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漫笔] 改名儿没商量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

送交者: yige 于 2005-3-11, 10:41:20:

[文史漫笔] 改名儿没商量


(2005-03-04 07:59:17)
亦歌

前不久碰到一位喜欢中国文化的美国朋友,问我为什么观音又叫观世音?我一愣,搜索枯肠好一阵子,还真是不知道。后来查了资料,才知道是让李世民给害的。中国人讲究避讳,尤其是当帝王的,自己名里有的,便不许天下人再用,连法术无边的观世音菩萨也未能幸免,因为唐太宗李世民的“世”,已身为菩萨的“观世音”也只得无奈地更名为“观音”。

有关避讳,前人已做过很多梳理,如清周广业和近代陈垣等人,这里拾人牙慧,是想说说我国古代的帝王在这一问题上如何霸道。

避讳真正缘起在西周,到春秋开始讲究起来,不过那个时候既无定例也不成系统,只是由于周礼的影响,人们开始注意这个问题。譬如说孔丘,他的弟子们为了对老师表示尊敬,就绝不会再把“丘”用在自己的后人身上(“丘”姓此后一直缺笔,到雍正帝时代下令加上反耳,这便是现代“邱”姓的起源)。久而久之,避讳开始普及和升级,秦始皇上台后,因为自己叫嬴政,索性连正月都改成端月。这个象征权力的举措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幸好秦朝短命,所以端月没能普及开来。唐朝就不同,观音一叫千年就是极好的例子。再譬如现代的马桶也是唐朝避讳的产物,古人撒尿的溺器形状像只蹲伏着的老虎,背上有把,大嘴向上张开,因此就把溺器称为伏虎,又叫虎子,因李渊的祖父名中有虎,高祖的祖父自然不能和溺器同音,民间只好改叫“马子”,这一叫也是千年,马桶在杭州至今仍叫马子。

先例之下,后代帝王们纷纷效仿,五代十国虽然时间不长,避讳之字也多达70个。宋朝时避讳达到了顶峰,赵太祖虽是一介武夫,但在文字上却丝毫不马虎,因他本人名而避讳的字就有三十多个。北宋末代钦宗时,避讳字已达51个。赵构在杭州落脚后,也不甘示弱,避讳之字高达56个。就这样,南北两宋相加,所必须避讳的字有数百之多,苦了一帮读书人,应试落笔之际战战兢兢,稍有疏忽,落第事小,被抄家杀头事大。《日知录》说“宋版书‘完’字多缺笔”,就是为了避赵桓的讳,照理说“桓”和“完”已是根本不搭界的两个字,但皇帝不喜欢听到“赵完”,底下也就无人敢写,因此写“完”字时多缺笔以示。电视剧《水浒传》中武大在街上叫卖炊饼,也是在避讳,只是他自己不知罢了。炊饼其实就是现在的馒头,唐代称笼饼或蒸饼,据宋人周辉《清波杂志》记载,是为了避仁宗名而改叫炊饼,因此武大叫卖炊饼是忠于史料的。有宋一代,除了避实字,很多同音字也避,宋《萍洲可谈》中说因为当时的避讳风气极盛,“……举子靡然成风。如‘大哉尧之为君’、‘君哉舜也’,皆因与‘灾’同音,并不用……”。类似的避讳之处在宋代史料中俯拾即是数不胜数。明朝虽然避讳字要少些,但疑心更重,有一杭州人就因为写了“天生圣(僧)人,与世作则(贼)”而被杀头,原因是明太祖小时候当过云游僧人,拔过路边的萝卜。相比起来,还是一些少数民族的皇帝开通些,如元朝的胡人皇帝没这规定,而满清皇帝避讳也是从康熙的汉名才开始,而且避讳不多,为方便世人,皇子取名大多用生僻字,大名鼎鼎的乾隆皇帝只避“弘历”二字。

避讳是封建社会君主集权的产物,风气盛行之际,因触犯龙威而身首异处的不少,为之捻断根须,愁白了头发更多。帝王淫威之下,连神仙菩萨也难自保,俗人就更不用提了。观音观音,其实该叫官音,官家给改的音,故名官音,真正是改名没商量,菩萨也无奈。

摘自湖北日报东湖副刊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