放“保健品”和根本没有科学依据的所谓治疗“疑难杂症”、“美容减肥”的 广告外,预防疾病的科学宣传几乎为零,更不要说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宣传了。从 中央党校对数千名干部、到各地对各种人群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调查,结果知晓 率都低得十分惊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是世界上对艾滋病预防知识宣传最 不得力的国家之一。科学研究已经证明,艾滋病病毒是一种RNA逆转录酶病毒, 直径在120纳米左右。病毒进入人体后专门攻击体内的一种免疫细胞(一般称CD4 细胞),在细胞内复制繁殖并导致细胞死亡,最后因CD4免疫细胞的大量死亡而 使机体免疫系统陷于崩溃,CD4免疫细胞,通俗一点讲,在机体内就像一个国家 的军队,可以抵御几乎所有外来病菌的攻击,甚至可以监视和阻止体内恶性肿瘤 的发生,一旦CD4细胞大量减少,机体就很容易罹患各种感染和肿瘤而导致死亡。 一般认为,艾滋病病毒只存在于人类(有研究称在非洲丛林中的一种黑猩猩体内 曾检测到该病毒)体内。在人类,也只有存在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 精液、阴道分泌物、淋巴液、脑脊液、组织液和乳汁中的病毒才可能传播艾滋病, 唾液、汗液、鼻涕和大小便等因病毒含量极低都不会传播传播艾滋病(最近协和 医院李太生教授研究表明眼泪可能传播艾滋,但有待于进一步证实),空气不传 播艾滋病,蚊子叮咬也不会传播艾滋病,这令许多人不解。是的,蚊子可传播某 些传染病,最常见的例如疟疾、丝虫病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因此不少人认为蚊 子叮咬会传播艾滋病。事实上蚊子传播疟疾是因为疟原虫进入蚊子体内并大量繁 殖,带有疟原虫的蚊子再叮咬其他人时,便会把疟原虫带到另一个人的身体中, 令使被叮咬者感染,丝虫病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也类似疟疾。而艾滋病病毒 不同于疟原虫的地方是它不能在蚊子体内生存及繁殖。因此艾滋病病毒无法在蚊 子的血液及唾液生存。即使被叮者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当蚊子再去叮咬他人时, 由于只吸不吐(这与共用注射器针头不同),不会将血液带到下一个被叮者体内, 没有血液交换过程。 而且蚊子喙器上仅沾有极少量的血,病毒的数量极少,不 足以令下一个被叮者受到感染。从全球感染状况看,尚无证据表明蚊子叮咬会传 染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病毒非常“脆弱”,在人体的活细胞内才能存活和复制, 离开人体很快就会死亡或失活(即没有传染性)。目前市场上使用的绝大多数消 毒灭菌剂包括75%的酒精都能有效杀灭艾滋病病毒。因此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 病人的日常生活(包括学习和工作)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包括握手、拥抱、共 同就餐、共用劳动或工作用具、共同洗澡、共用坐式便器等。所以,从专业角度 认为艾滋病其实是目前所知的最难以实现相互传播的传染病之一。   艾滋病是如何传播的呢?艾滋病的三条传播途径分别为不安全(即未全程正 确使用安全套)性行为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目前全世界(包括中国)已 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70-80%为性途径感染。性途径的感染主要是在性 行为时生殖器官的相互摩擦过程中,造成带有病毒的体液进入对方体内所致。研 究证明,男女之间一次不安全性行为(前提是一方为感染者)的感染几率为 0.1-0.3%之间,女性感染的可能性比男性为大。中南医院桂希恩教授曾经对近百 对一方由于“卖血”而感染的夫妇进行回顾性调查,发现在性生活正常而不使用 安全套的情况下,5年内对方的感染率未超过10%。但是,如果一方或双方患有某 种其他性病,感染的几率会大大增加,因为其实含病毒的体液是在性行为中“渗 入”对方生殖器上开放的微小伤口才造成感染的,而许多性病患者往往在生殖器 会出现许多自己并不能察觉的细小伤口,这就是专业上称之为“体液交换”。近 年来,我国在男男同性恋人群中发现的比例增加较快, 据青岛大学张北川教授 介绍,2010年我国新发艾滋病感染中,男同性恋途径占三分之一,感染率目前已 经占此类人群的5%左右,非常惊人。男同性恋全人群感染率已达5%,这可能与社 会对同性恋的歧视,导致同性恋防艾活动开展过迟,,男同之间性行为方式(包 括性伴人数、肛交时使用安全套比例低等)和部分男同存在 “知行分离”现象 有关。预防经性途径传播艾滋病的方法其实非常简单易行,即在不了解对方性史 的情况下,在性行为中正确全程使用安全套。这已经被全世界证明几乎可以百分 之百地预防经性途径传播艾滋病,美国人提出预防经性途径传播艾滋病ABC三原 则,即英文中Abstinence(禁欲)、Be faithful(做忠诚的人)和Condom(使用安 全套)的首字母,值得借鉴。现在有许多国人认为安全套的乳胶膜体有五千到七 万纳米之间的天然裂隙,对直径约3000纳米精子能有效阻隔,但直径42纳米的乙 肝病毒、50~55纳米的人体乳头瘤病毒、120纳米的艾滋病毒完全有可能穿透。 中央电视台(6套)也曾经播放过“:避孕套≠安全套”的所谓科教片,对安全套 的防艾作用进行质疑。造成十分负面的影响。这完全是一种“误导”。 其实, 决定病毒是否能从缝隙中穿过的重要因素是流体的流动,而非病毒的大小;即使 是比病毒大上好多倍的空隙,因为流体不能通过,病毒也是无法穿透的。这里, 还可以引用中国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吴尊友博士的一段话:如果只是单 纯的艾滋病病毒,不会造成传播。带有病毒遗传基因的人体细胞从一个人传到另 外一个人,才是造成艾滋病传播的真正原因。1985年至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在泰国推行娱乐场所“100%使用安全套”运动,10年间成功地减少了 200多万人感染艾滋病。由于这一巨大的成功,WHO极力向全球推广在娱乐场所使 用安全套,可见安全套的防艾作用已经无庸置疑。血液传播主要集中在吸食毒品 海洛因成瘾者中,由于贩制海洛因成本极高,甚至要冒生命风险,他们常常以静 脉注射的方式使用海洛因,使其中的有效成分不经过肝脏而直接进入血液,可以 提高海洛因的效果。在这些吸毒者中,共用针具注射毒品的现象一度曾经非常普 遍,据报道上世纪九十年代,在云南曾经发生过检测600多位吸毒者,发现其中 通过吸毒共用针具感染者500多名的震惊事例,通过共用针具吸毒造成血液传播 也一度成为我国新发现感染者的第一途径。预防这一途径感染艾滋病的有效方法 是针具交换或清洁针具,以及采用开设“美沙酮”(一种只能口服的对机体危害 较小的毒品替代品)替代治疗门诊,这些措施已经取得明显效果,目前共用针具 吸毒造成艾滋病感染的病例已日渐减少。输入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或血制品也 是艾滋病经血液传播的重要途径, 1985年,我国最早发现的4名艾滋病病毒感染 者,就是因为注射了从美国进口的血制品“第Ⅷ因子”(一种治疗血友病的特效 药)而感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部分省市(主要是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 区),由于有关部门对血制品生产监管不力,加上暴利的诱惑,使这些地区地下 甚至是官方的采血站泛滥成灾。因为是采成份血,采血后经提取血液中有效成分, 再将其余的血液“回输”到被采血者体内。当时采血工具消毒不严甚至重复使用 现象十分严重,由于交叉感染,结果成千上万的“卖血者”成了艾滋病病毒感染 者,还有不少医院在抢救病人中输入带有艾滋病的血液或血制品造成感染。这个 事件后果极其严重:这些地区出现大量原因不明的“怪病”(因为当时还没有开 展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医生无法确诊病因)病人,并且很快死亡,个别疫情严 重的地区甚至出现了几乎每天死人的“艾滋村”。由于有关部门的官员为了自身 利益隐瞒真像或不作为,此事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河南中医学院的高耀洁教 授及中南医院的桂希恩教授,冲破层层阻挠,多次深入疫情高发区,开展现场流 行病学调查和对“卖血者”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发现了大量的艾滋病病毒 抗体阳性者(即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并将结果向媒体和各级领导反映,才 逐步揭开猖獗一时的非法采血造成艾滋病大面积传播的黑幕,据专家估计,由于 该事件造成至少10多万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令世人震惊。高耀洁和桂希恩也因 此分别获得中央电视台第一、第二届“感动中国”人物年度奖。“卖血事件”被 披露后,国家及有关部门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在较短时间内基本上根除了“地下 卖血”现象。1997年国家又出台了《献血法》,提倡无偿献血,加强对血液血液 和血制品采取严格的消毒和监测制度,目前,经输血或输入血制品造成艾滋传播 的现象已经基本杜绝,当然,由于窗口期的存在,输血和使用血制品并非是绝对 安全的。需要强调的是,除了静脉吸毒共用针具以外,血液传播其实是非常难以 实现的,人体的皮肤是阻止病毒进人机体的极好屏障,即使出血的伤口直接接触 了感染者的皮肤,或者正常人的皮肤接触到了感染者的血液,都不会造成感染。 而且人体皮肤破损的出血一般在5分钟左右即能凝固而有效阻止艾滋病毒出入; 母婴传播则是感染艾滋病毒的妇女在怀孕、分娩和哺乳过程中,都有可能造成婴 儿的感染,如果不进行母婴阻断,一般认为婴儿被感染的可能在25-35%之间。现 在,艾滋病用药物母婴阻断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只要感染孕妇在分娩前服用阻 断药物、采取剖宫产、婴儿出生后服用一段时间的药物并不用母乳喂养,母婴感 染的可能性已经降低在2%以下(阻断药物由国家免费提供)。人体感染艾滋病病 毒后,一般认为在2-6周或2-12周(即称之为窗口期)就可以在其血液、尿液中 检测出特异性的艾滋病病毒抗体,这是目前最直接和最简便的诊断艾滋病感染的 方法。我个人对窗口期的时间更倾向于2-6周,这是美籍华裔科学家曹韵贞(美 国著名NBA球员魔术师约翰逊的艾滋病病毒抗体就是由她首先检测出来的)在 1991——1993年经过几千例的实践并通过科学方法论证的出的结论:感染6周体 内艾滋病病毒抗体的检出概率为99.99%以上。目前还没有科学家能够推翻这个结 论,也未见到有在感染6周后检测阴性而再转阳的病例报告。况且目前艾滋病病 毒抗体的检测试剂与方法在不断进步,所谓的窗口期将越来越短。因此,一个人 发生艾滋病高危行为以后,如果6周检测艾滋病病毒抗体阴性,完全可以放心了。 现在许多人在发生艾滋病高危以后,往往想到的是急性期的症状而不是做艾滋病 病毒抗体检测,这是十分错误的。艾滋病的所谓急性期只有部分感染者可能发生, 是病毒侵犯了免疫细胞,所以它的表现可能是单核细胞综合症的症状,可能是像 感冒一样的症状,有点低烧,有点喉咙痛,有的时候颈部以上淋巴结肿大,身上 有皮疹,或者有淤斑,全身骨头酸痛,大概持续两个礼拜。这里要强调的一是并 不是所有感染者都会表现出急性期症状,二是所谓的急性期症状并非特异性的, 也就是与其他比如普通感冒无法区别。一个人感染了艾滋病,在感染后(一般是 7-10年)的潜伏期内,无论外表还是自我感觉都与正常人几乎无异。2011年上半 年,有一部分人声称高危后各种症状不断,有的甚至“传染”给了家人,找了专 家又闹到卫生部。这就是有名的“阴滋病”事件。经卫生部组织专家调查会诊, 已证实与艾滋病无关,系“恐艾”所致。再重复一遍,目前最可靠的早期诊断艾 滋病感染的方法依然是检测艾滋病病毒抗体,这一点对艾滋病的防控至关重要。   那么,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真的如许多人想象的那么可怕吗?其实不然。在发 现艾滋病后的二十年里,由于没有控制病情的药物或新发明的抗病毒药物一时得 不到普及,造成大量的感染者发病后在短时间内死亡(现研究已经证明,艾滋病 的平均潜伏期为7-10年,但发病后如不规范抗病毒治疗一般在1-2年内死亡)。 一时间,“恐艾症”席卷全球,当时许多人把艾滋病称为“世纪杀手”,“超级 瘟疫”或“绝症”并不为过。但是,这样的境况并没有维持多久。全世界的科学 家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政府的鼎力支持下,对艾滋病的防治的科学研 究和“攻关”,几乎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并且很快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 成就:第一只抗艾滋病病毒药物AZT(齐多夫定)1987年在美国上市(1986年临 床试验),病人服用后病毒载量很快降低,CD4细胞随之上升,症状缓解。全世 界抗艾界为之欢欣鼓舞,认为攻克艾滋病已经时日不远。但不久就发现,许多治 疗病人很快就对药物产生了抗药性,疗效明显下降。一时的挫折并没有阻挡艾滋 病防治研究的步伐。在1996年7月7日至16日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的第11届国际艾 滋病大会上,由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博士等提出的鸡尾酒疗法取得公认, 这是艾滋防治研究的一个伟大的里程碑。何大一博士亦被当选为《时代》杂志的 年度风云人物。鸡尾酒疗法,原指“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是通 过三种或三种以上的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来治疗艾滋病。该疗法的应用可以减少 单一用药产生的抗药性,最大限度地抑制病毒的复制,使被破坏的机体免疫功能 部分甚至全部恢复,从而延缓病程进展,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质量。该疗法 把蛋白酶抑制剂与多种抗病毒的药物混合使用,从而使艾滋病得到有效的控制。 顺便说一下,艾滋病病毒有一个特异的“优点”:就是病毒本身只攻击人体内的 CD4淋巴细胞,对人体的组织和器官没有直接杀伤作用。因此,一旦使用抗病毒 治疗,杀灭了体内的大部分病毒之后,CD4细胞便随之回升,人体可以不留下任 何器质性疾患。美中不足的是,因为药物不能彻底清除体内的艾滋病病毒,治疗 者必须终生服药。加上艾滋病病毒的变异很快,服药后病毒会产生耐药等原因, 抗病毒药物必须不断地更新。二十一世纪初,鸡尾酒疗法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逐 步推广,据估计,鸡尾酒疗法至今已拯救了500万艾滋病人的生命,在过去的5年 中死亡人数比上一个5年减少了20%。2011年,全球有660万人在接受治疗,而在 2001年这一数据仅为几千人。经过不断优化,目前全世界可以供鸡尾酒疗法选择 的抗艾药物已经达到30多种,不但可以有效地对抗抗药性的产生和药物的毒副反 应,而且疗效不断提高。只要及时规范进行鸡尾酒抗病毒疗法,艾滋病人的平均 期望寿命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已经逐渐成为世界从事抗艾专业人士的共识。 2011年7月出版的《内科学年鉴》(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发表文章,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艾滋病研究卓越中心(BC-CfE)和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UBC)进行的一项里程碑式的研究显示,获得艾滋病的联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 (cART)的非洲病人预计可能达到几乎正常的寿命。丹麦的研究人员在2007年第 1期《内科学年鉴》上报告,曾估计新近被诊断为艾滋病的年轻患者的平均存活 期会超过35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已经将艾滋病定义为“可以预防和控 制的慢性传染病”。我国于2002年开始分发免费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以来,已经 使艾滋病患者病死率降低了将近三分之二。现在,全国需要艾滋病治疗药物的人 中有大约63%的人获得了这些药物(遗憾的是,中国目前还没有一种抗艾滋病病 毒药物生产专利。我国被批准引进(或仿制)的抗病毒药物约20种,其中用于免 费治疗的约10种左右)。而在2002年前几乎没有人获得这些药物的帮助。   下面,谈一谈艾滋病疫苗问题。几乎所有的传染病都可以用接种疫苗来预防。 我们知道,利用疫苗预防传染病的原理,是人们提炼出传染的病毒或细菌中的某 种物质(或从减毒/失活的病菌中获取,或获得其中某类有效成分-如基因片段, 然后在适宜的动物中进行大规模增值复制),接种于易感人群体内,使之对相应 的病菌产生特异性抗体或免疫细胞,从而阻止相应的病菌的入侵而达到预防的目 的。但是从1981年人类发现艾滋病病毒以来,研制艾滋病疫苗却成为医学界至今 难以逾越的障碍。究其原因,一是与其他病毒不同,艾滋病病毒的变异非常“聪 明”,它们在复制的过程中错误率(即变异)至少比人类高一千到一万倍,变异 速度之快,往往使疫苗尚在研制阶段,就对病毒失去作用;二是几乎所有的传染 病患病之后,人类体内都会产生相应的抗体来阻止病菌的第二次入侵(专业上这 种抗体称之为中和抗体),科学家也可以从患病的人群或动物中提取抗体来制备 疫苗。但是,目前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抗体却对艾滋病毒没有“中和”的作用,这 就大大加强了研制疫苗的难度;三是科学家在研制疫苗的过程中,可以先建立相 应的动物模型,一般的传染病都可以将致病菌接种在适宜的动物体内(以小白鼠 多见),让实验动物感染后在对研制的疫苗进行接种效果检验,成功后再进行人 体实验以保证其安全性。但由于艾滋病病毒只能在人体细胞内存活和复制增值, 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还找不到合适的动物模型可以供艾滋病疫苗的研究,而直 接进行人体实验,不但被实验者要冒被感染的风险,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试验, 而且还涉及到伦理法律等一系列问题。据统计,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全世界已 有超过35个艾滋病疫苗进入临床试验,1万多名志愿者参与试验,但是无论是采 用哪种方式,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来自美国Scripps研究院,麻省综合医院拉根 研究所,Theraclone Sciences公司等处的研究人员分离到了17种具有广谱中和 艾滋病病毒变种活性的新单克隆抗体,这将为艾滋病疫苗筛选提供重要信息。这 一研究成果公布在2011年9月的Nature杂志上。2011年9月下旬,西班牙科学家称 发明了一种名为MVA-B的艾滋病疫苗,一年前开始在人类身上进行试验。结果表 明,接种的健康人群中90%都能产生抗体,因此有媒体称其为有史以来最有效的 艾滋病疫苗。一般来说,艾滋病疫苗的研制分为四个阶段,前两个阶段用于测试 疫苗的毒性和效果,后两个阶段则用来测试疫苗的剂量。目前西班牙科学家的艾 滋病疫苗研制已经进入了第三阶段,此前只有泰国的科学家达到过这一阶段。这 些,大概是关于艾滋病疫苗研究的最新进展了,但离真正成功还有待时日。当然, 人类对艾滋病病毒在许多方面还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也可能是疫苗迟迟不能问 世的原因之一。人们期待着基础研究的新突破也许会给疫苗研究带来新的曙光。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证明,早期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进行鸡尾酒疗法治疗, 大大降低了其体内的病毒数量,可以有效地减低传播给其他人的概率。“治疗即 预防”的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2011年世界艾滋病大会上提出,争取在十年内实现艾 滋病零感染、零歧视、零致死率的目标。经过全世界科学家的不懈努力,艾滋病 已经从“世纪瘟疫”成为可防可治不可怕的“慢性传染病”。人类彻底攻克艾滋 病的日子不会太远,我相信。   谨以此文纪念人类发现艾滋病三十周年。   2011-10-10 ◇◇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